陈锐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科研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管理哲学理论和项目调研为平台,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运用管理哲学思维是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选择,运用求实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改革思维等深入分析,旨在发挥哲学思维在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哲学思维;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6-0026-04
高职院校要加快突破转型提升的科研工作局面,融合目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创造性解决问题,与对管理现象的科学分析、规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运用、管理者的思想观点和认识方法的哲学思维密不可分。在新的发展时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学校上台阶、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研将在新一轮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运用哲学思维辩证施策于科研制度建设,避免部门各自为政,加强交互联动,系统推进,使之具有更深入、更广泛、更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满足创造性发展需要。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项目组选取了同级别(或转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普通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访谈、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够清晰
本课题的调研数据表明,调查对象完全了解科研制度建设的只占7.69%,基本了解的占比最大,为55.38%,基本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共占36.92%。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为高职,转型期科研工作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科研工作定位不明确,对科研管理做什么、怎么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制度建设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体系不完善、服务作用有限等问题,与实际现状严重脱节,针对性不强,收效甚微。
(二)教师具有科研意识,但能力和信心不足
新建高职院校的教师正经历从中职教研到高校科研思维转型的过渡期,多数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普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调查数据看,80%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任务重,没有科研实践保障”,67.69%的认为“科研经验和能力不足”,33.85%的认为“科研需求和动力不足”,24.64%认为科研是“发表文章、职称评选”,1.54%认为是“学校安排的结果”。教师囿于教学工作量较大,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挤占[2]。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初衷只是为了职称评定或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部分教师在评完高级职称后,对科研重视程度减弱,加上科研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不高,高级别科研课题立项通过率低、重大成果较少,无法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三)缺乏专业的科研团队
课题调研中教师对科研团队建设呼声较高,占比达81.54%。科研团队作为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组织,突出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科交融,不是单纯的人员组合,应形成学术资源整合和集体智慧的交融,突出科学研究与开发成果。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转型期科研基础薄弱、积累不足,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引领带头人,团队构建困难,团队建设缓慢。
(四)科研制度建设与管理不到位
教师对加强科研制度建设,营造高职院校学术氛围普遍重视。在科研制度制定依据选项中,84.62%的调查对象认为制度建设应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现有实际;81.54%认为应符合学校规划和发展;80%认为要从教师职业成长需求和不断优化完善出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期望与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足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学术培训活动少、研究能力弱、科研和教学难以兼顾;二是“制度繁杂”“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限制了教师对科研制度的系统了解;三是各级管理部门之间文件政策不匹配,经费配置缺乏系统管理,执行困难,导致部分经费使用手续烦琐,绩效分配困难重重,影响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五)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调研数据表明,云南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科研制度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教师对“科研工作计量考核办法”“科研成果转化及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知晓率偏低,提出需加强“评价机制完善”的占81.54%,说明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理性认识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规范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构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制度体系来规范科学研究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的科研管理目标。本课题调研数据表明,在制度建设意义选项中,93.85%的调查對象认为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实现双赢”;89.23%的认为能“推动管理者和教师转型升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偏好”;83.08%的认为“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科研积极性,营造学术氛围”。在制度建设特色选项中,“不断优化成果转化”比重最大,占86.15%;“创新团队遴选”和“评价机制完善”,占81.54%;“部门联动管理”,占63.08%。可见,制度建设是强化科研管理提质增效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撑。
(一)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研管理是指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职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重要因素的作用,以完成科研任务,科研管理制度正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科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化,在促进科研经验的交流、推动成果的宣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不限制活动形式,不限定活动数量,力求高质量、实效性[3]。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唯有不断开展制度创新,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才能破解高职院校科研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二)完善科研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价值追求
关于制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代表性定义,所达成的共识是制度是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4]。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又不同于研究院所和企业[5]。从制度的角度来发现、思考问题,以制度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通过形式化、程序化、理性化的制度创造合作条件、体现激励功能、约束监督行为,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要求,在运行结果中体现合理、合法的价值要求,发挥好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作用。
(三)管理哲学思维是科研制度建设理性发展的有效选择
哲学是对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进行深层认识的结果,即人类的最高智慧,是通过“反思”的方式实现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学和哲学两大学科所共同肩负的时代使命的产物,是管理学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哲学不是管理学、哲学的简单相加,它是关于管理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6]。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而言,乃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影响着系统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成败。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管理哲学思维指导科研制度建设,不从单一行政手段惯性管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对学校转型发展、教师成长等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有利于发挥管理主体作用和技术手段,增强科研制度的实效性和发展性,推动管理职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对营造切合实际的科研学术氛围大有裨益。
三、管理哲学思维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的效应作用
(一)求实思维找规律
在制度建设中,从目标制定到实施,必须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思维作为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科研制度建设只有基于新建高职院校科研意识不强、团队人才缺乏、项目级别低、成果转化弱等现实,分析科研工作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与目标的关系,研究科研实践中客观的、动态的规律性,找到出发点,逐步建立“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系统规划”的制度链,才能在漫漫科学研究之路上修长远之功,积累点滴汇成川流,科研管理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有序发展。
(二)辩证思维提质量
质量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研质量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能够减少科研工作失误,提升科研组织以及科研相关方的科研质量意识[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8]面对新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教研思维到科研思维转型、教师自我提升压力、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等问题,学习和掌握辩证思维,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关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开展辩证思维培养,定能积极面对和化解发展中的矛盾,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发展第一的工作定位、坚持质量互变的量累质积、辩证中的自我否定而勇于创新,不断解决问题,开创新局面。一方面教师应积极面对提质升级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量”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质”的提升,通过自我学习的换思路、自我否定的破惯性、自我发展的调思维,与教育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思维“相互依赖、友好共存”,能够大幅度提升跨学科整合转岗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教师转型转岗发展实际,分析教师发展的结构性需求,系统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从人才培育引领、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举一反三,抓住学校提质升级和转型发展需要的主要矛盾,充分尊重教师在转型升级中的学习、工作和科研需求,制定科研团队和带头人引进培育、教师科研学术专题培训等政策制度,激励教师跨学科转岗教育教学和科研思维培养,实施动态管理,使尽快、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综合化素质成为可能。
(三)系统思维推联动
通过辩证思维以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分析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找准关键来化解矛盾,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实施职能部门的联动管理来保证综合管理效能。本课题调研数据表明,95.35%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科研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管理,选择“校领导班子”占76.92%、“分管科研校领导”占95.38%、“科研管理部门”占93.85%、“教学管理部门”占81.54%、“财务管理部门”占69.23%、“人事管理部门”占56.92%、“综合管理部门”占55.38%。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作为沟通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重要桥梁,是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综合管理属性特征明显。而加快科研工作提质增量,必须要用系统的方法思考和研究问题。例如在科研工作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等组合和配置资源,所涉及的综合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功能和目标如何联系起来,发挥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良性循环的功能效应,克服以单一部门见子打子、各管各自職责、局部为基点的片面研究思维和方法,通过管理主体的立场、观点、利益的综合评判形成比较系统、相对稳定、有主导性的管理意识体系,以促进主体管理的系统和理性认识。从新建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制度建设中的系统观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一是形成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管理机制。通过人事部门的人才引进、在职人员学历(学位)进修管理等制度建设,持续开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教学及科研管理部门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及科研创新团队培育点建设等开发,形成队伍建设人才呼应,为科研队伍建设提质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引下,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形成综合、科研、财务、人事职能中的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绩效分配、成果转化等联动机制。在制度执行磨合中寻找规律,逐步体现科研工作的“放、管、服”原则,形成协同发展能力,激励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强考核评价与监督制度建设。从学校事业发展整体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科研工作支撑学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体系,加快建设重点评价专业、“三教”改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领域的学术贡献激励机制,形成师德师风、职业行为和学术贡献相得益彰的多部门合作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制度链,为建设德行并重、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提供保障。
(四)改革思维促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导向下,高校教师应调整科研能力发展方向,围绕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开展科研工作,坚持创新导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坚持真做研究、做真研究,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国家富强、人民需要和教育教学之中[9]。转型高职院校要在原来的中职基础上破茧成蝶,坚守改革思维和自我革命。面对新时代对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坚定目标、敢于担当的改革思维,可以助推管理者在管理中开拓新领域,积极应对环境、错误和复杂化所带来的挑战,组织发挥有效指挥,加强职能部门的沟通反馈,不断进行自我变革,实现对管理认知的飞跃。在科研制度建设中,一是要从明确高职院校转型中所遇到的困境、问题出发,分析现状需求,将改革发展思维融入科研制度建设,指导运用,使管理者和制度建设者对客观世界认识、观念、价值偏好和思考能力顺应时代需要,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变革。二是要从全局视角把握发展的趋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导科研管理的群智慧、群监督效应,发挥职能管理区域和区间作用,实施科研过程和实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联动项目(质量、转化)管理、财务(预算、结果)管理、人力资源(人事、绩效)管理等点、线、面的改革,推动管理者和教师转型升级的思想观念,完善分级分口责任担当。三是重视制度创新变革,将科研目标需求与制度建设融合,构建科研队伍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资金管理效率、成果贡献激励的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狠抓制度的执行力、实践力、发展力,使科研管理制度适者生存,顺应发展,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勤.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2(04):9-11.
[2] 田从.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 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4):94-99.
[3] 刘春梅,李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探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8):129-132.
[4] 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5] 郑力军.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究[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3-4.
[6] 刘云柏. 管理哲学导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2.
[7] 陈淑媛. 基于质量控制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5):92-96.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5.
[9] 王志標. 高校科研评价转向 教师如何顺势而为[N]. 中国教育报,2021-0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