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旸
〔内容提要〕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撑。辽宁省市场主体数量、质量都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要在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助企纾困、破解融资贵融资难、狠抓招商引资等方面统筹施策,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关键词〕市场主体 营商环境 创新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快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发展的动力活力。
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即商品进入市场的监护人、所有者。它的数量、规模、结构和质量,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
1.市场主体是创造财税的源头活水。“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比“十二五”期间增长83%,年均增長超千万户,每天平均诞生3万个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纳税超过7.8万亿元,培厚了税源基础,带动了税收增加。
2.市场主体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基石。从多年发展实践看,光靠机关、事业等单位增加就业,难度很大,也不可持续,市场主体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在1300万人以上,就业大多数是由市场主体吸纳的。根据相关测算,一个市场主体平均带动就业10人左右。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3.市场主体是优化结构的关键力量。目前,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6%,新技术新业态重塑了许多传统产业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方式。“十三五”期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由7.6万家跃升到27.5万家。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动能壮大,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循环畅通。
4.市场主体是区域发展的底蕴后劲。发展实践表明,哪个地区市场主体发展得好,地区经济发展就好、民生改善就快。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如何,已经成为影响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西北、东北等一些地区不仅新生市场主体少,甚至原有市场主体也在流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缺少后劲,直接影响居民就业和收入。
近年来,辽宁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但是,从辽宁省市场主体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市场主体数量较少。到2021年底,辽宁有市场主体444万户,而广东1526.4万户、江苏1358.9万户、山东1328万户,浙江868.5万户,辽宁仅仅是广东、江苏、山东的1/3左右,是浙江的1/2左右,差距较大。
2.企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企业数量占比低,全省企业与工商户数量之比为36∶100,低于全国平均值47∶100。企业密度不大,每千人拥有企业27.19户,与全国34.3户相比低7.11户。规模以上企业少,2021年辽宁规上工业企业数只有7937户,不及万户,而广东5.88万户、浙江5.43万户、江苏5.13万户、山东3.1万户。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到2021年底,辽宁只有14000家,而江苏72261家、山东28000家,分别是我省的5.2倍和2倍。
3.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市场主体分布不均,沈阳、大连实有企业户数分别达到32.9万户、32.3万户,合计占全省的56.3%,沈大“双核”占了半壁江山,其他12个市数量不多、发展不快。
4.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生存困难。近两年连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经营举步维艰,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南方发达地区创新创业意识强,人人都想当老板。而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受重官轻商、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人们更喜欢稳定的工作,不敢冒险、不善创新,都想上班打工、不想自主创业。
2.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加快改善,市场预期明显增强,但是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还需加强,影响投资环境的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投资者投资意愿不强。
3.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近年来,辽宁省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但还没有形成差异化的政策体系,缺少突破性的政策支撑,有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地实施,执行政策打折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突出表现在企业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抵押担保物不足、经营规范性不高,无法满足贷款基本条件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的主要症结。应收货款、商标、专利权等新型质押尚未广泛开展。占市场主体七成的服务业等轻资产行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和授信标准。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推动市场主体增数量、提质量、上规模、强实力,为辽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1.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少、活力不足,背后折射出的是营商环境的差距。要狠抓营商环境改善,变差距为潜力,变劣势为优势。聚焦制度创新,在小切口、小场景上求突破,聚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要把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作为最紧迫、最突出、最现实的任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要聚焦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政府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要适当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用工、用电、用气、用水价格,促进更多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2.强力抓好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要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做好云上招商、上门招商,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办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利用好开发区主阵地,提升辽宁自贸区等开放平台能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集聚。要抓大不放小,内资外资一起抓、国资民资一起抓、大小投资一起抓,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3.大力鼓励创新创业。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运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企业研发创新。要及时出台一些针对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困难群体、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让政策更有针对性、更具感召力。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奖补政策,让更多人才扎根辽宁、创业辽宁。建议在省内媒体开辟专栏,通过广播电视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辽宁发展前景、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加强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讲好辽宁创新创业故事,营造干事创业、投资兴业的浓厚氛围。
4.合力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反复多点散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难。地方政府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疏困帮扶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纾困帮扶力度,推动免申即享,确保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直达企业,为企业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活下来、焕发生机。同时,企业也要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经营管理,进一步练好内功,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5.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政府要“搭台”撮合,积极举办银企对接洽谈会,有效搭建企业与银行的对接桥梁,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支持。要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有效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应收货款、存货、订单、商标、专利权等抵押贷款规模。积极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降低担保费率,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