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堂 杨恺
[摘 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开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存在师资缺乏、系统性不强、创新性不够等问题,本文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新时期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1.天水市2021 年度党建研究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TS﹝2021﹞DJ002)。2.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GS﹝2021﹞GHB1248)。
新时期,学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更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更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广泛弘扬各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责任感,不断巩固发展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守望相助、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人文環境。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自身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探索。
重视培育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推动各民族师生手足相亲、精神相依。
(一)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
学校要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政治保障,学校党组织要依据自身实际状况积极部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利用例会、班会、专题学习会等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民族工作的制度自信。
(二)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教育
利用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和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教育,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在各民族师生中入脑入心,筑牢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广大师生及当地群众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社会道德新风尚,构筑起各民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常态化开展党史等“四史”学习教育
新时期,教育战线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学校要用多样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将“四史”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四史”、知“四史”、明“四史”,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师生合法权益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师生各项合法权益,譬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休假权益。落实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的政策要求,引导各民族师生守望相助、和谐相处,防范民族歧视或变相歧视,坚决禁止出现煽动民族情绪的言行,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五)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及民族团结先进事例的宣传教育,在学校开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专栏,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墙报、板报等方式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手册、宣传海报、宣传标语、致家长的一封信及日常家访活动等,深入村组及学生家庭积极宣传宣讲“民族团结好故事”,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闫家中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弘扬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的文化正能量,增强各民族师生的文化自信。
(一)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境内的原始遗存、先秦古迹、丝路遗珍等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张家川花儿、付川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乡村记忆馆”和“民间收藏”博物馆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坚持引导教师参与本地域传统历史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本地域内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出它们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支持师生民族文艺作品创作
大力支持广大师生创作民族团结好故事、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引导师生开展民族绘画、雕刻、编织等艺术创作,展示历史风貌、体现时代特色。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增强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
(一)各层面、全方位联动“立德育苗”
积极培养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立场端正、头脑清醒、行动坚定、感情真挚的党员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将“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纳入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学校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将思政课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在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本学科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教育。
(二)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落实民族团结教育
在课程教学中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上,把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常识、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民俗博物馆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先进事迹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理解,厚植爱国爱党情怀。
(三)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和主题阅读
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与各种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和主题阅读活动深度融合起来,组织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广泛开展读经典、诵经典、说感想、讲故事等活动,在读中悟,在诵中感,进而由“小手拉大手”,带动广大家长和周边群众参与进来,增强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讲好“一家亲”故事
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采用校园文化墙、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及现场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传媒手段,讲好当地的“军民团结一家亲”“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好故事;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优势,集思广益,编写紧贴民族地区实际、传承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教材读本、快板书并组织师生广泛宣传,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济的“金种子”在师生及周边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综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学校要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大山深处盛开。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EB/OL]. http:// 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 htm,2014-09-29.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 s3081/200811/t20081126_77787.html,2008-11-2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