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2017-03-06 20:58左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

左军

摘要:自2010年以来,中央、云南省两级陆续下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文件。作为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民族院校,云南民族大学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并将其作为学校三大建设目标。在开展创建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项工作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创建途径。分析创建途径,旨在构建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创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7-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显得格外紧迫。开展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以澄清观念、辨明是非,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1]民族院校要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采取更有效、新颖的方式开展工作。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民委发〔2010〕13号)后,全国范围内先后展开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示范典型,发挥出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民族院校响应号召,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是云南民族大学继承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必然选择。2014年,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弘扬办学传统、凸显民大特色、提升影响力的良好契机,全面启动示范校建设。两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凝练“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形成“民大共识”。目前,云南民族大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获得了国家民委立项,并于2015年获批第二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一、多措并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

云南民族大学在创建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培育自身特色,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项工作的理念,多措并举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可总结出有效举措:

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渠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项工作,其中尤以课堂教学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例如,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加大投入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精品课程;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理论研究;组织全校性民族团结进步讲座;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及时掌握各族师生思想动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方面的形势分析、趋势研判和隐患排查,针对性地加强各族师生教育管理;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是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发挥校内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优势,培育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为各民族优秀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借鉴和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把各族师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具体说来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建设校园特色文化,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校园文化、寝室生活等各个环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共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进步的“民族大家庭”;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发挥好博物馆、校史馆的保护、传承、教育、研究功能,开展独具特色的“本土化”民族艺术教育。

三是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民族院校要重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特别是要针对民族地区、民族高校和非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3]:首先,积极推动民族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民族地区需求为导向。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模和范围,打造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逐年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比例,还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合作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其次,利用学科专业、科研队伍的资源优势,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针对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通过“奖、助、贷、勤、减”等有效途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帮困助学机制,并积极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引导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是以媒体宣传报道为助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的开展,需发挥媒体对民族团结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整合校内师资、教学、社团等资源,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创建活动中,校内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将起到助推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加强宣传力度;发挥传统主流校园媒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及时推送关于学校开展创建活动的新闻信息,策划专题报道来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拓网络媒体平台,拓宽民族团结宣传渠道。如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了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10多个校级新媒体宣传平台,引导全校400多个新媒体平台,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新媒体融合,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手段,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开展有亮点、有成效的工作来吸引社会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得到了省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二、以创建活动为契机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是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推动器,也是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契机。毕竟创建有时,而教育不会结束。对创建途径进行研究总结,就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经验总结,以创建活动为契机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形成特色。善于根据新常态,更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理念,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注重創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学校工作而统领,形成“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是关键。

二是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内涵。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断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载体,强化组织保证,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结合实际,注重需求。民族类高校与其他高校的区别就是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出引领作用,必须紧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学校自身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民族”二字的价值,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根本。

四是解决问题,实现发展。创建的目标不应是空中楼阁,要将创建成果惠及各民族师生,体现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着力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上,体现在解决各民族师生的合理诉求上,要寻求学校发展“最大公约数”。实现学校发展、师生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乃是创建根本途径,也是创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守亭.新世纪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刑金良,娜么塔,毛敏.民族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9).

[3]杨敏,等.新时期我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创新德育机制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