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视域下的少子化问题探析

2022-07-10 13:49周生奇程敬华庄龙玉
西部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理论

周生奇 程敬华 庄龙玉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生育率的持续走低,我国正面临少子化问题不断加剧的人口变化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破解少子化这一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解决少子化及其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少子化问题的根源是人的再生产问题,研究人的再生产离不开对人本质的考察。立足这个前提,结合“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从物质基础出发,发挥物质生产对人自身生产的基础作用,触及少子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又要在上层建筑层面发挥好政策引领、舆论导向作用,提高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这就是“两种生产”理论给我们破解少子化困境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少子化;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C924.24;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1-0049-0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作为生产力中最能动的要素,人口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带动因素是人口红利转化而来的巨大生产力。2010年以来,伴随着潜在产出的下降,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平缓下降趋势,这与同时期以来劳动人口增长率的转升为降直接相关。人口年龄结构优势的逐渐丧失,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先后出台多项鼓励生育政策,但实践效果并未完全彰显,妇女总和生育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这一难题的破解,我们应当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①中寻找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中面临的少子化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正逐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金字塔形转变为目前的长方形。根据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走势,联合国预测,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转变为倒金字塔形,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步趋于失衡状态。追根溯源,低生育率引发的少子化(指由于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0—14岁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问题是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逻辑起点,同时,由少子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不可忽视,亟待探究和解决。

(一)少子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逻辑起点

年龄结构作为人口特征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人口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口变化的基础。当前,适龄生育人口受到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少子型社会的影响,生育意愿呈现降低的趋势,这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儿所占总人口比例持续走低,会逐步影响到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以及加剧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人口年龄结构随着少子化趋势的加重逐渐朝着失衡方向发展。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先后出台多项鼓励生育政策,但实践效果还未完全彰显。要遏制人口年龄结构失衡,须从源头出发,积极应对少子化这一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基础性问题,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促使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正常更替水平。少子化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譬如生育、教育成本的提高,前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青年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单身率增加,适龄人群受教育年限的上升等。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需要站在辯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探析少子化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物质动因。

(二)少子化问题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逻辑起点,少子化将首先通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进而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与调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得益于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我国经济在这一阶段快速增长。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潜在产出下降,经济增长放缓,这与同时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直接相关,劳动力结构性供需矛盾愈加外露。少子化所引发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也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其次在社会发展方面,少子化所引发的人口问题会对我国的教育、养老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少子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地方,开始出现并班、并校、超额教师、教师兼行政等现象,由于教师的频繁调动换岗,师生关系疏离,教学质量下降等潜在问题逐步显现。同时,少子化的影响也体现在养老问题上,少儿人口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重了青年养老的压力,以前需要赡养两位老人的夫妻,以后可能需要背负赡养四位老人的压力,养老负担压力的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适龄青年的生育欲望,最终“少子—老龄”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少子化的负面作用,我们国家已有充分认识并且相继出台了鼓励生育等相关政策,然而由于政策生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种情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两种生产”的论述,在“两种生产”理论视域下分析少子化问题,尝试探寻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成为一个有必要进行的工作。

二、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与人的本质问题

对于少子化问题的探究,无疑要回归到人的再生产上来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思想及其理论,对于破解当前的少子化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人作为现实中的人,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人口生产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深刻把握人的本质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思想及其理论的阐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资视角出发,分析了工人工资对人口生产的影响,认为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其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1]随着工人的受剥削程度逐渐加深,通过出卖劳动力换来的工资成为工人阶级繁衍,即人口再生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为切入点,考察了物质基础对工人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为之后深入研究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命的生产区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的繁衍,“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他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基础上,提出人口自身的生产,认为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生产出了血缘亲属关系,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并且在全部社会生产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表现出双重性质。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人类史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2]“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二者各自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二)人的本质是考察人的再生产问题的前提

对于人口再生产问题的探究,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人的再生产问题必然要回归到人本身来考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考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类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人是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在意识的支配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而动物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进行活动。其次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摒弃费尔巴哈所谓“抽象的人”,注重运用实践的观点,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所形成的社会交往中去考察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其支配和制约,作为内含于家庭关系中的“少子化”问题也必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在此逻辑之下,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最基本的生产,也必然对人的再生产有着制约和影响。最后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反映为不断发展着的“人的需要”,人的思想意识都来源于物质生产,来源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满足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人的本质,人在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历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生育后代及组成新的家庭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需要,也归属于人的本质范畴,联系当下少子化趋势的发展,是否意味着这种“需要”已经不再被需要了?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必然有一种事物影响或者限制了这种“需要”,限制了人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我们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视域,而“两种生产”理论从萌芽到正式提出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

在少子化问题凸显的今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论述,对于我们分析人的再生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充分把握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深刻洞悉影响人的再生产背后的物质生产因素,体会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两种生产”理论的辩证统一中寻求突破少子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在“两种生产”的辩证统一中寻求破解少子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于“两种生产”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在此基础上讨论人自身的生产及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从人口自身生产的角度,考察了人自身的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的促进作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当前少子化背景下,“两种生产”理论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自身生产的基础的思想对于我们寻求破解少子化问题的有效路径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同样的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也会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从内容划分上来讲,其内含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支配和制约着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发展也会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发达,人自身的生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促进作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大范围内的物质生產,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分工开始出现,物质资料生产对人自身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口发展规律是不尽相同的,是随着社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没有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否认人口生产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没有认识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口生产发展的决定作用,其人口理论违反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反对前者没有把人口生产放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把人口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同样的,我们分析当前的人口问题,也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脱离现实问题去抽象地谈人口规律,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既要重视人口结构健康发展对物质生产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又要充分认识物质生产要素对人的再生产问题的影响。针对当前的少子化问题,应发挥物质层面的基础作用,以物质基础层面的综合保障带动人的再生产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要利用好政策引领、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促进人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协调发展。

(二)对于缓解少子化趋势的建议

根据当前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在“两种生产”理论视域下,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积极应对少子化趋势:一方面,从物质基础出发,发挥物质生产对人自身生产的基础作用,触及少子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积极探寻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使其更好适应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此,第一要从降低生育、教育成本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社区教育、托管等社会公共机构,让人们敢生、有时间生,减轻其因为生育而无法从事社会劳动的顾虑。第二要注重劳动这一物质生产要素的主体地位,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除去劳动这一要素,其他生产要素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资本占据主体地位情况,劳动的主体地位被资本占据。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保证劳动要素在分配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占比。

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层面,发挥好政策引领、舆论导向作用,提高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为此,第一,在政治上层建筑层面,要发挥好政策的引领作用,各地区应按照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研究出台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人口生育政策,同时建立完善、高效的反馈系统,及时做好生育水平和人口形势的报备工作。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力在参与市场竞争与行业就业中的公平与自由,尤其是要保障职场女性在生育阶段的正当权利。第二,在观念上层建筑层面,社会要加强舆论导向,做好鼓励生育政策的宣传工作,使政策深入人心。另外要扭转人们的生育观念,摒弃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歪风,引导树立家国意识,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良好风尚,同时也要注意打击查处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男女性别问题的煽动,对于违法人员予以严厉查处。

当前,我国已出色完成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朝著第二个伟大百年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人口问题成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道路上的绊脚石,应放眼长远,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少子化趋势,促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平衡向好发展。

注释:

①“两种生产”理论:即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是为了不断取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类自身生产是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繁殖,实现人类自身的延续和更新。这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史本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6(4).

[4]钟逢干.两种生产革命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更好概括[J].人口研究,2009(3).

[5]刘永凌.马克思人的再生产理论对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20(9).

作者简介:周生奇(1993—),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单位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

程敬华(1981—),女,汉族,吉林汪清人,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庄龙玉(1982—),男,汉族,黑龙江嫩江人,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