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辉 刘烜玮 王玉龙
COPD 是一种因气流受限而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等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COPD 肺康复的根本要求是改善呼吸肌功能,增强胸廓活动能力,改善气道闭塞状态[2]。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对症状改善有一定作用,但是无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阶式早期肺康复训练是一类循序渐进、有计划性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能够增加吸氧量,保证呼吸肌训练期间血氧供应充足,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的耐受性[3]。因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进阶式早期肺康复训练对患者肺功能以及运动耐力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2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06 例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 例。对照组男33 例,女20 例;年龄45~84 岁,平均年龄(55.33±10.67)岁;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7.56±2.24)年。治疗组男30 例,女23 例;年龄45~83 岁,平均年龄(55.03±10.47)岁;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7.06±2.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4]诊断确诊为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②生命体征平稳,静息状态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90%;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精神异常患者;③沟通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患者;④近1 个月内存在呼吸系统感染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所有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指导患者进行传统的身体锻炼;告知患者戒烟戒酒、注意保暖、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需要的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及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采用进阶式早期肺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1.2.1 第一阶段 ①适应证:对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稳定的机体循环,氧合指数(PaO2/FiO2)<100 mm Hg(1 mm Hg=0.133 kPa)。②临床操作:呼吸机通气策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低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通气),低潮气量为4~6 ml/kg,PSV为15~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肺复张时间为30~120 s/次,12次/d。气道干预策略,保持气道和呼吸通畅,进行促排痰,可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体位治疗策略,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约30°,维持3~6 h/次,1次/d,逐渐调整至8~12 h/次。康复训练策略,康复治疗师按摩肌肉30 min/次、气压治疗,4次/d,神经肌肉电刺激1 次/d。第一阶段的康复训练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SpO2,如果缺氧加重,应立即暂停肺康复锻炼并进行参数调整。
1.2.2 第二阶段 ①适应证:对患者使用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稳定的机体循环,意识清醒,上肢肌力>3 级,PaO2/FiO2100~200 mm Hg。②临床操作:呼吸机通气策略,在第一阶段基础上低潮气量增加为6~8 ml/kg,PSV降低为10~15 cm H2O,肺复张时间延长为3~5 min/次,减少为6~8次/d。气道干预策略,与第一阶段相同。体位治疗策略,指导患者取高坐位或高侧位,将床头抬高至45~60°,30~60 min/次,6次/d。活动锻炼策略,让患者在床上拉握力器、橡皮绳,进行四肢抬高等肌力训练活动,训练时间从30 s循序渐进增加,锻炼4次/d;在床边带机坐立,3 min/次,从1次/d向2 次/d 增加。
1.2.3 第三阶段 ①适应证:患者维持稳定的机体循环,上肢肌力>4 级,PaO2/FiO2>200 mm Hg。②临床操作:呼吸机通气策略,呼吸机模式选择PSV,间接性脱机。气道干预策略,给予患者促排痰,施加有效吸痰措施。康复训练策略,指导患者带机下床活动训练,在床旁坐、站、缓慢行走,2 次/d,锻炼2 min/次,逐渐增加时长。呼吸锻炼策略,康复治疗师用大小适合的气球示范如何吹气球,指导患者深吸气,用嘴含住气球,肺部气体全部排出,气球容量要在800~1000 ml,练习3~4次/d,10 min/次。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患者无法忍受,心率、血压、SpO2等数值变化>20%时应立即终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FEV1、FVC、FEV1/FVC。②干预前后运动耐力,采用6MWD 进行评定,步行距离与运动情况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FEV1、FVC、FEV1/FVC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干预前,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对比 干预前,两组6MW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6MWD 优于干预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对比(,m)
表2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对比(,m)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病程较长的疾病,患者由于肺功能下降、呼吸衰竭导致呼吸肌耐力受到损伤,骨骼肌遭到破坏,血液、神经系统出现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以及身心健康[5,6]。有研究表明,通过肺康复训练的方式能够使肺功能得到改善,增加运动耐力[7]。
本研究中对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进阶式早期肺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动态化进展,采用呼吸机通气策略、气道管理策略、体位治疗策略、活动和呼吸锻炼策略动态化调整策略,对患者肺功能指标及运动耐力等相关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保证患者康复训练的安全性[8,9]。通过呼吸功能的训练能够增加呼吸肌的协调性,改善肌肉的质量和强度,提高骨骼肌的力量及耐力,但是要循序渐进增强锻炼强度[10,11]。康复训练师可示范如何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排痰,让患者掌握清理呼吸道的有效方法[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FEV1、FVC、FEV1/FVC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干预前,且治疗组FEV1(2.35±0.25)L、FVC(3.86±0.34)L、FEV1/FVC(75.31±8.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15)L、(2.92±0.38)L、(68.63±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6MW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6MWD 优于干预前,且治疗组6MWD(589.57±14.43)m 优于对照组的(508.75±14.66)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采取进阶式增加活动量、训练项目、训练频率等肺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进阶式早期肺康复训练的方式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运动耐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