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09 08:43张传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鼓室咽鼓管腺样体

张传海

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属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主要特征为中耳乳突腔内产生积液、听力降低及鼓膜完整。人体中耳为鼓膜后充满空气空间,早期主要为浆液,然后渐转变为浆-黏液,当中耳内部积液非常粘稠时,称其为胶耳;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耳科疾病中比较多见,该疾病也是造成患儿听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依据病程,可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非常复杂,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常见因素为咽鼓管机械性阻塞、病毒和细菌感染及免疫反应等,对患儿的危害性较大,在对患儿分泌性中耳炎进行确诊后,需及时为其进行对症治疗,方案的选择成为新问题[1]。本研究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2 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 例。其中,对照组男24 例,女12 例;年龄2~12 岁,平均年龄(7.21±1.76)岁;病程5~18 个月,平均病程(10.41±2.69)个月。研究组男23 例,女13 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7.19±1.74)岁;病程6~18 个月,平均病程(10.38±2.71)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为单耳患病。纳入标准:①两组患儿符合《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中分泌性中耳炎相关诊断标准[2];②通过声导抗及鼓气电耳镜等进行确诊;③临床症状为耳鸣、张口呼吸、听力降低、打鼾及耳闷等;④两组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未提供抗炎者;②存在中内耳畸形者;③存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④肝肾功能不全者;⑤严重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者;⑥中耳外伤者;⑦中途退出者;⑧手术禁忌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方案治疗,做好患儿各项诊断工作,依据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为患儿制定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救治方案,在进行操作前,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基本宣教服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对患儿中耳腔积液及鼓膜进行仔细观察,在患儿鼓膜紧张部位前下象限位置作为切口,选用弧形切口或放射状切口作为本次手术切开方法,选用鼓膜刀将患儿鼓膜切开1.0~1.5 mm,在进行切开操作时,需对切开深度进行关注,避免对患儿鼓室黏膜产生损伤,在冲洗患儿鼓室时选用4000 IUα-糜蛋白酶和5 mg地塞米松组成的混合溶液,剂量0.5 ml,将其首先注入到中耳,再将通气管用置管器置入到患儿鼓室;进行积液细菌培养操作,依据积液细菌培养结果,为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黏液稀化剂;连续治疗10 d为1 个疗程。

研究组采取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方案治疗,做好患儿各项诊断工作,依据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为患儿制定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救治方案,在进行操作前,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基本宣教服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操作与对照组一致,选用浓度1%麻黄素棉片使患儿双下鼻甲收缩,将手术进路扩大,经鼻为患儿放置好细导管,将软腭牵拉好,对鼻咽部进行仔细观察,对腺样体周围结构和增生程度进行了解;经患儿口咽将电动切吸器伸入到口腔内部,直至鼻咽腔内部,经患儿后鼻孔嵴处进行切除操作,一侧操作,直至出现患儿腺样体下界,深度直至患儿咽鼓管圆枕附近,腺样体完全切除后,用干棉球进行压迫止血操作,或者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处理,完成手术操作后,选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鼻腔进行冲洗,操作时间3周,全身提供抗生素,鼻腔局部提供糖皮质激素,辅助微波理疗,鼻腔雾化吸入及咽鼓管吹张等治疗。出院后,患儿需增强抵抗力,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预防,定期检查耳内通气情况和听阈范围及通气管位置,做好复查工作,随访1年时间,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渗液,基本恢复听力,能将耳内通气管拔除[3]。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完全愈合时间、中耳积液时间及听阈提高幅度、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标准[4]:经过治疗,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声导抗鼓室图恢复到A 型,鼓膜恢复到正常水平,为痊愈;经过治疗,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均轻微,语频听力提升10~15 dB,未恢复到正常水平,鼓膜改善效果较好,声导抗鼓室图由治疗前B 型改善为A 型,或者治疗前C 型变为A 型,为有效;经过治疗,上述各项现象未见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痊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完全愈合时间、中耳积液时间及听阈提高幅度对比 研究组完全愈合时间及中耳积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听阈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完全愈合时间、中耳积液时间及听阈提高幅度对比 ()

表1 两组完全愈合时间、中耳积液时间及听阈提高幅度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临床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导致该疾病形成的因素比较多,包括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率比较高,发病后,多数患儿对疾病的表述能力较低,会使得医师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疾病的基本情况,需对患儿进行全面诊断,依据诊断结果才能很好的对症治疗,所以在患儿不能准确表达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耽误治疗的情况,该疾病属炎性反应,一旦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控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造成患儿永久性听力损失,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形成与患儿自身腺样体肥大存在一定关联性,当患儿腺样体肥大后,会压迫咽鼓管形成阻塞功能障碍,而咽鼓管功能为调节中耳腔外界和内部气压形成平衡,腺样体肥大将中耳腔内外气压平衡打破,继而形成鼓膜内陷,使得中耳黏膜静脉曲张和淤血,血管壁渗透性出现升高,在中耳鼓室内部形成渗出液,中耳黏膜形成炎性病变,最终造成患儿形成局部炎症病变,患儿产生听力降低、耳鸣及耳闷等现象,需重视该疾病对患儿造成的危害性[5-7]。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进行治疗前,需掌握其病情,中耳内部存在积液时,首先需将患儿中耳内部积液完全清除,让患儿中耳通气引流能力恢复,同时,还能将鼓室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功能恢复,在临床上借助耳内镜的探查,为患儿进行鼓膜置管术进行救治的治疗方案比较常见,该方法不会导致患儿鼓膜损伤,通过运用导管,能吸净患儿中耳内部积液,无积液残存后,有利于患儿咽鼓管恢复[8,9];该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积液的清除,对咽鼓管阻塞的改善作用较少,不能将阻塞解决,感染病灶不能及时消除,患儿中耳各项功能恢复较差,治疗后,患儿病情易复发,整体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微创技术不断完善,腺样体切除术被广泛使用,在为患儿提供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腺样体切除术,在快速将患儿鼓室内部积液清除的同时,还能将阻塞状况解决,确保患儿鼓室引流和咽鼓管引流功能,逆向感染几率降低,有利于患儿中耳功能恢复[10,11]。本研究中通过对比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方案与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方案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完全愈合时间及中耳积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听阈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更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更理想,在这两种方案能够应用的基础上,应优先为患儿选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方案[6]。

综上所述,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促进患儿身体康复,早日出院。

猜你喜欢
鼓室咽鼓管腺样体
咽鼓管圆枕形态与胆脂瘤型中耳炎术后不干耳的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耳后骨膜下注射甲强龙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
高压氧联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难治性噪声性耳聋临床研究
听不清,嚼软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