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确幸;幸福体验;高一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0-0024-04
【活动理念】
品味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视角,是指人们引发、欣赏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以及以这种能力为基础的加工过程。它能够增强或延长个体的积极体验。具体而言,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正是品味的核心内容。“小确幸”指生活中微小但确定的、稍纵即逝的幸福体验。
【活动背景】
由于学习任务的要求,高中生更多时候待在室内,每天面对课业、学习、人际等方面,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情绪支配。诸如“我很倒霉”“没有快乐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之类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闪现过。
本节课将品味概念融入课堂,用“快乐就是幸福”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命题,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积极体验和积极事件,提高学生对于“小确幸”的关注和捕捉能力。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幸福事件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小确幸”更是时刻在发生,我们需要有主动发现的眼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品味和体会幸福事件的主动性,以“小确幸”提高对日常生活的幸福感体验。
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从自身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幸福事件,体验幸福事件,分享幸福事件。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明白幸福可以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小事件,能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小确幸”上。
难点:接纳“小确幸”的观点,激发学生主动地关注幸福、体验幸福、分享幸福。
【活动方法】
活动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竞赛法、价值引领与澄清。
【活动准备】
1.课件PPT、纸笔(每人一份)。
2.课前调查得到的幸福事件视频、回忆音频、两分钟倒计时视频、八分钟倒计时视频。
3.两块黑板、两只白色粉笔、两只黄色粉笔、一只绿色粉笔。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判断幸福
(一)“小王同学不幸福”
导入:几年前央视记者走访群众,问道:“你幸福吗?”群众回答:“我不姓福,我姓王。”今天也有一位小王同学,他说自己真的挺不幸福的,来看看他为什么这么说吧。
小王的自述:最近比较烦,我总觉得我的生活里遇到的老是“倒霉事”!好不容易假期睡个懒觉,父母叫我下午走亲戚;好不容易班主任表扬我了,英语听写没过,又被英语老师批评了!幸福女神能不能也眷顾一下我呀……
师:小王同学很想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跟他有一样的想法,好像我“总是很倒霉”,“总有事情来干扰我的状态,让我不开心”,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感受。
(二)热身活动——“幸福不幸福”
规则:学生按照 “××( ),××( ),××( )”的节奏打拍子,中间三个空分别是指定同学的名字、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回答、原因解释。由回答完的同学指定下一名同学,七轮不出错即为挑战成功。
生1:不幸福,想睡觉。
生2:幸福,要吃午饭了。
生3:不幸福,有好多作业。
过渡语: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老师注意到,好几位同学也跟小王一样觉得不幸福,到底是不是因为生活中幸福始终没有到来呢?其实,它早就化成一件件小事,散落在周围。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受引入,用互动游戏热身,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激发兴趣;通过案例故事及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感受的偏向性,引发思考。
二、寻找幸福
(一)幸福的误区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
生1:有钱的人!
生2:积极乐观,成绩好!
生3:没有作业!有手机有网络!
生4:很厉害,有很多贡献的那种人!
师:同学们有很多见解,老师注意到,似乎大家存在一些共同的“小误区”,这些真的会让我们幸福吗?我们一起看看。
(1)有调查显示,在一定界限下,金钱的提升会提高幸福感;但是当一个人的月收入超过1.5万元,金钱与幸福感不再显著相关。
(2)感官愉悦是因为新鲜感和刺激感带来短期的快乐的幸福,但最终会因适应而麻木,导致幸福感断崖式下跌。
(3)成就会带给人幸福吗?当然会。当我经过拼搏努力后取得成果,我一定是价值感和幸福感爆棚。更多的人不是处于取得成就的瞬间,而是在追求成就的路途中。
过渡语:是不是在追求的路上就没有幸福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在朋友圈问了一圈,看看跟老师一样的“绝大部分人”,幸福感来源于哪里。
(二)幸福事件图
教师提前做好调研,收集周围人的幸福事件图,配上音乐和文字注解,制作成3分钟左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师:同学们认为这些幸福事件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小。
师:这样的事件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吗?你有被打动吗?
生:有!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嘴角微微扬起,眼里还透露出一丝丝的……
生:期待!羡慕!
师:为什么我们不是当事人,却依旧能感受到幸福?
生:光是看着都舒服!想想都快樂!
师:其实幸福属于我们的积极情绪的一种,跟其他所有情绪一样,具有“传染性”。即便是发生在他人身上很微小的幸福,我们关注就获得了。
过渡语:现在让我们把视角从他人转回自身。
设计意图:向学生明确关于幸福的小误区,简单引导观念;通过视频事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微小的事件,理解幸福体验需要主动关注。
三、看到幸福,写出幸福
(一)看到幸福
师:村上春树在他的随笔集里提到了“小确幸”一词——指生活中微小但真实存在的幸福,刚才同学们应该也或多或少受到他人事件的启发,现在让我们关注自身,找找自己的小确幸吧。
教师播放舒缓平静的音乐,每个学生在纸上写下至少三条一个月内感受到的小确幸事件。
过渡语: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今天我们不按套路出牌,不采用“你一言我一语”的方式来分享;让我们以一个“挑战赛”的方式来看看,我们班里的同学们幸福感来自哪些事情。
(二)写出幸福——幸福挑战赛
规则: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三种角色,每组各一边黑板。“冲锋兵”按顺序到自己组别的黑板区,拿白粉笔写下一条不重复的幸福事件;“狙击兵”守在黑板前,拿黄粉笔圈出对方组别与己方重复的内容,“后勤部队”更新并输送幸福事件给“冲锋兵”。总共两分钟汇总时间,八分钟比赛时间,比赛后,拿绿粉笔对每组内容梳理计数并予以简短反馈,每条为1分。
师:同学们,老师说清楚了吗?
生:清楚。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分钟的时间将幸福事件汇聚至“冲锋兵”处,准备好后举手向老师示意。
学生进行两分钟准备。
师:现在同学们都准备好了,第一位“冲锋兵”同学准备好,我们的挑战赛——3、2、1,开始!
教师提前准备好计时视频,音频配上时间倒计时呈现在屏幕上。两分钟汇总配欢快纯音乐,八分钟比赛配上节奏感活泼的歌曲。以下为梳理和反馈过程中的小片段。
生1:中午吃饭食堂阿姨不手抖。
师:手稳一点,我们的多巴胺又多分泌了一点,多好呀!
生2:父母忘记收我手机啦!
师:老师理解你的快乐和惊喜,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下次要主动守信交手机呀!扣0.3!
生3:延迟发货的手办到了。
师:来之不易的快乐更珍贵呀!
生4:上课坚持住了没睡觉!
师:这位同学不仅有强大的意志力,还对自己非常负责!努力后达成目标总是喜悦的。
生5:排位48连胜。
师:这有点触及到老师的知识盲区,是指什么呀?(学生回应:打游戏!)游戏对战48次都获胜了,看来这位同学操作很强!反应灵敏、沉着、冷静,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追求感官愉悦要适当。
生6:作业提前写完。
师:完成目标之后还拥有闲适的休息时间,真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得非常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获胜的小组表示祝贺!获胜的小组,面对对手真诚的祝贺,我们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生:谢谢!
师:刚才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幸福吗?
生:幸福!
师:为什么呢?
生1:看到了好多高兴的事情。
生2:大家一起活动就很快乐。
生3: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了。
生4:很轻松很有趣。
师:是的,同学们感知得很好,当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参与,去分享,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令我们感到幸福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一些小小的事件就够了。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关注中心转到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寻找小確幸事件。通过集体挑战赛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并被看到,体会分享的快乐,同时也扩大同学们的幸福事件“储备箱”。
四、未完待续的幸福
师:老师对某部动漫里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每一天平凡的日常,都是由无数的奇迹汇聚而成。生活里当然会有像太阳一样明亮炙热的“大幸福”,但更多的,却是挂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般的“小确幸”。就像同学们书写的那样,它只是一件件小事而已。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更多地去关注幸福时刻,感受幸福时刻,分享幸福时刻,让幸福这件小事再停留久一些。
作业布置:我们的课程接近尾声,但寻找幸福没有尽头。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感知自己的至少5件幸福小事,并分享给一位同学,让我们的幸福传递下去,再久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行为“作业”的方式,延续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幸福感,让课程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活动感悟】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小确幸”这一概念,引导学生体会到幸福感是可以从小事中获取,从关注中感知,从分享中延长的。“幸福挑战赛”板块最为直接地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关注、体验、分享幸福的感觉,以此真实地感受到课程的内涵。从课堂分享和课后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幸福感的体验是我们探寻生命意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更好的前进动力。在后续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幸福感的获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可以思考并尝试的课题。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回应了高中生追求幸福感的切实需要,是对积极心理学中“品味”这一研究视角的解剖再构。素材选择注重“小切口,深挖掘”,通过极具代入感的小事件强化学生的现实感。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小组讨论和大组竞赛相结合,有趣新颖的身体活动和书写活动相结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在价值观引导过程中,注重结合思政课程元素,达成合适的学科融合。在教师反馈环节中融入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将自我表露、鼓励、具体化、倾听作为主要回应方式,达到了很好的疗愈效果。本课在设计、内容、教学、应用上都做得比较好,是一节优秀的心理课。
点评专家:赵永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郭丁荣.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3(7):1262-1271.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