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的调查研究

2022-07-08 13:27连丽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

摘要:父亲参与家庭教养有助于父亲家庭教育功能的提升。采用“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中文版)对福建省厦门市158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的父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父亲家庭教养的参与度略呈负偏态分布,父亲参与支持与规划呈现从初一到初三逐年递减,从高一到高三逐年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降低而逐步降低,对孩子的日常照顾呈现从名列前茅到中下等水平递减的趋势,中下等水平孩子最少,暂时落后的水平高于中等水平和中下等水平。不同教育观念、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家庭中母亲对参与孩子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则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自我效能感越好;父亲对自身婚姻满意度越高,则父亲参与教养的角色观越科学。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教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0-0004-06

一、引言

当前“父教缺失”是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父教缺失”是指父亲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子女的教育。李文道、孙云晓和赵霞[1]的研究发现,父教缺失的孩子更容易违法犯罪,父教缺失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危及孩子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李晓巍、魏晓宇[2]认为,父亲从养家者单一角色逐渐演变为中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等多重角色。陈建翔[3]认为,父亲是力量型、智慧型,充满着人格魅力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养育对儿童的社会化、情感和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父亲参与教养不只是对孩子产生单向的作用,反过来也会给父母自身带来收获和成长。伍新春、郭素然和刘畅等[4]研究发现,当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家庭教养,母亲对婚姻的满意度更高。當前,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独有优势及重要性,同时,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家庭角色结构倾斜等原因造成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及其弊端也逐渐暴露。蒲少华和卢宁[5]指出,加强对父亲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对建设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父亲参与教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父亲参与教育的现状,缺乏不同维度的评价。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父亲参与中学生教养的现状及问题,引起社会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关注,呼吁家庭和社会真正衔接起来,从而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父亲参与教养中的相关问题。

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理论模型,最早由Lamb[6]提出“三因素模型”,三个因素分别是投入、可接近和责任。Hawkins和Palkovitz[7]提出9种行为,包括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为孩子的母亲提供支持、管教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鼓励孩子的学业成就、给予孩子表扬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孩子交谈、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Palkovitz[8]提出,父亲参与教养包括认知、情感等更广泛的因素,并且它们并不是都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到的。魏栋[9]认为,父亲参与教养的内涵不仅包括父亲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也包括父亲在实际生活中所承担的具体行为责任。许岩、纪林芹和张文新[10]概括为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五个维度的内容。当前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年龄段为幼儿;第二,聚焦依恋关系;第三,对现状的探究。其中,陈玉兰、吴应萍和张倩[11]探究了父亲参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及因素,谭钧文、李航和颜丽娜[12]探究了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关系,张祎[13]调查了H市初中生家庭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然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鲜有针对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的量化研究。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将父亲参与教养界定为:父亲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的活动,参与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活动,包括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管教与约束四个维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厦门市中学生父亲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783份,收回有效问卷1580份,有效问卷率为88.61%。学生相关信息为:男生872人,女生708人;独生子女480人,非独生子女1100人;初一至高三分别为514人、339人、210人、322人、156人和39人;学业水平名列前茅为105人,中上等水平为613人,中等水平为590人,中下等水平为192人,暂时落后为80人。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共586人,三代同堂为934人,单亲家庭为44人,其他16人。

(二)研究工具

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调查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父亲的教育观念、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第二部分为父亲参与教养量表(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IFI),由Hawkins、Bradford和Palkovitz等[14]编制,尹霞云、黎志华和杨新华等[15]对此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该量表共26个项目,4个维度,分别为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管教与约束。量表采用七点计分,测试时,父亲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从“0=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重测为0.84,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94,重测为0.70~0.82,量表的信效度较好。

(三)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解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的情况,对其最小值、最大值、均分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IFI整体偏高,数据呈显著的负偏态分布(见表1、图1)。 IFI项目得分在0~6分,标准平均值为3分,高于3分则表示父亲家庭教养的参与度较强。本研究将条目平均分与理论均值3分做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二者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说明父亲家庭教养的参与度高于理论的平均水平。

(二)父亲参与教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性别和是否独生的IFI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和学业水平孩子的父亲参与教养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孩子的父亲在量表总分(F=4.42)和支持与规划维度(F=4.27)差异显著(p<0.01),在鼓励与表扬(F=5.92)、管教与约束维度(F=5.21)差异极其显著(p<0.001 )。不同学业水平孩子的父亲参与教养在量表总分(F=8.63)、支持与规划(F=8.39)、日常照顾(F=7.12)和管教与约束(F=6.60)三个维度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在鼓励与表扬维度(F=4.40)差异显著(p<0.01)。

对量表总分在年级和学业水平上的差异进行事后检验表明:高二和高三年级父亲参与教养均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初三显著低于初一年级;孩子学业位于中上等水平的父亲参与教养显著高于中等水平和中下等水平。(见图2)

(三)父亲参与教养在家庭特征上的差异检验与相关分析

1.不同家庭结构的父亲参与教养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父亲在支持与规划维度(F=5.28)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日常照顾(F=3.18)、管教与约束(F=2.41)和总分(F=3.13)差异显著(p<0.05),在鼓励与表扬维度差异不显著(F=1.67,p=0.16)。事后检验发现,在支持与规划维度,核心家庭与三代同堂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在日常照顾维度,离异重组显著低于离异单亲、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在管教与约束维度,离异重组显著低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在量表总分上(见图3),离异重组显著低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

2.不同教育观念的父亲参与教养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见表2),发现不同教育观念的父亲在量表各维度和总分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见图4),角色观上不太认同和不认同“男人抚育孩子的能力比女人差”的说法的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和总分显著高于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父亲。亲子观上接受父亲是朋友型的参与教养各维度和总分显著高于权威型和紧张型,而父亲和孩子关系紧张的参与教养各维度和总分显著低于权威型和朋友型。打骂孩子的父亲参与支持与规划、鼓励与表扬的得分显著低于讲道理的父亲,讲道理的父亲四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从来不管孩子的父亲。

3.不同家庭支持的父亲参与教养的差异比较

家庭支持包含妻子的态度和婚姻满意度。结果发现(见表3),二者在量表各維度和总分的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发现(见图5),母亲持强烈要求态度的父亲参与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持无所谓、不认同、强烈反对态度的父亲;母亲持无所谓态度的父亲参与管教与约束、总分的得分显著低于母亲持强烈要求、鼓励引导态度的父亲。父亲对婚姻非常满意的得分显著高于对婚姻持一般、比较满意态度的父亲。

4.不同社会支持的父亲参与教养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社会支持的父亲在量表总分(F=18.34)、支持与规划维度(F=10.11)、日常照顾(F=18.00)、鼓励与表扬(F=9.82)、管教与约束维度(F=17.83)差异极其显著(p<0.001 )。事后比较发现(见图6),社区或学校经常、总是提供支持的父亲的IFI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支持条件的得分。

5.不同教育观念、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父亲参与教养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越多的父亲,教育观念越科学;家庭中母亲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则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自我效能感越好;父亲对自身婚姻满意度越高,则父亲在参与教养中就越不认同“男人抚育孩子的能力总比女人差”的说法,父亲的角色观越科学。

四、讨论与建议

(一)不同年级和学业水平的父亲参与教养差异讨论

出现年级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第一,父亲对新生阶段更重视因而参与更多;第二,随着初二年级的孩子基本进入青春期,林崇德[16]认为,需要通过心理上整合外界力量的帮助才能达到心态平衡。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一些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感觉父亲在限制自己,当孩子将想法反馈给父亲时,一部分父亲可能会认为自己需要逐渐减少参与,进而让孩子自主探索;另一部分父亲可能会认为,随着孩子的长大,参与教养的意义不大,进而减少参与。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17]。因此,父亲要有意识地参与孩子的教养,同时,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亲也需要有更多的学习才能获得孩子积极的反馈。

学业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张祎[13]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随着孩子学业水平的下降,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度更少,这时候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是没有希望的,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和期待,那么可能更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业水平进一步下降。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应该把关注点前置,也就是在孩子学业水平处于中等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此时,父亲能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制定规划,显得非常重要。

(二)不同家庭结构的父亲参与教养差异讨论

离异重组的IFI显著低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原因可能是,离异重组的父亲需要把注意力分散到重组的新家庭,难以抽出时间陪孩子交谈或者做孩子想做的事情。对于离异重组的父亲,日常照顾中及时表达对孩子的爱意,不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忽视,否则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连丽香[18]指出,离异后的父母需要将婚姻生活与亲子生活分开,在婚姻生活中双方是离异的状态,但是在亲子生活中双方是孩子的父母,他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拥有父母两个人的爱。

(三)不同教育观念的父亲参与教养差异讨论

父亲的角色观越科学,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原因可能是,打骂孩子的父亲易与孩子产生隔阂因而鲜有交流;讲道理的父亲大部分与孩子是朋友关系,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被尊重,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交流,父亲更乐意参与教养。

(四)不同家庭支持的父亲参与教养差异讨论

研究显示,母亲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态度显著影响IFI得分。张亮和许安琪[19]认为,妻子经常促进丈夫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家庭,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更高。王莉[20]指出,更高的婚姻满意度会使父亲增加对照顾孩子的感知度和更大的参与度。当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养时,母亲对婚姻的满意度会更高。徐敏霞、徐宁和汪新建[21]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与高三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我们建议母亲对父亲“适当放权”,使其参与孩子的教养,给予父亲参与教养行为一些支持和鼓励。同时,我们也呼吁,相比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更应该积极经营夫妻的亲密关系,有助于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的提高。

(五)不同社会支持的父亲参与教养差异讨论

社会支持越多的父亲参与教养程度越高。原因可能为,社区或学校提供的契机,给了父亲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关注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社区或学校经常、总是支持父亲参与教养的父亲往往得分更高。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社会多开展父亲参与教养的有关课程和讲座,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理论支持;开展多方位的亲子活动,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实践支持。应营造父亲参与教养的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更多人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视。

五、结论

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七点结论:第一,总体上,中学父亲家庭教养的参与度略呈负偏态分布,情况较好。第二,在孩子年级差异上,高二和高三年级父亲参与教养均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初三年级显著低于初一年级。第三,孩子学业位于中上等水平的父亲参与教养显著高于中等水平和中下等水平。第四,在家庭结构上,离异重组的父亲参与教养显著低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第五,父亲的不同教育观念、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差异显著。第六,家庭中母亲对参与孩子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则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自我效能感越好。第七,父亲对自身婚姻满意度越高,则父亲参与教养的角色观越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文道,孙云晓,赵霞. 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0):73-77.

[2]李晓巍,魏晓宇. 父亲参与的现状及其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母亲教养效能的中介作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9-58.

[3]陈建翔. 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J]. 中华家教,2007,9(1):4-7.

[4]伍新春,郭素然,刘畅,等. 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58-64.

[5]蒲少华,卢宁. 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94-1197.

[6]Lamb M E. 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 E. Lamb (Ed),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M]. New York; Wiley,1986.

[7]Hawkins A J,Palkovitz R. Beyond ticks and clicks: The need for more diverse and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of father involvement[J].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1999(8):11-32.

[8]Palkovitz. Challenges to modeling dynamics in developing a developmental understanding of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7,11(4):190-195.

[9]魏棟.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以上海市 A 区三年幼儿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0]许岩,纪林芹,张文新.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35-40.

[11]陈玉兰,吴应萍,张倩. 父亲教养参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50-553.

[12]谭钧文,李航,颜丽娜. 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588-591.

[13]张祎. H市初中生家庭父亲参与教养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14]Hawkins A J,Bradford K P,Palkovitz R,et al.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2002,10(2): 183-196.

[15]尹霞云,黎志华, 杨新华,等. 父亲参与教养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7):557-560.

[16]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7]边玉芳,田微微. 对家长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基于《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部分结果解读[J]. 中国德育,2019(3):6.

[18]连丽香.父母怎么做才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免受家庭离异的伤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7):70-72.

[19]张亮,徐安琪. 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20]王莉. 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21]徐敏霞,徐宁,汪新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4):193-201.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