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筱,王美燕,张 娜,江 渊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浙江 金华 321000)
异位性皮炎(AD)也称特应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性皮肤病,具有变应性、复发性特征,临床症状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干燥、皲裂、脱屑、湿疹样皮疹等,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学因素、变态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均有关联[1]。临床西药(如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起效较快,但是复发率高,且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中药治疗重在整体调理,个性化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在缓解病情、防止复发、维持病情稳定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皆具优势[3-4],中西药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达到良好的互补效果。本文对照观察了自拟健脾除湿润肤方联合西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46例观察对象均来源于本院收治的异位性皮炎患者,采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46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在5~47岁,平均年龄为(21.80±9.4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13.29±8.64)年;对照组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5~49岁,平均年龄为(21.36±10.15)岁,病程1~38年,平均病程(14.35±7.92)年。2 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Hanifin 和Rajka 关于AD诊断标准[5]:瘙痒;具有典型的皮损形态和分布;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有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中医参照“四弯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诊断标准,辨证属脾虚血燥证(皮损肥厚、干燥、皲裂、脱屑、剧烈瘙痒、纳差、便溏、倦怠)。
1.3 纳入标准 1)符合AD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虚血燥证辨证标准;2)年龄在5~50岁;3)依从性良好;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入组前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者;2)对所用药物过敏者;3)入组前半月内曾接受相关治疗者;4)并发其他皮肤病者;5)依从性较差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2],选择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的一线疗法,每天用药1~2次,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后减少用量,逐渐过渡到中弱效激素。儿童采用中等效价激素,症状缓解后改用低效价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成人采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症状缓解后改用中等效价激素。非特别严重较难控制的病情不使用系统治疗。同时,要作好患者健康教育及医、食、住、行、洗各方面的防护,尽量避免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健脾除湿润肤方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生地黄30 g、熟地黄15 g、牡丹皮12 g、当归12 g、玄参20 g、白藓皮10 g、防风10 g、薄荷10 g、蝉蜕10 g、大青叶18 g、牛蒡子10 g、红花10 g、川芎10 g、甘草10 g。7岁以下1/3剂量,7~12岁用1/2剂量;12 岁以上每日1 剂。若皮损鲜红灼热、泛发全身、舌质红绛者加生石膏、赤芍、水牛角粉;若瘙痒剧烈者加地肤子、苦参;若渗出水肿明显者加入茵陈、车前草;若日晒加重者加地骨皮、青蒿。每日1剂,水煎2遍,取汁混匀,分早晚2次服用。1个疗程14 d。2 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中西药均要结合患者症状、年龄、病情轻重程度而灵活调整。
2.2 疗效标准 采用欧洲特应性皮炎研究组提出的特应性皮炎指数评分(SCORAD)[2]进行疗效判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减分率≥90%;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60%减分率<90%;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20%≥减分率<60%;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或恶化,减分率<20%。减分率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前SCORAD积分-治疗后SCORAD积分)/治疗前SCORAD积分×100%。
2.3 观察指标 1)证候积分:将瘙痒、皮损肥厚、干燥、皲裂、脱屑、纳差、便溏、倦怠等症状分别按4级评分法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总积分为脾虚血燥证证候积分。2)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 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仪(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 BHP9507)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3)随访12 个月,比较2 组患者复发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EOS计数、血清总IgE含量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EOS、血清总IgE含量变化
3.4 2 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2个月,结果观察组愈显19例,复发2例(10.5%);对照组愈显16例,复发7例(43.8%);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常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衡、维生素D减少、组胺受体等密切相关[7]。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外用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分解代谢,快速干预缓解局部炎性反应,短期内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过度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是含氟较高的外用制剂,可使皮肤较薄嫩的面部、眼睑、腋下、股内侧等部位发生皮肤萎缩,出现条纹,具有一定的缺陷[8]。中医治疗可整体辨证施治,两者联合运用可达到较好的互补效果。
中医将异位性皮炎归属”四弯风”“顽癣”“血风疮”等范畴,多因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终致脾虚血燥,血瘀湿蕴,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气血濡养而成难治之症。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祛湿、清热滋阴、养血润燥为主,辅以活血通络、祛风止痒。健脾除湿润肤方中,以黄芪、茯苓、薏苡仁补气健脾,利水除湿;生地黄、丹皮、玄参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牡丹皮活血散瘀消痈,玄参滋阴凉血;熟地黄、当归补血养血、滋阴润燥;大青叶、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表;防风祛风胜湿止痒;薄荷、蝉蜕疏风散热,透疹止痒;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痒,“治一切热毒发恶风,风疮,疥癣赤烂……”(《药性论》);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甘草益气补中解毒,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黄芪能增强、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9];茯苓具有调节免疫,抑菌抗炎,抗迟发型变态反应等药理作用[10];熟地黄、生地黄可改善造血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有抗炎解热,刺激免疫系统作用[11];白鲜皮可通过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抑制过敏原应激反应,抑制抗原与IgE结合,减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而达到抗炎、抗过敏、止痒、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的功效[12];蝉蜕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解热、镇静、抗炎抑菌、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等药理作用[13-1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82.6%,2 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血燥证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EOS、血清总IgE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 个月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健脾除湿润肤方联合西药治疗异位性皮炎可优势互补,协同增效,故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皮损症状,减轻过敏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