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產业工人队伍做支撑。职业教育力求突破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方面的种种瓶颈,对创新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升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推进建设先进制造业,打造制造业强国脚步不断迈进,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产业工人队伍的任务越来越迫在眉睫。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如何改革创新,破除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培养机制的种种羁绊,探索出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的新路径,是我们面临直接的、现实的和迫切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特点决定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重要性
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利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应的是一些企业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偏低,能胜任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即可,对产业工人只进行临时性、短期的培训,造成了产业工人之间的相互替代性较强,形成了我国产业工人的低技能型、流动性大的特点。农民工群体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由于我国还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民工群体家庭和工作地点的分离造成工作的流动性和临时性;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职业技能培训不足、职业化上升通道被堵;在城市里的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不能在工作地解决;在城市受到歧视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新的征程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包括广大产业工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生活富裕,制造业是我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主阵地,科学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吸纳产业工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制造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本盘。实现共同富裕造就要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强、懂技术能创新、有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通过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水平,促进企业效益改进、技术创新,健全产业工人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拓展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实现产业工人心情舒畅、精神富足、体面劳动,成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共同富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二、职业教育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重要作用及现实困境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作用日益重要:一些企业因疫情遇到经营困难而被迫裁员,工人面临失业、转岗和再就业,需要进行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农民工群体因技术技能较、低流动性强,急需就业技能的初级培训;一些思想观念活跃、适应能力较强的青年工人,有自我创新和自我提高的强烈需求,需要新知识新技能的再培养,这些为职业教育的大有作为提供了广阔空间。2019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提出 2019 年至2021年,“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 25% 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30% 以上。”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为职业教育的大有作为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在培养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清,培养任务没有与高新技术岗位的对接,不适应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产业工人素质培养目标是促进就业、稳定民生和保证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从定位于解决民生、服务经济发展转型为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让产业工人切实感受到辛勤劳动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切实感受到共同富裕带来社会成果的共享,与之相联系的是产业工人能胜任有技能能创新的高新技术岗位工作。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认识理念不清,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不顺畅,出现两个培养体系互不了解,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不畅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互相不认的现象,致使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源整合不足、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与高新技术岗位脱节,存在着注重技能轻视创新的单一化趋向,缺乏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我国出现一方面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岗位极度缺人的窘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表现。
(二)职业教育的改革不够深入,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模式简单僵化,质量的监控、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社会上还存在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严重影响力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如;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实践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偏重理论课、轻视实践课;教学方式僵化落后,理论说较多,锻炼动手能力少;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部分院校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践的硬件条件难以满足教学和培训的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考核监控体系没有按照产业结构导向设置,没有引入企业、社会机构参与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督导,使质量考核和监控体系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融合度不高,培养通道不畅通,不能形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培养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贯通衔接上融合度不高,培养通道不畅通,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现象。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仍然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以学校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为辅,真正能深入企业的教学活动很少,缺乏对企业及就业市场的指向性了解;国家体制机制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少,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的学生亲身参与一线企业的实践机会少,毕业后不能立即胜任企业工作。同时由于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的流动性强特点,也造成企业不愿意对工人的培训投入过多,更不愿意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在岗工人难以得到继续学习与深造的机会,技能素质不能得到系统的培训和提升,不能形成的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培养培训制度。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培养路径优化
培养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是一个持久、复杂和综合的过程,政府部门、职教部门、企业和产业工人自身都是主要参与者,其中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最主要执行者。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培养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发展路径。
(一)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为目标,以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核心
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引导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大学建设。协调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关工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明确了职业教育要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技能高素质产业工人成为市场紧缺人才奇,如:我国的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型产业工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接到中西部地区急需的高技能型产业工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产业工人人才梯队等。中国制造的要保持高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问题,尤其需要培养产业工人的执着专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客观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培养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作为核心,把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作为培养目标,切实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改革课程体系,严格质量监控、考核体系,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供生长空间
首先,职业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紧紧跟上我国迈向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步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特色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我国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分类教学体系,差异化安排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建立独具特色的的专业课程群,充分利用企业、社会提供的实习实训资源,推动教育链、产业链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其次,要进行督导、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由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督导评价体系,主动参与到社会举办的职业等级考核工作中,如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最大限度发挥职业教育作用。最后,职业教育要加强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双向引进的方式,引教入企、引企入教,聘任一线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打造一支知识坚实、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紧跟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特点,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合”路径,加大农民工群体的技能素质培训
职业教育要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有技能、会创新”的重要目标,就要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合”路径,拓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如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材选用和教学实施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训实践基地为抓手,打造职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平台;加快推进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的探索;完善学历教育与社会化培训深度结合的机制,实现学历证书与行业资格证书并重;形成促进校企合作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引导企业、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等。同时职业教育要在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如充分利用自主招生渠道开展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和学历再提升;利用校企合作渠道直接对接企业农民工的进行培训;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期限设置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远程教育等措施,使农民工在就业、择业和转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技能的升级培训。
(四)突破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天花板”,倡导就业与升学并重,搭建阶梯式、递进式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多年以来,社会上存在“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源于我国中考后“普职分流”政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今后的改革方向是就业与升学并重,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發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又提出到“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的目标,理清了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加强办学自信,充分理解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而不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再到本科层次教育,满足社会大众对更多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要突破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瓶颈,多元主体要共同发力、协作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承担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任务,行业协会要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政府则要执行政策法规的、监督审查和资金设备的支持,形成自下而上、分层管理、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的养成体系,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取长补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有机衔接,共同搭建阶梯式、递进式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五)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搭建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打造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新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传播范围及传播时效,职业教育要利用新媒体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平台:对内建成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对外开放线上学习平台,通过提供开放灵活、内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包括在岗工人、社会人员在内的教学对象;与行业、企业共同配合,开发建设基于职场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数字模拟实训资源库、企业信息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资源;利用微信、论坛、微课、慕课等信息化互动手段,形成高效、快捷、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系统,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6-14.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21-10-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EB/OL][2020-01-31].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兰content_5642120.htm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0)年度重点课题“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职业教育培养路径研究”(2020-2-3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红(1966-),女,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