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奕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中的主要课程,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联想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想象,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数学新内容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教育心理学中的联想,从学生掌握的某一知识点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外进行探究,从而得到相关的新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特别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性质定理多,证明方法多样,往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点本身,着重讲解定理、性质等的推导与运用.但时间一长,学生非但没有记住证明的方法,更有甚者对知识点本身都遗忘明显.因此我们发现,单纯地一个性质一个性质地讲解,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味,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在高中课堂中,我们要避免学生浮于知识点表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抛物线焦点弦的各个性质之间联系紧密,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联系,利用“联想”,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将各知识点织成一个知识网,势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本文以《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为例,浅谈联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联想1“这里出现x1 +x2,那大家看到x1+x2,可以联想到什么?”基于前面对椭圆和双曲线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联想到“韦达定理、中点公式”.
学生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发散思维、大胆猜测,肯定学生的猜想并鼓励他们进行验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韦达定理学生相对比较熟练,让学生自己动笔发掘,看看能否把|AB|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同时渗透入函数和方程的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焦点弦公式的理解.
练习1即为焦点弦公式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焦点弦公式的理解;练习2为全国卷的一道真题,本次高考改革后,全国卷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风向标,对于抛物线的高考要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参照.本题利用焦点弦的第二个公式,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求解,此练习将上述内容与不等式联系起来,肯定学生所得结论的有效性,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高中数学的抽象严谨,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图象的认识并不清晰,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课堂趣味盎然,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这个问题的解法比较多,学生还是比较常规想用代数运算进行解答.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用平行线、角相等的平面几何方法证明.本题直接利用MN为中位线,即可得到MN⊥CD,再结合A,B,N在⊙M便得出⊙M与准线相切.平面几何方法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耳目一新,对这类解析几何的问题多一重思考.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但如果学生转换角度,巧妙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挖掘题目中平面几何的本质,即可化繁为筒.以此在高考中,平面几何的方法在解析几何中也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处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来看待抛物线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联想4以CD为直径的圆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如何证明?
这样的联想具有类比性,难度跨越并非很大,很多学生都能猜想到与直线AB相切,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直观地展示出圆与直线的相切关系,并发现切点为焦点F.由上述证明,学生不难往立体几何的方向来思考.
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笔者打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用代数方法或者几何方法都要得到肯定.只有当代数与几何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抛物线还有很多的性质有待我们去挖掘,而通过己知去联想未知不失为一种知识延伸的方法.本堂课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设计上,努力使4个联想自然过渡,让学生运用联想探索新知.虽然抛物线的焦点弦性质比较多,不容易记忆,但通过“X1+ X2”进行联想,学生可以将这几个性质自然地结合起来,在处理综合性问题时做到得心应手.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问题的联系出发,自主探究问题的本质,着重把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解题策略,提炼数学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增长智慧、提高素养的目的.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联想,有意识地让学生从类似的结论,类似的证明方法或者是图形的对称等角度出发进行联想,并借助代数、几何的方法进行小心的论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的深层次理解,夯實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基本技能,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享受数学的美;这样的思维课堂,才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远方,范俊明,在“探究——再创”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教学研究,2005(6):25-28
[2]杨玲,高中数学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1):138-140
[3]许丹.联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2012 (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