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22-07-07 01:13李建华徐慧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法治

李建华 徐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资源宝库。教师可以从中挖掘素材、寻求智慧,以此活跃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完善。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专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旨在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本文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列举其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探讨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坚持立德树人,宣扬道德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不谋而合。我国自古就有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立德树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形成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之维,“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之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之维,体现“立身、立世、立国”的育人目标。我们今天提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既适应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也体现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亦不能割裂传统,脱离文化载体,我们要将立德树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通过课程建设继承其精髓,充分吸收养分,实现“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共同创造和谐美满的家园。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反躬自省”“以和为贵”“见利思义”有助于当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鼓励世界人民破除文化壁垒,摒弃纠纷,团结起来解决主要矛盾。我们要对新时代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乐观、豁达、智慧的民族气质延续下去。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是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的基础,更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形成了涵盖思想、知识、技艺、实物等诸多方面的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极高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并且通过思想传播、知识传授、技艺传承等方式,不断增强影响力、传递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体现

经典语句中的人生哲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语言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都力求做到民族化、鲜活化、生活化。精炼、优美、意蕴丰富、朗朗上口的语句,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经典语句,以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为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递的是爱国情怀与报国热忱;《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体现了“立己达人”的仁爱思想;《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句,肯定了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这些经典词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了学生的思想智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历史故事中的思想内涵。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援引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如展现民族气节的《苏武牧羊》,展现爱国情怀的《鲁女爱国》,展现诚信品质的《范式赴约》,展现宽容美德的《朱冲还牛》,等等。教师在讲述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验,谈谈对相关历史故事的心得体会。

文化习俗中的人文情怀。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较为接地气儿的一些内容,比如介绍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那份温热的人情味儿。以传统节日习俗为例,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均有所呈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了解扫尘、贴春联、拜年等习俗体现的文化意蕴。

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文化魅力。就内容而言,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要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为了更好地给学生讲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谈过端午节的体会,孩子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诸如包粽子、做香囊、喝雄黄酒、赛龙舟等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体会到的习俗。然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端午节会有这些习俗,在问答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认识端午节一系列热热闹闹的习俗背后,是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是对他的事迹与精神的赞颂,进而让学生产生深入了解屈原文化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文化氛围。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文章、照片、音频、视频,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从而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此外,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不足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让课堂教学多一点匠心,比如用知识问答闯关小游戏来代替点名回答问题。学生要想顺利“闯关”,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库。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比如访问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获取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

开展文化实践,增强文化体验。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也要结合一系列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制作京剧脸谱、创作剪纸作品,增强动手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通过参加以“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优良家风”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对家庭德育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国学讲坛,进一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学习如何将所学的传统美德与实际生活更好地链接。总之,学生只有积累起丰富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直接经验,才能深刻体会它的魅力,做一个自觉的传承者。

责任编辑/王秉乾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