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
我们通常将贾岛归为“苦吟派”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贾岛》一文中说:
由晚唐到五代,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除极少数鲜明的例外,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辞藻移动的,其余一般的诗人大众,也就是大众的诗人,则全属于贾岛。从这观点看,我们不妨称晚唐五代为贾岛时代。
实际上,贾岛并非诗歌巨才,他的才思有限,生活视野也不够宏阔,所以他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覃思苦吟,锻字炼句,倔强地想通过诗歌创作来寄寓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后终于成就了诗名。贾岛所走的这条路展示了一个普通诗人可以达到的境地,因此,贾岛这个“大众诗人”也成了晚唐五代“大众的诗人”的学习对象。贾岛“苦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贾岛少年出家,后还俗应举,屡次不第,寓居长安近二十年,直至晚年才担任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吏。贾岛没有经历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宫廷伟丽,也没有见证过“洛阳宫殿化为烽”的悲壮苍凉的战乱,他的人生缺少跌宕壮阔、悲壮慷慨的色彩,他的生活视野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但是,寻常而平凡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内心深处的写诗冲动,在《投孟郊》一诗中,他说:
我知雪山子,渴彼偈句空。
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
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
他读诗不倦,也试图通过诗歌创作来抖落世俗的“万疾”,点亮自己的生命价值。
贾岛性格孤傲,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蔑视流俗的清高。《鉴诫录》载:
(贾)岛初赴名场,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
他不肯步趋元稹、白居易等人“轻、俗”的诗风,“变格入僻,以矯浮艳”,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屡试不第,“制贬平曾、贾岛,以其僻涩之才无所采用”(《北梦琐言》)。自我期许甚高,却科举不第,生活困顿,生命之舟该驶向何处?贾岛选择的不是愤世嫉俗、轻浮放浪,而是退居生命的本源之所,以写诗来印证生命的价值,如同杜甫《解闷》中所说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将诗歌创作视作摆脱庸常世俗的工具,也将诗歌视作他实现一己生命价值的舟筏。他的《戏赠友人》一诗云: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如王子猷的“何可一日无此君(按:指竹子)”一样,对于贾岛来说,诗歌就是时时点醒他生命精神的灵药,他以笔砚、吟咏为辘轳、井绳,从心灵深处抽绎清冷的诗意并具象为文字,其中表达的人生甘苦只可说与“同怀人”,不可为俗人道。
因为贾岛性格孤傲,加之科举失利以及所受佛教影响,所以他对世俗社会总有疏离之感,他自言“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他的诗中经常表现出疏离、遁隐的人生态度:
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青门里作》)
梦幻将泡影,浮生事只如。(《寄令狐相公》)
树林幽鸟恋,世界此心疏。(《孟融逸人》)
渐老更思深处隐,多闲数得上方眠。(《酬张籍王建》)
世事浮华,了如一梦;心闲地远,寂寞忘机。《南斋》诗云: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
心无挂碍,则如无波之碧潭,表里澄澈,可涵容万物。《咏怀》诗云:
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
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作老人。
中岳深林秋独往,南原多草夜无邻。
经年抱疾谁来问?野鸟相过啄木频。
贾岛的“深林秋独往”已经没有了王维“兴来每独往”的闲逸自得,我们可以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冷寂与孤独。诗人抱疾经年,虽无人造访问慰,但时时相过的野鸟还是用“笃笃笃”的啄木声安慰了他那颗寂寞的心。《偶作》诗:
野步随吾意,那知是与非。稔年时雨足,闰月暮蝉稀。
独树依冈老,遥峰出草微。园林自有主,宿鸟且同归。
诗人摒弃人间是非,野步随意,耳之所闻是随日暮而渐稀的蝉声,目之所及有依冈的孤独老树,也有平芜之外的微微远峰,在这种萧散的自然世界里,诗人与宿鸟同归。总的来说,贾岛观察花鸟风物既是在寻找作诗的材料,也是在以寂寥虚静的心与自然万物相处,他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凝结为诗,其中既有“风云不得闲”的苦思,也有对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精神的体悟。所以,即使“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他也依然不放弃。《金门岁节》载:
贾岛常以岁除取一年所得诗,祭以酒脯,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
盛唐的辉煌已经远去,建功边塞、直取公卿的理想早已沦落,那是一个理想晦暗、价值趋俗的时代。对贾岛而言,“苦吟”作诗是一种态度,人生虽蹉跎无成,但尚有文字可以记录心灵的跃动,可以“遍题物象”,努力留下一点生命的痕迹,这是确认自我存在、生命价值的依凭。
贾岛现存诗歌四百首,其中五言律诗就有240首,占现存诗歌的六成。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贾岛与孟郊齐名,故称‘郊岛。郊称五言古,岛称五言律。”那么,为何贾岛偏爱五言律诗这一诗体呢?闻一多给出的解释是:
一则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帖最近,做五律即等于做功课,二则为拈拾点景物来烘托一种情调,五律也正是一种标准形式。
唐代的进士考试,在早期只有试策、帖经两门,唐高宗永隆二年加试杂文,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杂文专试诗赋,而所试之诗体往往就是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的律诗。南宋的严羽在其著名的诗学著作《沧浪诗话》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贾岛23岁左右结识韩愈,其后还俗而修习儒家经典、策论与诗赋,在这一过程中他努力研习作诗,“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也曾向人苦诉“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余年浪过春”。可以说五言律诗是贾岛应付科举考试、锻炼诗歌技巧的重要诗体。另一方面,因科举所试之诗赋往往限定题目和韵律,很难写出比较有个性色彩的诗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行卷”更大程度地推动了诗歌的创作。“行卷”就是应试的诗人将自己平素所写的诗文,投赠给当时比较有威望的文坛耆宿或朝廷大臣,通过他们的延誉提高知名度,进而增加中举的可能性。贾岛就曾写诗投赠韩愈、令狐绹、元稹等人,他自言“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送令狐相公》),“旧文去岁曾将献,蒙与人来说始知”(《投元郎中》)。
另外,贾岛以五言律诗的创作为主,也与他个人的才情有关。晚唐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云:
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贾岛的诗往往有佳句,但整篇的意思不够浑厚深刻,因为贾岛才力不大,不足以振发全篇,只能依赖雕琢锻炼片言只语才能表现出他的偏至之才。《北梦琐言》载:“(贾岛)诗思迟涩,杼轴方得。”贾岛诗思不够壮阔明畅,“苦吟”是他不得不选择的作诗方式,而承载他迟涩诗思的最佳诗体就是五律。关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对五言律诗的评价:
七言律顾难于五言律,何也?……五言律规模简重,即家数小者,结构易工。七言律字句繁靡,纵才具宏者,推敲难合。
他又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从上引文字看,首先,五言律诗的结构规模比七言律诗小,即使不是诗歌巨才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结构精工的效果。其次,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往往以写景抒情为主要内容,要求对仗工稳,格律精严,通过字斟句酌比较容易写就。所以,贾岛往往在身边所见的寻常物象中努力发掘诗意,将之提炼成一联或两联,涵泳于心中,等到有作诗的需要时再将构思好的联句放入整首诗里。这样虽然可以实现“结构易工”,但仅仅通过艺术技巧的琢磨很难达到契合无间的效果,因为整首诗的情思并非一贯而注。《唐摭言》记载:
(贾岛)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志重其冲口直致,求足一联,杳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也。因之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
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贾岛作诗时精神之投入,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因才思所限的寻诗觅句之苦。“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是五言律诗《忆江上吴处士》的颔联,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这两句说:“置之盛唐,不复可别。”实际上,这种诗句在盛唐只是情思文字泯合无际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而贾岛却只能通过刻镂心神才能达到。同样的例子还有五律《原上秋居》中的颈联“鸟从井口出,人自岳阳来”,也是经年苦思才得的偶句。后人往往批评贾岛一派的“苦吟诗人”有句无篇,这当然与此一时期的诗格类著作注重名联佳句有关,但诗人自身的才赋不高、情思窘迫与此则有更大的关系。
贾岛自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云: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又据《鉴诫录》记载,因为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与“推”何者更妙,所以冲撞了京兆尹韩愈,导致“推敲”成为贾岛等“苦吟”一派诗歌创作时苦思炼字的代指。这种苦思而炼字酌句的创作方法正是贾岛“苦吟”的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贾岛是如何把对景色的细致观察凝结在五言律诗中的。贾岛的社会视野不够阔大,所以他关注的大多是身边那些“琐碎幽细”的景物,如蛩、蝉、鸟、苔、草等,这些日日所见之景经过贾岛“点铁成金”的艺术技巧,变成艺术色彩浓厚的诗歌意象。比如:
空巢霜叶落,疏牖水萤穿。
(《旅游》颈联)
石缝衔枯草,查根渍古苔。
(《访李甘原居》颔联)
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
(《僻居无可上人相访》颈联)
宋末方岳在《深雪偶谈》中说:
(贾浪仙)产苦寒地,故立心亦然。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物理态,毫忽体认,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古今人口数联,固于劫灰之上泠然独存矣。
所谓“特于事物理态,毫忽体认”就是指通过细心观察身边微细之景物,吹落覆盖其上的司空见惯的埃尘,造成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赋予其文学性或诗意内涵,这就是贾岛将所见之景物“推敲”为诗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基本不用典故,通过对意象的雕琢造成“精奇”的艺术效果,对仗工稳,韵律和谐,风格往往清幽僻静。但是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仅仅描写景色,诗歌意蕴不够丰富深沉;二是容易导致千篇一律,毕竟身边景物有限,而且作诗的技巧也有限,过多的重复就冲淡了“陌生化”的效果,正如胡应麟所说“景物有限,格调易穷,一律千篇,只供厌饫”。三是虽然刻画景物的一联或两联清丽精工,但是往往很难与全诗形成混沦一体的境界。
然后,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贾岛“推敲”字句的方法。因为贾岛所擅长的五律这一诗体中,中间两联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多以绘景抒情为主,所以他于此所下的雕琢字句的功夫也比较大。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说: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所以,如何将所见之物象以精工的对偶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贾岛颇注心思之处。我们来看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
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
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獨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
(《泥阳馆》)
这首诗刻画了诗人送别故人之后的惨淡离愁。贾岛使用了一系列两两相对的意象,如“废馆”对“空城”,“秋萤”对“寒雨”,着意渲染孤独之境况(诗中有“独坐”“孤灯”)。同时,“夕阳”“树影”相对,可见光线之明暗变化;“白露”“青苔”相对,可见色彩之凄冷感受。贾岛常常用色彩作对,如“落叶无青地,闲身著白衣”(《荒斋》),“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送厉宗上人》),“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篱”(《送郑长史之岭南》),“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送褚山人归日本》),所选色彩往往是冷色调,给人以冷寂之感。另外,贾岛使用对仗时喜欢以数字为偶,如“孤舟行一月,万水与千岑”(《忆吴处士》),“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送耿处士》),“一披江上作,三起月中吟”(《喜姚郎中自杭州回》),“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题朱庆余所居》)等等。
贾岛的“推敲”还体现在他对字词的雕琢上。因为贾岛作诗时往往要捕捉瞬间性的诗意,所以他观察自然物象时注重那些最富有诗意的片段,并将之凝结成最精警的字词。北宋诗僧保暹在《处囊决》中说:
诗有眼。贾生《逢僧诗》:“天上中秋月,人间半世灯。”“灯”字乃是眼也。又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乃是眼也。又诗:“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字乃是眼也。
除此之外,“地侵山影扫,叶带露痕书”中“侵”“带”二字,“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中“荒”“照”二字也都是字眼。前人于此论述颇多,兹不赘述。
要之,对于贾岛而言,时代的荒凉、自身遭际的坎壈以及早年出家所受佛教之影响,这些都使他将目光收归到一己之愁思、近旁之物象,搜幽寻僻以发现诗意,推敲琢磨以凝练字句。苏轼评价孟郊、贾岛的诗歌是“郊寒岛瘦”,贾岛之“瘦”于风格而言是清奇幽僻,力避浅俗。所以晚唐五代的很多诗人、南宋的江湖诗派、永嘉四灵以及晚明的竟陵派都受其影响,他们于变风变雅的时代努力寻找孤僻幽深的诗意。贾岛之“瘦”于内涵而言则是意蕴淡薄,缺乏深刻厚重、含蕴不尽的情思,其意与《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中的“瘠义”相似。因其诗大多写身边的寻常风景与物事,苦思雕琢,终是小家气象,所以也常遭后世诗评家的批评指责。
(作者系文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