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晨霞[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通分站)]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猪群繁殖性能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在猪养殖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就是一类常见的影响猪群繁殖性能与品种改良的病症。该类疾病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我国在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猪繁殖性疾病。在养殖过程中,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该类疾病的发生,导致新生仔猪数量大幅降低,仔猪死亡率显著升高,还会引发母猪流产、畸形仔猪、木乃伊胎、弱病仔猪及公猪不育等,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提高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其发病原因,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
1.非传染性因素。非传染因素引发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母猪自身健康原因与人工饲养管理不当两方面。在选留繁育母猪时,母猪自身生殖系统出现异常,输卵管堵塞,子宫角、子宫体缺乏或发育不全等问题均会导致母猪不能进行正常繁育。母猪年纪较大时,繁殖性能也会衰退甚至消失。另一方面,母猪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引发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有些养殖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饲养密度过大,使用劣质或发霉的廉价饲料,从而导致母猪营养供应不足,自身免疫力低下,影响正常的繁殖性能。饲粮及微量元素的饲喂情况也会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营养过剩会导致母猪肥胖,营养较低会导致母猪过瘦,两种情况均会影响母猪发情。维生素和矿物质使用不合理可导致胎儿早亡或产下弱仔。饲养环境恶劣,不注重环境卫生,猪群极易发生疾病,如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量积聚也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此外,人工授精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或者母猪生产时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均可引发母猪子宫出现炎症,影响母猪发情、受胎和生产等情况。
2.传染性因素。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是感染各种病原菌。常见疾病包括伪狂犬、流行性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猪衣原体病、猪圆环病毒等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引发混合或继发感染时可导致20%~60%的发病率。弓形虫、猪冠尾线虫等寄生虫病,布鲁氏菌病、链球菌、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感染也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疾病。若母猪在妊娠过程中感染葡萄球菌、丹毒杆菌也极易引发流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通常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所致,不是单一病原引发。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中伪狂犬病毒(PRV)感染的隐性猪和康复猪可长期带毒,传染性持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交配和垂直传播,具有季节性,多散发于11月入冬后;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通过虫蚊叮咬传播,主要发生于7~9月夏季蚊虫较多的季节,染病猪血液中含毒量非常高,乙型脑炎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在猪群与人群中传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饲养管理不当密切相关,主要通过空气、接触和垂直传播,与成年猪相比,在仔猪中流行广泛;感染猪细小病毒后产出的仔猪可长期或终身带毒,其中种公猪感染后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通过交配传播,是比较危险的传染源,该病毒主要感染初产母猪,呈散发、地方性流行,多发于4~10月。猪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流行范围大,危害极大。
1.猪瘟。猪瘟对猪群的危害非常严重,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怀孕母猪染病后会出现流产、早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等情况,伴有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腹泻等症状,即使耐过,生猪后续的生长发育仍受到影响,并且形成免疫耐受,长期排毒。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该病多发生于母猪和30日龄左右的仔猪,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嗜睡、呼吸困难、耳尖发绀等症状,又称为蓝耳病,个别母猪会出现皮肤、乳头、臀腹及外阴部发绀现象,可出现40~41℃的明显高热。染病母猪在妊娠后期容易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母猪产后无乳,公猪性欲、精子质量降低。
3.伪狂犬。不同年龄的猪感染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同,幼龄猪的病症更为严重。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症状,死胎比较常见。3周龄以下的仔猪感染后发病突然,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症状,并伴有共济失调、四肢划水、痉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高达41℃以上,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的症状相对较轻,只有轻微的呕吐及少量的神经症状,死亡率较低。成年猪通常为隐性带毒猪,无发病表现。公猪感染后患睾丸炎,生殖能力降低。
4.流行性乙型脑炎。怀孕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症状,未妊娠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患病后出现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通常可肿大1倍左右,染病后的公猪不具有正常配种能力。
5.猪细小病毒。该病对初产母猪的危害较大,会出现流产、木乃伊胎、死胎等情况。在母猪怀孕早期感染该病,胚胎死亡率可达80%~100%,中期感染一般会产出木乃伊胎,末期感染产出的仔猪长期带毒。未妊娠母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往往出现发情异常或重复配种等现象。
根据病猪临床症状可初步做出判定,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确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等可使用平板凝集试验,采集未进行疫苗免疫的病猪血清进行试验,发生凝集反应则为阳性猪。猪瘟可采集病猪淋巴结或肾脏组织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检测,发现特异性荧光则为阳性。对其他细菌感染可进行相应的组织分离,培养病原菌进行鉴别。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粮管理,合理搭配饲料,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保证母猪具备良好的发育状态。做好圈舍清洁、通风工作,避免在高温等极端天气配种、分娩,以防环境应激影响胚胎质量。在选育过程中应严格筛查,淘汰不合格的种畜,防止品种、畸形等因素引发繁殖障碍疾病。在人工授精、助产等过程中操作要规范。做好封锁隔离与无害化处理工作,划定生产区、生活区与粪污处理区,禁止人员、车辆随意进出,定期对人员、车辆、用具、环境等彻底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侵袭。对粪便等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猪、死胎等严格进行焚烧、深埋处理。严防虫、鼠和家养动物进出场内。
2.加强免疫预防。制定符合本地疫病防控特点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我国使用兔化弱毒苗对猪瘟进行防控,通常在春秋季节进行免疫接种;对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使用灭活苗免疫;对伪狂犬病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苗免疫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则使用减毒疫苗进行免疫防护。接种疫苗后应对猪群进行抗体监测,一般在疫苗接种后10~14天对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进而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
3.发病猪的治疗措施。目前尚无对症治疗的药物,通过密切监测可疑猪,及时发现、隔离、淘汰阳性猪可降低其大规模传播带来的危害。场内出现病猪时应对阴性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添加多维等增强其抗病能力。对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传染源传播扩散。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猪群健康生长,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发病原因,及时做出诊断和淘汰病猪,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对降低该类疾病的危害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