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倚天 赵小波(四川省达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粮安天下”,四川省达州市作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储备基地,生猪存、出栏量均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出栏商品猪426.38万头,新增产值5.45亿元。但2019年来,受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存栏明显下降,养殖结构不合理、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凸显,面对复杂形势,达州在全市规模场开展了非洲猪瘟净化,总结了一套非洲猪瘟净化技术,不断促进了达州市生猪产业产能恢复、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辽宁沈阳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给达州市养猪业带来空前灾难。生猪产能大幅降低,2019年达州猪肉产量23.29万吨、比2018年下降24%,各级政府多举措促进恢复生产,截至2021年7月底生猪出栏207.9万头、同比增长26.3%,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猪肉价格波动异常,2019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达到44.95元/千克,同比增长127.36%,2021年猪价一路急挫,连续7个月下跌,到8月份降到21.81元/千克,同比降低55%。对农民增收产生消极影响,疫情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减少,部分疫情得不到补偿,经济损失养殖户承担,挫伤农民养猪积极性,严重影响增产增收。
据调研,2020年达州生猪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达1125个,占87.96%,达川区丽天牧业、大竹正邦农牧、渠县德康等企业新(扩)建了一批大型养殖场,设计年出栏规模达10万头以上的养殖场达7个,饲养条件生产工艺越来越好,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养殖企业积极加大防疫经费投入,大竹自然天成、大竹玖陆猪场、达川区天王牧业等企业,投入巨资加强场内升级改造及洗消中心、隔离场点、中转站等建设,生物安全“四区”管控能力和抵御病毒入侵能力明显提升。
1.非洲猪瘟净化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明确养殖企业的主体责任,将“要我净化”转变为“我要净化”。坚持以生物安全为抓手,完善生产、运输、屠宰等环节生物安全措施,进一步把措施变为规则,把规则固化成习惯。坚持点面结合、纵深推进,从单场净化逐步向区域净化发展。
2. 主要净化措施。
(1)开展调查评估,制定净化方案。及时成立达州市净化工作专家组,适时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净化场土地使用、防疫合格证、档案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生产母猪存栏、专业技术人员等基本情况,掌握业主对净化工作的认知及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力度等内容。指导符合净化条件的企业按照“一场一册”的原则制定净化方案,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法,制定综合的净化技术措施,确保净化方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2)完善防疫设施,严格分区管控。指导养殖企业完善防疫设施,设置闭环实体围墙,将养殖场与周围环境有效隔离;按照人流、物流、车流,建设入场淋浴间、消毒传递窗、物品物资消毒间、车辆洗消等,完善场内生产区、栋舍间消毒池(桶)、洗手消毒盆、工作靴等设施,严格落实消毒制度;指导建立独立的中转出猪站,建立病死猪及废弃物储存设施和输出通道;严格实行分区管控,以养殖单元为中心,向外划分为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缓冲区等,实行净污道分离建设、分区管理;强化养殖企业生物安全意识,建立完善人、猪、料、车、物品、动物等的生物安全技术体系,强化风险点管控,切实把生物安全落实到养殖各环节。
(3)加强种源管理,强化饲养管理。严格净化引种管理制度,引进种猪隔离40天以上,保证临床健康、净化病种核酸阴性、应免疫病免疫合格;所用精液、精液供体、后备种猪和引入种猪逐头检测。严格实行自繁自养和实行全进全出,严禁外购生猪产品及将餐厨剩余物带入猪场。认真落实免疫、诊疗、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加强饲养,强化配种、怀孕、产仔、保育、育肥各环节管理。建立健全养殖档案、防疫档案等记录记载。
(4)严格监测检测,夯实生物安全管理。按照“企业自检与县市定期抽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监测检测。养殖场加强临床监测,一旦发现生猪异常立即采样检测,定期对猪场各环节采样检测,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疫控机构将净化养殖场作为重点监测对象,根据疫情形势开展日常监测,2019年以来,市、县共采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场等环节2万余份样品进行非洲猪瘟抽检,保证了监管的密度和强度。
(5)加强宣传培训,提升净化能力。对净化养殖场实行点对点宣传指导,组织开展净化培训,邀请川农大、西南民院、省畜科院、省疫控中心等单位专家到达州市授课,提高非洲猪瘟临床诊断能力和疫病净化技能;组织对县级兽医实验室、屠宰企业自检实验室、净化企业自检实验室进行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比对,提高各实验室的非洲猪瘟检测能力。
1.全市生猪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调查通过评估的疫病净化场,建立起了可靠的防疫屏障,疫病发生率或病原检出率下降,生产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如丽天牧业麻柳种猪场2020年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猪从22.4头上升到24.8头,2021年目标是26头,母猪配种分娩率达88%以上,100千克日龄由171天缩短至163天,可增加上市猪6000头,新增收入3600万元。
2.推动生猪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达州市在大力推进净化工作过程中,一些小规模及散养农户,达不到生物安全水平要求,又无力投入建设的逐渐被淘汰,退出生猪养殖行业,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和净化过程中,将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建成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屠宰与加工、品牌化经营、冷链化流通和一体化管理的集群产业,成为四川乃至全国优质商品猪保障基地。
1.生物安全建设不够高。2021年达州市1279个规模猪场中,设计年出栏万头以上的仅37家,占2.89%,1000头以下的有666家,占到52.07%,大量散养户依然存在。规模场,多为“公司+分场”模式,跨区调运、饲料转场运输、车辆交叉使用、人员频繁流动,疫病传播风险高。中小养猪场生物安全投入不足、饲养管理粗放、防疫不规范等,极易发生动物疫病。散养户缺乏疫病辨别经验,常以死猪作为发生疫情标准,扑杀、消毒措施不严格,疫病交叉传播、隐性感染、难以根除,增加了净化难度。
2.扑杀政策执行不够严。目前,“精准剔除”的扑杀策略不再那么可行,部分养猪场非法使用非洲猪瘟疫苗,造成猪场大面积病原污染。自然变异毒株出现,使得猪只排毒不规律,无法及时准确筛查出阳性猪只,为精准剔除造成严重障碍。选择有效的检测方法,确定合理的扑杀范围,落实严格的扑杀措施,对净化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净化队伍建设不够全。机构改革后,多数乡镇仅1人从事防疫工作,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大量中小规模养殖场“自繁自养”,难以适应当前防控需要。部门间在动物产品的养殖、加工、检疫、交易等环节中缺乏合作,不利于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统一管控。
1.加强生猪产业发展模式引领。顺应时代发展背景,以非洲猪瘟净化工作为契机,科学规划达州市生猪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各县(市、区)生猪养殖场修建模式和规模,重点支持中大规模养殖场及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一体的集约化发展,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等生猪养殖模式,科学引领生猪产业发展。
2.强化疫病净化与项目扶持联动。把养殖企业动物疫病净化纳入畜牧、兽医相关扶持项目考评范畴,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净化评估企业,在品种改良、标准化建设、无害化处理、免疫补助、养殖示范场等项目上予以优先安排。同时,持续跟踪监测加净化场维持情况,建立监督监管和考核评价等机制。
3.加强疫病净化技术研究应用。加强免疫、监测、检疫、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净化技术研究,完善疫病净化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养殖场合理布局、完善设施设备,规范引种、出入车辆及人员管理等,改善动物卫生状况,降低动物群体和饲养环境中的病原感染风险,减少和规范药物使用,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4.加强疫病净化宣传指导。充分运用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加强防疫法律法规、疫病净化进展、经验、成效的宣传,提高养殖场户、政府部门、技术机构等对动物疫病净化的认识,引导更多养殖企业主动开展疫病净化。强化动物疫病净化品牌建设,发挥净化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净化行列,提高净化场行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疫病净化品牌效应。
5.加强疫病净化交流协作。兽医主管部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的沟通,协调解决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与海关、林业等及时交流疫情信息。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在技术研发、集成、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共同为动物疫病净化积累专家资源、组织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育服务市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企业为疫病净化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净化合作实验室,参与净化指导和培训,共同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