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堂传统武术训练方法及实践效果分析

2022-07-06 05:47郑思珍凌浩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劲力技击传统武术

文/郑思珍,凌浩

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彼此对立的地方,传统武术开始逐渐被划分成套路与散打两种运动模式,对应的就是现代体育的搏击与舞术。但无论是用于观赏的高雅套路运动或是体现凶险特色的散打运动,均不符合传统文化本后的形神兼备与内外兼修思想。在新形势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合理化的传统武术训练方法,实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无数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传统武术训练理念

基于“训练应然”训练价值观,不同流派传统武术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以及价值取向的训练理念。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常见训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1 循道练气思想

中国古代民众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都围绕道以及气展开,传统武术的思想根源是气和道。传统武术包括内功和外功,内功主要就是气,修习内功之人讲求气聚丹田,注重吐纳法;外功主要包括拳法、剑法、刀法等。真正的习武高人都有一种脱离世俗的神秘感,其练武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反而是出于健身、自卫等生存目的,其在练习中不断感悟天道自然的道理,能够从万物归根的超高境界去体验生命。在武术与技艺的实践结合中产生天人合一的感悟,武术的闪展腾挪或是进退开合等技艺招式是形体,而心灵的感悟才是武术蕴含的意境[2]。

1.2 太极思想

在高中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太极哲理”体悟武术思想,即所有动作都是由静态、动态两种动作构成,动到极致会变成静态,一动一静相互结合能够发挥武术技艺的最大作用。以太极武术流派为例,其代表是太极拳、太极剑,这两者中动静结合思想体现非常明显,太极拳与太极剑名字的缘由和该武术流派思想和太极哲理有很大关联,太极拳法与剑法强调以静制动,整个太极拳法与剑法的精髓缓慢的招式能够体现出极快的速度,将动静结合发挥到极致。传统武术中也包括诸多阴阳对应思想,例如屈伸、进退、开合、虚实、柔刚、攻防、静动等,五行拳认为手足分别代表阳阴,手足的结合也是阴阳的结合体现,拳心朝上与朝下也是阴阳两面,出手与收手也是阳阴两面,攻属阳,防属阴,攻目的在于克人取胜,防目的在于自我防卫。吴殳《手臂录》中讲道“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换言之,进攻为防守创造机会,防守是进攻的一种策略,善于进攻的人必然也已经做好防守准备,其防守也是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这种攻防的紧密结合也是动静变化的巧妙结合,是欺敌制胜的主要策略。

1.3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讲求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传统武术认为习武之美在于天人和谐,习武之善在于人际和谐,习武之真在于人体和谐,古代练武者讲究顺天道,这就是天人和谐的体现,而古代豪侠广交好友是人际和谐的体现,人体和谐体现在习武者不能经脉逆行。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形神统一,即习武者应当保持心身内外的高度统一。八卦、形意以及太极等都属于内家拳法,其比较重视练意练气,最终实现内聚性形态。比如,形意拳的练习诀窍是“练精化气,练气化身,练身还虚”,而太极拳则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外家拳法或是剑法都更为强调外形,通过训练形体实现外聚性形态。但是无论是内家功夫还是外家功夫都强调精神和形体的一致性,在训练中将人作为整体进行,内练精气神、外练形体。因此,传统武术训练的要点包括练力、练气与练意。

2 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

传统武术虽然在发展中逐渐中带有了较多竞技性质,但是其和现代竞技体育在价值理念与思想意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武术训练理念是不同传统武术流派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基于自我实践以及理性认识,去看待传统武术的客观规律与训练本源,现代竞技项目带有更强烈的体育属性;两者在训练理念内涵方面有一定的统一性。例如,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都强调从一般、项群、专项三方面训练理论入手理性认识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不同流派武术对应的训练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训练方法符合受训者实际情况才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2.1 基本功训练

臂、腰、腿等发力情况是传统武术基础功,不同武术流派训练特点也不同,虽然训练具体内容以及方式存在差异,可训练目的比较详细。部分人认为基础训练就是扎马步、打沙袋、举石担、拆手、走架子、对练等,但这是训练入门者的劲力训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功”,除此之外,还包括路线动作的识记、攻防技击、精气神等等训练。例如,形意拳中的孙氏拳法的基础训练就包括站砖,不断增加砖块数量,训练平衡性,手捏房檐来回摆荡,是为了训练身体灵活性以及手部力量,过板凳则是为了训练身体协调性及速度素质,打弹弓则是为了训练敏锐性。在高中开展武术教学,参与者主要是高中生,通过武术基本功训练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劲力,有效拉伸肌腱与韧带,增加身体的协调性,提升精气神,改善动作形体质量。对于高中生而言,考虑到武术训练场地的安全性,以及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更多采取踢腿、出拳、站桩等方式练习基础功。例如,如果要学习形意拳,首先要做好马步训练,在蹲马步的过程中出拳,在静态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每次训练4~5组的出拳动作,这属于稳定状态下的一种静力动作练习。

2.2 过程性训练

传统武术的过程性训练主要是盘架子、含有功放含义的动作路线,武术流派的不同,架子和动作路线的风格与内容也存在差异,例如,内家和外家的架子各不相同、少林派与峨眉派风格大不相同,前者讲究刚劲有力,后者则讲究以柔克刚。传统武术在长时间的发展演练实践中形成了诸多技击动作,不同技击组合在一起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最终形成符合发展规律的套路。传统武术技术的精髓大多都记载中各种套路中,例如,太极拳二十四式就是一个套路,套路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审美价值以及艺术性。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传统武术课程,练习套路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形意拳、少林拳等等,过程训练主要是教师进行走趟盘架演示,使学生掌握并识记动作路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观摩中自己体会技艺动作的精髓,在大量、反复练习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能够掌握各种技击,将不同技击结合在一起发挥武术的攻防作用,感受武术魅力的同时,增强习武信心。例如,对武术受训者进行站桩训练,提膝平衡与盘腿平衡,静态中感受深层肌肉的用力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桩上训练单脚蹲起,在动态中完成所有动作。

2.3 攻防技击训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种类诸多,有套路、散打、推手,套路又分竞技套路、传统套路、太极等等;散打主要以踢、打、靠、拿、摔等技击技术在擂台上比武,均从传统套路中演化而来;攻防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精华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使学生掌握套路的动作路线,受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拳法剑法套路基础上,对攻防技击略有忽视,难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武术的攻防技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武术课堂教学的攻防技击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体会武术进攻与防守的魅力,让学生拆招对练,唯有拆招对练才能体会到武术技击,同时对武术的进攻和防守产生更为深刻领悟。同样,以形意拳为例,体育教师通过详细讲解、示范与引导各种进攻和防守动作,练习学生组成敌我双方进行模拟练习,在模拟训练中逐渐熟练掌握拳法的精髓,能够体会到实战状态下自己的状态。

2.4 劲力训练法

刚才讲到了攻防技击训练,那么在攻防技击练习时,还要再加强劲力训练,否则学会的仅仅只是一个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劲力性练习,例如,以原地冲拳为例,冲拳讲究力达拳峰,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最不好纠正的动作,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甩拳、崩拳、架肘等现象,结合笔者经验,可这样练习,先练习拳头撑地窄距的俯卧撑,再结合原地冲拳空击练习,一定要强调滚出滚入,力达拳峰,使俯卧撑练习的劲力产生迁移,最后,再结合打靶训练,让学生体验力达拳峰的动作感觉,当然在进行打靶训练时,可在靶子上创新,如:悬空有重量和无重量的击打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快”,传统武术中的力量指的是速度力量,而不是僵硬的绝对力量,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形容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的劲力再合适不过了。

2.5 多媒体训练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然,武术教学也不例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武术套路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善武术套路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还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例如,在进行武术套理论知识及武德教学时,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课件进行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室内素质游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在进行武术技能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分组尝试模仿练习,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视频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提升武术套路展示的观赏性和劲力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功能价值会随着社会环境、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传统武术功能的侧重点在于体育娱乐、武术观赏、教育文化与保健养生,本质功能则为防卫功能,这也是传统武术能够生存发展上千年的主要原因;而在和平社会环境下,防卫这一本质功能可能不是重点目标,大部分高中生习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学生体育教学要求。要推动传统武术的持续发展,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强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教学方法的培训,深刻认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武术练习,给热爱传统武术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习武机会,使中华传统武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劲力技击传统武术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