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宝玉
主题式综合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性、生活性和综合性。实践中,教师关注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发现、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养成,但由此也出现活动目标模糊、重过程轻结果、活动评价走过场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的能力目标进行明确与解构,再进行活动评价设计。
主题式综合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综合”能回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也伴随“复杂”“抽象”等方面的挑战。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素养培育没有抓手,急切呼唤明确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的关键能力目标。
1. 清晰整体育人目标要求
确定关键能力目标,首先要明确育人目标的整体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义务教育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阶段具体目标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从“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维度入手,强调培育爱国爱党、勤于动脑、勇于尝试、敢于表达等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目标是基于对以上各级教育目标的整体消化且从中抽离出最迫切、最核心、最显化的能力目标部分。
2.依据主题式综合活动特征厘清关键能力目标
从个体的“社会性”需求出发,个体必须培养起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主题式综合活动最利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倾听和理解他人、沟通协商、分工合作的能力。“交往合作”是主题式综合活动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同时,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接近学生生活的主题,通过系列围绕主题的活动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体验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引导他们在“玩玩做做”中培养观察与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发现规律、尝试创意的能力,以及在活动中组织落实行动计划的能力,因此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可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与“组织计划”能力。而“人与自我”是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的重要目标维度。主题式综合活动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自我参与情况、优缺点的认识与反思,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成长规划、自我管理、行动落实,因此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亦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基于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三个目标维度及校本主题综合活动的育人指向,将“交往合作、探究创新、组织计划、自主发展”确定为其关键能力目标。
(1)交往合作。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积极表达、同理他人,有效沟通、能协助伙伴完成任务并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2)探究创新。通过主题式综合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尝试探索、研究记录、尝试总结规律、在模仿学习基础上尝试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性、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3)组织计划。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目标意识、围绕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以达成目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组织协调活动相关的资源,以有序开展活动的能力。
(4)自主发展。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发展“人与自我”的关系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了解、接纳和反思自我,自信、主动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综合素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维的,所以要对每一个关键能力内的结构、要素进行解构,明晰每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机制,探究小学生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关键能力表现的基本模型。
以交往合作的培养为例,小学生形成交往合作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交往和合作各包含多个要素。具体简要表述为:倾听理解他人、表达自我、沟通协商、分工认领、个体作用、支持伙伴,且这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递进。学生交往与合作素养的基本要素及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学生交往与合作素养的基本要素及结构
接着,我们对四大关键能力目标进行一一分解,对每一分项的目标进行可理解、可传播、可实施、可评价的陈述。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能力目标分项设计
学生素养养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认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达到不同的水平。因此,横向分解了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关键能力目标后,还需要从纵向上进行建构。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理清他们在关键能力上的不同表现。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有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但观察、记录、制订计划和落实行动时需要多加指导;他们喜欢与伙伴交往,但解决冲突的能力较弱;到中高年级,对事物的好奇心稍有降低,但注意的稳定性提高,观察与记录的能力提升,能较长时间专注于钻研与发现规律,能主动尝试创新。随着年段的升高,小学生的“交往合作”“探究创新”“组织计划”“自主发展”能力呈阶段性发展。因此,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低、中、高年级关键能力目标的层级指标体系纵向建构如表2所示。
表2 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能力目标分年段设计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与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不同,表现性评价强调把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当成一个“真实”的评价场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评价依据。主题式综合活动是基于学生生活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领域的,其活动评价也带有综合性、形式灵活性、情境性等特质。因此,表现性评价是主题式综合活动的较理想选择。
依据对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关键能力目标的横纵分解、能力目标体系的建构,开展相应分项细化的、分年段特征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例如,在校本“小茶人礼献百年峥嵘”主题式综合活动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需求阶段特征,三年级将主题聚焦到“赶走坏习惯,茶宝比坚持,成长献给党”,活动关键能力目标聚焦到“自主发展”。依据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关键能力目标分解体系框架,其表现性任务设计如下。
1.任务一:“茶人数据”看坚持·识自我
首先,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较为完整地搜集“茶人数据”——一日采茶的时长均数、夏季一月采茶的天数、一年管理茶树时长等资料,并说一说茶农坚持的情况,对比以认识自我。
2.任务二: 茶人匠心坚持·思不足
观看视频《匠心之路·茶心》,学习茶人制茶的匠心之路,发表感受;反思自我不足,选定要改掉的“坏习惯”。
3.任务三: 赶走坏习惯比坚持·有计划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制订“赶走坏习惯”行动计划,确保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并在小组内交流改进计划。
4.任务四 :坚持的成果送给党·有行动
按改进计划切实行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果,通过表演、绘画、小报等形式在集体中分享“坚持的成果”。
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小茶人礼献百年峥嵘”三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首先要考虑主题式综合活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真实性。真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设计的评价任务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解决任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二是评价项目的执行无须高成本付出,可以因地制宜。
在“小茶人礼献百年峥嵘”主题式综合活动中,“采茶”事件本身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凸显坚持品质的“茶人精神”却与孩子们的成长紧密勾连,在活动的育人价值上进行深入挖掘。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以“茶人数据看坚持”“茶人匠心学坚持”“赶走坏习惯比坚持”等贴近三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容进行设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视频播放等无须高成本付出的方式设计表现性任务。
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有着综合性与复杂性的强烈特征,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客观性与有效性呢?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是重要环节。
每次主题式综合活动都有独特的育人目标,其表现性评价的观察点也应该是随活动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依据前期搭建好的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关键能力目标分解体系框架确定表现性评价的若干个相应观察点。有了清晰的观察点,每次评价就有清晰的指向和操作重点。
图3 表现性评价观察点设计思路
“小茶人礼献百年峥嵘”主题式综合活动中,依据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关键能力目标分解体系框架,并结合此次活动主题和三年级学生成长阶段特征,将表现性评价的观察点确定为“认识自我”“行动计划”“进步成长”三个观察点。
观察点确定了之后,就要对其指向的相对应的学生行为表现进行细化描述。在描述时需要做到尽量客观而全面,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对行为描述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根据现有学生发展阶段理论和表现性评价理论进行相应的行为细节描述。
在本主题综合活动中,依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阶段特征对其观察点进行学生表现的细化描述。本活动目标为提升学生自我认识、制订成长计划、专注与坚持、思考与探索的能力,而三年级学生存在“有成长意向,但自我认识不稳定”的阶段特征,经探索与论证,其观察点行为细化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活动表现细节描述
在完成了针对不同观察点细化描述学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后,课题组着手为特定行为表现的不同程度进行赋予不同分值。基于学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在表现性评价中以有形的茶叶数量来表示无形的“茶宝”行为表现情况。在活动表现性评价中,其量规设计如表4所示。
表4 活动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
主题式综合活动面向儿童生活世界、以主题统整各类活动、设计支持性学习环境、注重儿童自主学习与建构。但在实践过程易出现目标模糊的情况,其表现性评价设计更要具有科学性,方能回应主题式综合活动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对每一个关键能力目标的结构、要素进行横向分解与纵向解构,探究建立校本主题式综合活动中学生关键能力表现的基本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与量规设计,在实践中助益了活动评价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