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蕊 于艳芳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后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等损伤。压疮作为医院中难以处理的患者皮肤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压疮最初被认为是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局部皮肤组织损伤,但随着压疮研究的深入,临床中发现,外科手术患者由于麻醉药物和长时间制动的影响,也会出现压疮,且在某些特殊类型的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极高[2]。手术中压疮,一般是指患者手术开始几个小时后到术后6d内发生的压疮。相关研究指出,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在4.7%~66.0%之间,且以术后1~3d最常见[3]。手术室急性压疮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治疗难度,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压疮预防管理也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点[4]。本研究分析手术室急性压疮发生的现状及危险因素,旨在为压疮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2020年6月-2021年8月对我院手术室收治的320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全身麻醉;(3)年龄≥18周岁;(4)手术时间>1h;(5)术后住院时间>6d;(6)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皮肤病,影响压疮评估;(2)术前已出现压疮或存在皮肤破损;(3)合并有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等无法配合者。其中男性181例,女性139例;年龄24~79岁,平均(56.47±6.49)岁。
(1)回顾性分析32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主要通过查看患者手术记录单,麻醉记录单,电子病历,围术期压疮评估表,术中压疮登记表等进行收集,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麻醉时间、手术体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低血压、术前压疮风险评分、合并症(糖尿病、水肿、营养不良)、手术体位固定装置、手术分类等。(2)压疮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参照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制定的《2016年最新压疮指南》[5]进行压疮分期。Ⅰ期为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和麻木,解压30min后不能消退;Ⅱ期为表皮或真皮层有损伤坏死,受压部位为紫红色,有皮下硬结产生或水疱形成;Ⅲ期为全层皮肤破坏,水疱扩大和破溃,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渗出液;Ⅳ期为坏死组织发黑,侵入真皮下层或肌肉层,伴有臭味的脓性分泌物。
表1 手术室急性压疮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320例手术患者中18例发生急性压疮,发生率为5.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体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压疮风险评分、合并症、手术体位固定装置和手术分类患者手术室急性压疮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变量赋值
表3 手术室急性压疮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急性压疮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BMI≥27kg/m2、麻醉时间>3h、手术时间>3h、术中失血量>80ml/h、术前压疮评分>10分、合并糖尿病、合并水肿、合并营养不良、手术体位固定装置均是手术室发生急性压疮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压疮是指机体某个部位由于长时间过度受压,局部皮肤组织在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最终导致以红肿热痛、皮肤溃疡、皮下硬结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损伤[6]。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压疮在外科手术患者中也很多见,因此术中压疮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320例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发生率为5.63%(18/320),低于胡娟娟等[7]报道的7.62%(202/2652),手术急性压疮发生率高,不容忽视。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BMI≥27kg/m2、麻醉时间>3h、手术时间>3h、术中失血量>80ml/h、术前压疮评分>10分、合并糖尿病、合并水肿、合并营养不良、手术体位固定装置均是手术室发生急性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手术患者发生急性压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主要包括患者个人因素和手术麻醉因素。(1)患者个人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症(糖尿病、水肿、营养不良)等患者个人因素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压疮发生的常见内在因素。压疮发生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据报道[8],年龄>70岁的患者压疮风险增加2~3倍。主要因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心血管功能开始减退,感觉功能也逐渐衰退,毛细血管和皮肤软组织弹性较差,再加上皮肤组织硬化和皮下组织减少,因此皮肤保护性反射能力较差,外界压力会更快速的传递到组织细胞和间液,当出现长时间的外界压力时患者皮肤组织更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缺营养物质,患者皮下细胞再生能力不足,因此在多重影响下患者更容易发生压疮。BMI对手术患者压疮的影响主要因患者自身体重是压疮压力的主要来源,随着患者体重的增加,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患者皮下脂肪过厚,不适于长期受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外周神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皮肤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表皮和真皮组织失去神经营养,因此也出现多种感觉减退,最终诱发皮肤破溃和感染。合并水肿的患者由于水肿后皮肤变薄,弹性变差,皮肤对于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都极差,因此在术中某些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皮肤损伤。营养状况也是影响手术患者急性压疮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患者压疮愈合的重要因素,当患者营养不良时,组织器官代谢和应激能力下降,皮下脂肪含量少的部位受到压力时更容易出现缺血、缺氧和坏死。研究显示[9],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评估患者术前营养的重要指标,当血清白蛋白<35g/L时,压疮发生率高达21.4%,而血清白蛋白>35g/L时,压疮发生率下降3倍左右。(2)手术麻醉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体位固定装置是影响手术患者发生急性压疮的重要因素。手术时间与患者局部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时间呈正相关。据报道[10],手术时间超过4h时,随后每延长0.5h,压疮发生率增加33%。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受神经支配的皮肤能够忍受5h的缺血,而机体组织在承受69.75mmHg压力下超过2h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受压的时间也会延长,局部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缺乏营养物质和低灌注的状态持续时间也会延长,因此患者的压疮风险更高[11]。研究显示,超过55%的患者在麻醉期间可发生低氧血症,手术患者在麻醉药物的阻滞作用下,局部受压组织血流变慢,局部组织缺氧,同时在患者短暂丧失外界刺激反应的情况下,无氧代谢物也无法及时排出,因此急性压疮的风险也随之增高。同时,患者在麻醉药物的影响下,全身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更容易受到躯体重力和其他外力的压迫[12]。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由于局部血液供应的相对减少,局部组织在受压缺血再灌注的过程可产生超氧阴离子,对毛细血管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其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增高。临床中对于某些特殊手术,需要手术体位固定装置固定患者手术体位,而固定装置通常可改变患者压力的分布,使固定装置放置位置的局部压力增加,固定装置安置不当也会使患者局部承受的压力过大,同时某些装置表面粗糙、潮湿等因素也对皮肤损伤造成不利影响。压疮风险评估是压疮预防中的重要环节,临床中使用较广的压疮风险评估表为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13],该量表通过对患者营养状况、皮肤潮湿、感觉、活动力、剪切力、摩擦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患者的压疮风险高低,为压疮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压疮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对降低压疮发生率具有显著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压疮评分>10分是手术室急性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表明压疮评分在压疮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压疮一旦发生,不仅加重患者的治疗痛苦和经济负担,还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压疮护理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护理人员应针对其相关可控因素进行积极预防,以降低压疮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术室急性压疮发生率高,受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麻醉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临床中应针对手术室急性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手术室急性压疮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