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孕前BMI及围产期体重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2022-07-06 02:20:06詹燕云唐仕肖黄红媚
临床护理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几率初产妇盆底

詹燕云 唐仕肖 黄红媚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是指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盆底支持薄弱,从而导致盆腔脏器移位,促使其他盆腔脏器位置以及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垂、尿失禁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2]。随着近年来国内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加之双胎、多胎妊娠的几率逐年攀升,产后PFD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3]。国内相关研究显示[4],PFD发病率高达20%~46%,而美国健康调查结果表明,PFD发病率高达49.7%。因此,明确PFD发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产妇在怀孕期间,对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加之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从而出现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使其在孕期体重明显增加,进一步导致PFD发生,包括大便失禁、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5]。本研究探讨初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及产后42天体重对PFD的影响,旨在为初产妇的标准体重控制提供指导,同时对防治PFD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12月于我院分娩的初产妇6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初产妇;(2)年龄>20岁,<35岁;(3)均在本辖区居住1年以上;(4)无妊娠期并发症。排除标准:(1)神志异常或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死胎或死产;(3)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退出或失访者。产妇及家属均在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初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以及基础身高、体重等,并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孕前BMI以及孕期体重增幅指数。发放问卷618份,回收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09%。(2)将初产妇按照孕前BMI的差异分为<18.5kg/m2105例,18.5~24.0kg/m2284例,>24.0kg/m2211例;根据孕期增重的差异分为孕期增重<10kg/m2166例,10.1~20.9kg/m2230例,>21kg/m2204例;按照产后42天体重的差异分为产后体重<50kg 165例,50~70kg 279例,>70kg 156例。

1.3 观察指标

调查孕期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与产后PFD的关系,以及PFD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产妇孕前BMI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表1

表1 初产妇孕前BMI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 n(%)

2.2 初产妇孕期增重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表2

表2 初产妇孕期增重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 n(%)

2.3 初产妇产后42天体重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表3

表3 初产妇产后42天体重与产后PFD的关系分析 n(%)

2.4 初产妇产后PF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4

表4 初产妇产后PF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初产妇产后PFD为因变量,赋值如下:产后PFD=1,产后无PFD=0。以孕前BMI、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为自变量,赋值均为原值输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是初产妇产后PF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女性发生PFD的几率可达18.5%~46.5%,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6]。该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大小便排泄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报道[7],PFD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缺陷、妊娠、分娩、泌尿生殖道感染、便秘、阴道分娩损伤以及盆底肌肉薄弱等。研究报道[8],孕前BMI较高和孕期增重过多会引起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发生肥胖机率增加。孕期BMI和孕期增重速度可增加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9]。上述研究均表明体重可能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饮食方式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加之我国女性妊娠的年龄不断延长,从而导致肥胖女性人数与日俱增,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本研究发现,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初产妇发生产后PFD的几率随之升高。在谢慧等[10]研究报道中得以佐证:孕前BMI越高的产妇发生早期PFD的风险明显增高。顾彦洁[11]报道,孕期BMI较低的产妇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MI较高的产妇。其原因:随着初产妇孕期BMI的逐渐增加,极易并发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疾病,进一步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继而对盆底以及膀胱神经等造成损害,增加了PFD发生的几率。同时,随着初产妇BMI的不断升高,可导致其腹部压力的相应增加,进一步对盆底肌肉产生损害,促进PFD发生概率。此外,随着孕期增重程度的提升,初产妇发生产后PFD的几率随之升高。其原因:腹压和初产妇孕期的不断增重,胎儿的体质量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产妇的盆底肌承受力度逐渐加大,引起肌纤维长度受牵拉的持续增加,且当压力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肌纤维内部结构出现改变,肌纤维断裂,最终导致盆腔肌肉发生不可逆损伤,促进了PFD的发生。本研究还发现,随着产后42天体重的增加,初产妇发生产后PFD的几率随之升高。其原因:随着产后体重的增加,产妇腹内压随之增高,且结构性神经功能极易发生障碍,同时会减少盆内筋膜和韧带对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继而增加了阴部神经以及盆底肌肉的损伤发生风险[12]。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孕妇及其家属合理控制BMI的重要性,并综合孕妇的个人情况、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等,制定针对性的控制BMI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产后PFD发生风险的目的,在 《盆底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草案)》[13]中盆底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早期干预已被作为盆底器官脱垂一线治疗方法进行推荐。为此,早期干预,控制体重管理,做好宣教工作,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孕前BMI、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均与初产妇产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即孕前BMI、孕期增重、产后体重的增加,初产妇产后PFD的发生风险随之升高,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几率初产妇盆底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0:44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Can you answer?
晒后修复SOS
健康女性(2016年8期)2016-09-22 1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