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摘要: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家校共育模式已经不能解决目前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前期调查梳理出家校共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托于资源平台的应用,以现代中小学家庭教育理念为指引,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学校现有资源,有计划有主题地推送家校共育策略资源,全面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与技能,进而提高家校合作共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平台家校共育
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教育发生深刻变革,信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是在素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其改变了师生对话方式,促进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在充分调用学校的信息教育资源的同时,倡导合作方式的丰富与灵活,尽可能扭转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最大程度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学生与家庭的互动,家庭与家庭间的交流互动,打造家校育人全链条,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教育生态。本课题致力于从家长、教师等多个层面建立互通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前期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
课题开展之前,课题组成员学习查阅了相关文献材料,并对近100篇资料文献中有关家校共育方面的关键词,例如“家庭教育”“家校沟通”“家校课程”等进行统计,得出高频词统计图,从而更有助于我们对家校共育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家校共育问题关注较晚,手段单一,传统家长会大都流于形式,偏向共性问题而不能全面覆盖解决问题。虽然家校共育问题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学校开办的家校共育课程却良莠不齐,家长参与度也不高。其原因有很多,例如:社会认识、宣传程度不够;家校共育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家校共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尤其是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实效性和实用性。因此家长对学校家校课程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都不高,家校共育的作用也就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要明确家校共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家庭,只有正确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对此,课题组成员设计与家庭教育现状相关的专业问题调查问卷,以部分中小学校为调查样本,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选取不同学段的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当下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得出高频词统计图(如图1),提炼出家校共育过程中频繁出现和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的年龄特点
相对而言,年轻家长更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乐于接受新知识。调查发现,目前问卷样本里中小学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最大,他们通过信息化能力获取信息和互动能力较强,沟通流畅。
(二)家校共育方式
从家校共育方式统计图来看,“家校共育”方式较多,但各种方式所占权重不同。传统的家长会或QQ群聊的方式依然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但56.04%的家长会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与学校或老师进行线下沟通,因此只能进行线上沟通。
根据家校共育信息化设备统计图来看,82.33%的家庭实际具备线上学习的信息化设备,在调查中78.25%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充分说明家长对家校沟通平台的需求,为我们的研究确定了基本方向。
(三)家校共育可行性推广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小学家长比较年轻,接收和消化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更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家庭教育关注度较高,平时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家校共育知识。根据家校共育方式统计图来看,71.35%的家长通过书本,57.53%的家长通过网络,而54.13%的家长会询问学校老师。这说明不少家长会主动通过传统家长会以外的不同途径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四)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关注点是孩子的成绩,只有48.81%的家长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比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这是研究组老师不能忽视的。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来自孩子和家长两个方面原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习惯不好;家长因为上班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指导,家长学历不够,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期待学校向家长提供以下几个方面培训课程:孩子在小学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怎样和孩子沟通,怎样管好孩子学习,怎樣正确疏导孩子,怎样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指导孩子应对挫折,怎样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怎样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
二、基于家校共育研究的应对策略实施
(一)把握家校协同育人的立足点
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受教育的途径非常丰富和多样,传统家校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以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为手段,以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的融入,增强老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打破空间交流的限制,打造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育人全链条,才能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达到教育的统一。
品行好、学习优、素质高、能力强这四项指标,对于学校而言是教育任务,对家长而言是殷切希望,对社会而言是培养需求。为此,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生为本,把家长参与、学校引领和资源融合作为突破口,把家校育人作为立足点、出发点、聚焦点,遵循教育需求,积极构建家校活动组织方案,打造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合有效家校协同育人课程
1.整合学校课程资源,搭建家校共育分享平台
学校通过收集原创家庭教育案例、心理剧场大放送、专家引领讲座、优秀家长家庭教育分享、个案分析等教育视频,充实家校共育资源库,搭建分享平台。把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资深班主任及积极性能力较强的家长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真实的个人感悟、经验、收获分享至资源平台,为更多的家长提供问题解决新途径和可供借鉴的操作性建议。
通过每周的线上家校专家讲座,分享先进教育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分享优秀家庭的教育经验,缩短家校教育的距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享家校的教育智慧。我们将家校课程与学校主题活动月相联系,实现融合育人的目的,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进步。例如:3月份为行为习惯养成月,开设“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讲堂;4月份为情绪情感管理月,开展以“让爱常伴我身边”为主题的心理剧活动;5月份为青春期教育月;6月开展“压力釋放,拥抱明天”主题活动。我们鼓励家长撰写感悟,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总结形成信息化背景下家校合作策略,对共性化的教育问题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学校还从假期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假期家校共育模式。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家长学历水平参差不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在寒假期间开展了“共享‘我的一天’,创新家校共育”系列活动。假期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延续,其间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假期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笔者邀请本班学生家长对孩子一天的寒假生活进行拍摄,拍摄内容主要包括寒假一天的生活与学习安排、亲子活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体育锻炼等。学校遴选出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将其推送至学校微信公众号上,供广大家长朋友学习与借鉴。另外,学校在寒假期间还开展了以“我的寒假生活”为主题的随笔记录活动、“亲子共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活动等,用正向服务模式全方位地引导孩子成长。学校课程资源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沟通平台,为家长学习教育赋能,为学校实施教育助力。
2.打造家校育人师资,发挥协同共育作用
家校育人的核心要素是“人”,搭建制度、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坚实基础,打造家校育人的师资就是重中之重。学校组建了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包含骨干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及优秀家长代表在内的研究团队,发挥学校专业教师的带头作用,组成一支素质过硬、有教育情怀、有服务热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年都安排老师参加一定次数的专业学习培训,并且有计划地对班主任老师开展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同时引领部分家长志愿者进行共育共建,联合了周边社区及公益热心教育人士,举办了班主任大讲堂、名师课堂、专家论坛、家长课堂等活动,适时开展线上家庭讲座和讨论活动,如“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暴脾气”“有效沟通——架起亲子心灵的桥梁”等专题线上培训,传授先进的家校共育方法,畅通最新教育理念的传达途径,共商家校教育的组织方案,为后期的行动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家校育人师资团队着眼于家长最关注的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最为关注的迫切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互动相结合,提出需要家长配合支持的内容和方法。目前师资团队已成为咨询孩子“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更新、如何共享亲子陪伴生活等话题的传达渠道,在信息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案例,成为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家校和谐互助,助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家校沟通模式,开发点单式引导互动
为了针对不同问题不同诉求与家长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我们在原有家校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家长和学生有关教育需求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合理优化信息平台。目前学校资源库分两个大模块:模块一分四个维度,即日常生活,手机问题,异性交往,学业成绩;模块二主要按家庭构成分单亲家庭,二孩家庭,心理健康。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随时记录、分享、录制课程视频,将经验心得编辑成推文,分模块在公众号中定期推送。家长可以通过查看推送的教育课程提升教育理念,涵养家庭教育素养与技能,也可以自行点单寻找问题模块进行了解,其满足了绝大部分家长的需求。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针对孩子个性化问题留言,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解答。这不仅保护了家长学生的隐私,也满足了部分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这样的模式不仅弥补了以往家校教育中即时性、互动性、选择性不强的缺陷,也全方位地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素养。
三、研究反思及预期展望
教育能引领学生通向梦想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对孩子展开教育,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与孩子一起成长。传统的“家长听”是一种单向的家校合作行为,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是要实现双向合作,各个要素有机联合,要由原来的指导模式转为服务模式,全方位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是为打造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育人全链条模式,其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针对家校共育的共性问题,为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解决困惑。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具有很多传统育人方法所没有的优点,也是时代发展趋势,后期随着课程资源的深入丰富,需逐步系统建立家校共育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让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学校在家校共育过程中,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本质区别,避免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琐碎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交互性,让家长有章可循,有例可查,有法可用,对家长真正起到示范、引领、服务作用,也是我们后期研究的重点。
教育并不是由学校独自单一承担的任务,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合力。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实现家校教育,是每个教育者所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封昌权,王祥.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2628.
[2]黄锦锦.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之路,2017(26).
[3]安晓燕.“微时代”下的家校共育[J].中小学电教,2017(1).
[4]董巍,李璠,吕惠杨,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庭教育课程创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5).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