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萍
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始终更为突出学生的智育培养,而在体育、德育等方面未能真正重视起来,造成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严重。国家要求现代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体育教学具备潜在德育的良好优势,更应积极发挥课程的双向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但据了解该项工作并未获得学校及教师的充分重视,体育课常常被缩减、被占用几乎成为小学教育中的一种常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都难以保障更无从谈及德育的渗透问题。
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以来,小学体育教学课时较之前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双减”提高了体育课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这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学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另一方面,体育课时的增多、育人价值的强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从业素养等要求随之提升,使得体育教师必须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出台,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体育课时随之增加,成为学校和教师所关注的重点,这给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那么,体育教师要如何抓住这次体育教学的改革机会,促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这成为小学体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全面贯彻“双减”政策的应有之举。“双减”政策制定的初衷即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而体育教学就占领了体育和德育两大育人优势,最能展现体教融合的教学宗旨,响应“双减”政策中“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辅导”的号召。基于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分析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实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教学目标。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人格培养中尤为关键的一部分,最能凸显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承担着以体育锻炼强化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能够帮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享受乐趣、提高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因为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比如田径、体操、跳高、跳绳、单双杠、拔河、跆拳道、武术、游泳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等,能够广泛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运动爱好;而这些体育项目的运动形式也被划分为速度型、力量型、技巧型多种,包括个人训练、集体训练、教学活动、竞技比赛等,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和形式都十分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拼搏意识、个人荣辱感、集体荣誉感以及乐观心态等良好道德品质。当然,要切实发挥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教育作用,这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理念,改革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主动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对德育渗透体育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促使小学生在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文化。
2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缺乏对德育渗透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在小學体育教学中可渗透的德育内容很多,其中爱国主义、团队精神、优秀品质是其主要内涵,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要对应相似的体育活动实施渗透教学,其中存在科学调适、合理优化的问题,因此并非所有德育教育都适合在体育中开展,而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则需要明确哪些德育内容能够更好的在体育中发挥其价值。然而,当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针对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了解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及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将德育内容合理渗透到体育课堂上。甚至部分体育教师深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认为体育课堂与德育的关联性并不大,体育与德育没有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也不注重德育知识的挖掘,更加无法进行德育知识的有效渗透,究其原因分析,这主要还是学校整体上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关注和践行力度,从而使得体育教师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德育的渗透,教师对体育课堂中的德育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甚至觉得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德育内容,所以,体育教师整体对德育的关注度并不高。
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性,体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使得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具备更大的灵活自主性,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习能动性等,这些让体育课渗透德育的隐性因素更强大,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正向影响学生,相比传统思想品德课程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更具说服力。而要实现体育教学的这一育人目标,还需要体育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体育水平,继而才能把握好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达到德育的渗透目的。然而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反馈现状来看,其德育渗透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并未从体育课堂中体会并学会相应的合作与尊重、公平与竞争、友善与互助等,而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点。
2.3 德育渗透体育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当前,由于长期以来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德育,从而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对于德育渗透的认知不够,日常体育教学中始终以体育技能的培养为主,从而忽视了对德育渗透的教学探究,未能注意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鉴于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也使得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难以高涨,也极少有再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也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缺少德育教育的理论性指导方法,造成德育渗透体育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实效性不足。而“双减”政策的下达,将促使上述问题逐渐获得有效改善,体育课堂将成为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其双向育人的强大功能。
2.4 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评价不足
从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中可知,该门课程的评价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合作交流能力等。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于体育与德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在教学考核评价中依然以学生最终的体育成绩作为重点指标来判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其德育成绩的评价,比如体育思想、价值以及态度等方面。在此存有偏差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使得体育教学中对于德育的评价明显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127C867D-384F-4170-A0EB-028539BCF1A0
3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改革措施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有效抓住“双减”这一重要契机,这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引起充分重视,不仅要在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德育环境、强化教师德育教学能力、协同家庭教育合力等,继而全面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达到德育渗透的常态化与规范化,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转型升级发展。
3.1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近些年,国家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指示文件,其中均明确强调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强化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其顽强的意志、坚毅的品质等。归纳来讲,即是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践行德育的渗透成果,而要实现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依托政策及制度的约束力,促使德育渗透体育这项教学工作备受重视起来,因此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则成为关键一环。通过评价考察体育课堂上是否有渗透德育内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情况和力度、教师的德育渗透教学能力等,针对学生群体建立德育教育成长档案,形成及时性、追溯性的德育考察机制,重视评价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促使他们逐渐完善人格、优化品质。
3.2 创新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体育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否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还取决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往体育课堂上教师惯于采用直观性教学,这在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下必然有其一定优势,比如教学过程显得更为清晰明了,更便于学生动手实操,一般也可获得学生的快速领会和接受等。然而,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强调单一化的体育技术习得以及动作的强化训练,相应的却缺少内涵式的教学功能。要知道,体育教学不单是培养学生的某种体育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体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创新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教师应借鉴活动群体理论并结合体教融合思想,在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环节中侧重相应的德育培养,全面展现体育精神中的德育要素。比如,教师可通过长跑项目锻炼学生坚韧的品质、超强的耐力;通过跳高项目帮助学生勇敢尝试、直面困难、突破自我;通过小组球类比赛项目促使学生提高集体合作意识、公平竞争观念等。
3.3 为小学体育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氛围感的提高对于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在校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促使学生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体育活动,改善学校整体的体育环境。比如通过在校园内组织田径和球类比赛,引发学生的关注及参与兴趣,学生自然会利用平时体育课及业务活动时间开展体育锻炼,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迫使他们敢于竞争、不怕吃苦、勤于训练、善于合作,继而提高个人自信感、集体荣辱感以及团队责任感等。
3.4 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要切实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教师还应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体育与德育的双管齐下,这样体育教学的主旨才会更为立体化、鮮明性。比如,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增设一些具有传统体育文化底蕴的训练项目,像摔跤、舞龙、武术、太极、射箭等等,继而通过各类丰富的民俗运动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感受民族强大的文化底蕴,激发其浓厚的爱国情怀。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演示足球进门,足球传球技巧等,可以直接将学生分为2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足球比赛,或者与同时上课的其他班级的学生来一次足球比赛,女生当比赛的啦啦队,让学生在一场具有浓厚氛围竞赛现场中参加比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竞技精神,还能在团队的竞赛中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感受体育竞技的时候,领略体育竞技的文化精神和规则等,能深深感受到体育中的德育力量,真正对学生思想、行为意识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在体育与健康单元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比赛,观看体育运动在医学康复科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等干预手段,让患者恢复健康生活,全面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更加热爱体育活动,自主参与体育课堂。
3.5 将体育德育生活化
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年龄都偏小,个人思维能力还明显不足,而要快速有效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仅仅借助思想道德理论来教化学生也难以达到理想化目标。因此,教师应将德育教育全程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体育生活中,比如在开展团体活动时增设点名、列队环节,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服从性、执行力以及纪律规范意识,促使学生增强团队观念,注重团体荣誉、牺牲个人利益,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优秀道德品质的一种良好表现。
3.6 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学能力
当前,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在各类教学提纲、政策指示中得到明确认定,然而在具体实践落实中明显存在欠缺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课时量、重视度都获得明显提高,而学校还需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强化他们的德育教学能力。比如,定期组织开展体教融合培训、德育渗透理论学习,开设相关主题的教师讲座、公开课、交流会,并举办说课比赛及听课活动等,还有安排教师到具备优质教学成果的学校参与观摩学习,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将其应用到自身体育教学之中来,继而有效提高本校体育渗透德育的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获得内涵式发展。
3.7 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推进体育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要实现全面的德育渗透改革,还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协同育人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更要全面思考“五育”核心问题,体育教学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第一宗旨,而传统教育体制下智育第一的观念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力,“双减”之后家庭的育人观念也应随之改善,家长要全力支持并鼓励孩子在校内多加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同时要将“亲子体育”作为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继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观念、道德礼仪,消除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体育渗透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有效落实。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应抓好此次“双减”政策的大好时机,积极落实体育渗透德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实现内涵式改革,促进小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帮助他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为其今后塑造强壮的身体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宁津县时集镇虎皮张学区中心小学)127C867D-384F-4170-A0EB-028539BCF1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