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对策及价值取向

2022-07-06 10:32史璐玥吕福祥
当代体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体教教育部门武术

史璐玥 吕福祥

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诉求,是民族的希望。本文立足于体教融合背景下,引領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扬,更是有利于学校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资源的输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等方法,在学校武术的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在艰难中寻找出路,并且在体教融合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学校武术应该主动调整,顺应时代潮流。就体教融合对学校武术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对策,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新的“健康第一”地理念,更加明晰地诠释了一学校体育为出发点,以学校武术为出发点,树立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这项政策的提出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加强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学校体育“教”“练”“赛”模式的全面发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来的,都要学会冠名的项目技能。

1 体教融合对体育发展新要求

体教融合要实现体育的价值理念上的融合。无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要明确推进学校体育不仅是为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继承与发展。武术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最悠久,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学校武术提出发展至今,情况不容乐观,开展的又是名存实亡。

2 学校武术发展现实困境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人类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途径。学校武术,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并偶尔实践,渐成浩大之势则是1915年之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是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之后,研究焦点聚集在“如何以武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上。然而,十余年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在各级普通学校,武术不但没有得到普及,反而越发渐行渐远。2020年体教融合的提出,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校武术的发展和推广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也希望通过在政策的指导下,发现其问题根源,解决不足之处。最后分别从政府各职能部门、学校、师资等方面分别探讨问题所在。

2.1 体育与教育部门发展不平衡

从1979年5月召开的“扬州会议”中提出的学校体育至今已有40余年,其间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并没有将体育和教育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价值目标异同,从而造成了各自为营的制度壁垒,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体教融合政策的提出不仅是强调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深度融合,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育强国梦。

2.1.1 教育体育部门培养目标异同

在中国入奥以来,为了在国内外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建立了三级训练体系,这些措施的实施也确实为我国取得了夺目的荣誉,也直接造成了运动员技术虽高但文化水平低的现象。教育部门则是遵循政策的指引,以增进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运动兴趣和锻炼的习惯,有学者提出教育部门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体育部门选择的是建立培养好后备人才以疏通竞技体育人才源远流长的活水源头。学校是发展体育,培养体育人才的主导者,两个部门培养目标的异同导致了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停滞不前。

2.1.2 教育体育部门制度体系壁垒

学校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精神科学、强身健体、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主战场,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各自为营导致了对学校主战场的弱化。教育部门通常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导为学校招才揽将,文化课的学习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遭到无情碾压,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当下学校体育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应做到1+1>2的效果,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发展,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的综合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武术教学发展停滞不前

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子系统,其最直接的任务是,教授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学校场地设施简陋,没有安全保障;(2)学校武术文化渗透较慢,教材陈旧,内容缺乏创新性;(3)竞赛体系不够完善,在学校比赛中,通常提到比赛一般大家都会想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很少会想到武术比赛。

2.3 武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体育课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对教师的文化理论水平,技术能力及教学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武术课是极具有特殊性,民族性,与技击性为一体的课程,对武术教师的执教能力又有更高一层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通常经过短暂的教师培训就直接上岗,对武术动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技击攻防含义全然不知,专业的武术教师人才不足,武术师资力量匮乏,极大的阻碍了学校武术的实施和开展。

2.4 武术教学内容以偏概全

武术源于狩猎,军事战争,当今武术是以表演、健身、竞技、娱乐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人们只注重了它的外观,并不知道武术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没有了解武术发展的文化内涵,如果仅仅把武术视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或一场竞技比赛,或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那么对武术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武术课教学一直以来以套路和武术操教学,这些动作都是经过改编而得来的,具有健身和竞技的功能,与学生了解到的武术大不相同,在学生心中武术是可用于防卫技击,但现实学到的与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不一致,以至于对武术认知有偏差。FC93A4FF-211A-4554-B651-358324A97FAE

2.5 武术教学方法缺失特点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它的攻防技击特点是区别于体操,健美操主要一明显特征,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大多数地“划套路”现象,令学生产生了武术与体操、健美操没有太大区别地误导,从目前地武术与跆拳道相比,明显地缺失了武术本真。例如:长拳中地马步格挡,要明白什么是挡,挡什么,怎么挡;太极拳中地八法指地是什么,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分别有什么样地攻防含义,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同时也失去了学生对武术真正意义地理解,导致学生对武术产生这一偏见。

3 学校武术改革可行对策

3.1 建设学校武术传统特色学校

体教融合提出了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这对学校武术来说无疑是更好的机遇,要求教育部门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武术动,推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体育部门要及时地进行实地考察,检查开设效果,举办校、市级武术比赛,加大学校重视度,并输送成绩优异的学生,开通升学绿色通道。

3.2 完善学校武术竞技比赛体系

竞赛是体育发展的杠杆,完善武术竞赛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动机,引导学校教授武术内容,竞赛也是评价教学成果手段之一。(1)切实履行体教融合这项政策的执行,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校外比赛;(2)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在训练中不但巩固了动作还掌握了一门专项技术;(3)在竞赛中能体现出顽强拼搏,刚健自强,以武会友的精神,在竞赛中互相交流,互相成长,大力弘扬传统武术项目。

3.3 引进校外优秀武术师资力量

《意见》中明确表明要大力培养教师和教练员队伍,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要求,武术运动的发展在不断完善,武术教师在不断的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武术教师培训活动,逐渐提高自身能力,充分认识到武术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武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

3.4 学校明确武术教学核心素养

中国武术在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中学生,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武术文化集:哲学、美学、中医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阴阳变化,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动静刚柔等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运动素养,强化身体素质。

3.5 突出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特点

经调查研究,首先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以套路练习为主,缺乏技击性,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属性,难免会引起学生降低学习兴趣。有学者提出:明确攻防含义不仅仅是为了实用,作为武术套路练习,更有利于对动作规格、节奏的掌握,作为功力练习,能有效检查练习程度如何,反馈练习效果,所以运用攻防教学法是武术必须的并十分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必须要遵循武术特有的本质特点和内在逻辑。其次,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认识武术,学习武术文化,了解武术文化现象,树立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传承统一,以便更好地提升武术教学的质量。

4 学校武术改革价值取向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刚要》,其内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了历史使命。武术是华夏几千年积淀的精髓,从原始狩猎争斗,到早秦时期的军事战争,直至现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武术文化,历史的积淀无不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

4.1 固守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使命

武术来源于古代狩猎与军事战争,不断地经历时间地洗礼,在中国文化地熏陶中,产生了极具鲜明地民族特色,历代相传,经久不衰。中华武术早在先秦时期,就以形成雏形,上千年文化地积淀,凝练了无数武术人的心血,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项,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不在于武术的廣博与多元,而是在于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立性,强调“武艺德立”“德为艺先”更追求个人技艺德娴熟、神韵与意境,人格德完美,无一不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人奋起向上。

4.2 秉承“以武育人”的道路引领

中华民族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植根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其中以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色彩为其主要特色。武术在青少年教育中起着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根溯源,在秦以前学校就很重视关于军事武技的教学,时至今日,武术依旧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屹立不倒,经久不衰,在实践中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使青少年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艰苦的习武历程,对于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性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武术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培养文武兼修的新一代年轻人,实现“以武育人”道路引领,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

4.3 肩负青少年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青少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武术是天人合一,修身养性,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促进人的活动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学校武术是武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在面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发展的诉求中,全民健身,弘扬民族精神,提升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愈发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强健体魄,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凝聚无穷的民族智慧,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学校为主战场,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宗旨。

5 结语

体教融合的持续深化发展既需要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更需要提供专业的比赛平台,有更多的实践和拓展的机会,更大强度的吸引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武术的关注度,激励参学生参与的兴趣。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校武术持续发展。武术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中的一个分支,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下,体育强国发展的诉求中,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境遇中,武术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较好的推动力,更加顺利的开展武术赛事及对人才资源的输送。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FC93A4FF-211A-4554-B651-358324A97FAE

猜你喜欢
体教教育部门武术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我爱传统文化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