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文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教育的重要基石。本文主要是对“体教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教融合”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找出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1 “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
1.1 “体教结合”模式
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所谓“体教结合”,就是指在正常进行高等课程教育的同时,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的教育模式。
1.2 “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模式
由于“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一种新的“体教融合”模式就应运而生了,所谓“体教融合”模式,是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主要就是针对着“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体育与教育系统实 现“整体选材”机制;二是利用教育部门的教学优势;三是体育部门与优秀学校联合建立运动队,走向“国家宏观管理,地方具体实行”的新模式。对“体教结合”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混合型”模式是我国高校仍在坚持并进行完善的模式,该模式也非常有 利于向“体教融合”的理想模式转变。以“混合型”模式为基础,培养专业高素质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快“体教融合”进程,从而将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进行完美的结合,实现良好的运转。由于“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已经实行多年,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关系已经非常融洽,高校的体育目光也放得更为长远, 在教学设备已经得到大幅更新与完善的前提下,已具备了从“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2 “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问题
在教育发展阶段决定了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会产生不同的侧重,这也符合正常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将学校体育事业进一步地发展,在学校运动队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科学选拔、科学训练以及素质培养。但目前由于起点较低,高校能够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績也仅限于在小的范围,没有放眼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等更高级的赛事殿堂,同时又忽略了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即将开始的体育教育改革中,能否将体教结合成功变成体教融合,将会决定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成败。
2.2 管理与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体教融合”实施的关键性问题。在我国进行的教育制度更深层次的变革中,亟需对体制问题进行解决。在外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后,没有对运动员体制问题作出相应的变化。中国退役后的运动员选择进入再就业市场的数字为平均每年13000左右,如果按正常平均25%的淘汰率进行计算,在出现重要赛事的年份,会有40%到50%的运动员会面临退役,有80%到85%退役运动员甚至找不到工作。事实表明,中国现行的体制无法做到为退役运动员 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而拥有众多优秀资源的高校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渠道与资源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除了体制问题,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是保障“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能够进行的关键。目前高校运动队的招生对象主要以一级运动员为主,同时不断加大调整的力度,但体育系统对于运动员等级的审批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专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的门槛较低,而业余运动员进入高校的门槛却非常高。各高校虽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纲程,但却对运动员们的专业选择进行限制,而且部分高校规定运动员若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放宽文化课成绩,虽然该管理体系可以帮助运动员顺利毕业,可是运动员们的文化素质却几乎得不到提高。
2.3 学习与训练问题
由于竞技体育对于运动员身体的要求较高,所以科学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狠练蛮练的疲劳训练方式,导致许多运动员都饱受伤病困扰,且还存在着训练时间越长越有效果的思想误区,从而使得运动员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体育训练而不是文化学习,也就导致了运动员退役后无法再就业的严重问题。一个不得不承认的问题是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高校长期实行的训练时间超过文化学习时间的政策降低了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甚至只要竞技成绩足够好不用学习文化课就可以毕业。这些都无疑会对“体教融合”的进行产生严重阻碍。
3 结语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教结合”已经是迈出了比较成功的一步,但是长期存在的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划界的问题使得体育天赋较好的孩子长期置于体育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无法得到均衡成长,体现出了“体教结合”的弊端,而“体教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则是将体育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体育,会达到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的目的,不过在“体教结合”向着“体教融合”转变的过程 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育者们进行不懈努力与探索,解决问题,实现“体教融合”模式的建立,使其成为引领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小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