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绩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对学生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对学生思想品德加强培养,其中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的不断渗透,使“立德树人”教学任务得以有效落实。因此需要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基于“立德树人”意识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对学生拼搏、合作、竞争等优良品质加强培养,同时通过德育教育的逐渐渗透,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立德树人”的内涵,对高中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顺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对德育教育加强重视,同时对现阶段高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由于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及应试压力,体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渗透,不仅对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以及坚韧不拔、努力拼搏、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加强培养。另外对于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策略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确保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的不断渗透,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之间关系分析
1.1 立德树人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通过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有效结合,在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加强引导,通过正面教育,起到激励、感化等重要作用,进而使学生全面成长,以及有效树立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德育教育的开展,发挥其改变人、塑造人以及发展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德育教育要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重要价值和意义提高认识,其主要体现在:以教育学生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对学生健康人格及美好心灵进行培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能够满足其终身学习和成长要求。其次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培养及积极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对德育教育理念全面深化。 另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积极营造,使校园文化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2 与体育技能及体育精神之间的关系
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在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及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人才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对体育教育理念如何更好地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契合进地进一步思考和摸索,这也符合立德树人及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目标。其次体育技能、体育精神与立德树人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学生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对其各项技能加强培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立德与树人双重内涵。同时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立德也是教育的根本和起点,其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三者的关系,应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体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其中包括了挑战征服、健康快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主要思维活动、意识和心理状态。另外通过对德育、体育、立德树人以及体育精神之间关系的梳理,能够更好地构建体育教育体系,实现体育与德育之间的互相渗透。其中体育教育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器物层面及精神层面,通过学生对基本体育技术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使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效融合,互相渗透,使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所以作为学生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可通过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得以实现。
2 高中体育教学中教育理念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有效策略
2.1 纪律意识加强培养
作为重要的实践课程,体育教学中通常理论知识讲解时间较少,为了加强德育渗透,需要从学生纪律意识培养入手,使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和落实,并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由于现阶段不少教师对体育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甚至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偏见,往往认为其会导致学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不仅需要使社会各界对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并且需要使学生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增强自身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首先可引导学生对军人的优良品质加深了解,尤其是对学生学听从指挥的思想观念加强培养,使其纪律意识增强,进而对体育教育及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集合环节,教师应在开学第一堂课中,对相关课堂纪律及注意事项进行明确传达,其中包括了安静听讲、准时上课等,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则,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一定形式的处罚,确保课堂纪律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纪律意识切实增强,同时在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合作等良好心态加强培养,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2.2 良好师生关系有效建立
随着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自身教育理念不断转变,在各种体育训练项目中,与学生一同锻炼,与学生之间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认同感、信任度不断提升,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开展跳高、跳远、四百米跑步等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训练,对学生训练中不规范的动作是行及时指正,在训练休息时,与学生之间对训练中存在的困惑,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生活琐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等进行了解和掌握,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找到更适宜的切入口。如在学生跑步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激励,使其能够坚持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跳高训练时,应和其他学生一起为其加油,使其能够更加勇敢;在组织接力赛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之间加强协作配合。另外同时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德育教育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其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模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过程中,应对自身着装、言谈举止、课堂教学态度等各方面加强重视,避免出现行为懒散、缺乏负责心、着装随意等现象,进而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同时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坚持锻炼,保持认真、严谨的教育态度,使学生能够对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使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进而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教师榜样作用影响下,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举止,更积极地投入体育训练。
2.3 体育精神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加强培养,可采用任务驱使法,引导学生在各种任务完成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互相友爱的良好氛围。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具有趣味性的体育任务进行设计,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性。其次在竞技类体育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一定竞争机制的引入,引导学生以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进行感受,小组之间加强协作配合,使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对运动强度进行挑战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共同克服困难过程中,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意识,并对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加强培养,并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有效增强。另外在学生完成体育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使其更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形成。
如在长跑训练中,通过此项体育任务的设计,对学生耐力进行考验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进行磨炼和培养,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长跑训练,并在训练过程及时给予其鼓励,特别是针对中途放弃想要放弃的学生,应不断鼓励其努力坚持,使其能够突破自身极限,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的、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加强培养,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得到实现。
2.4 竞争与合作精神培养
由于体育竞赛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残酷性,通过竞赛机制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坚持、拼搏的体育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合作、牺牲等高尚品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具备良好的竞争及合作意识,能够使其更好地应对今后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使学生能够实现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协调发展。
比在进行田径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生的长处进行学习,并通过竞争学习模式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加强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竞技水平。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具有竞争性质的群体性体育项目,如足球、排球等,提高学生个人技术的同时,使学生对整体配合加强重视,并对学生的求胜欲望进行有效激发,并要求其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并不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协同努力,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使 “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3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及内容优化策略
3.1 教学方法优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优化,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其中可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动作技术难点和要点进行阐述的同时,通过自身讲解示范,使学生能够对动作技术完成过程更清晰的掌握,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考,并通过训练更好地领悟和掌握技术要领。如在进行队列、队形体操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军营训练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有利于学生荣誉感的不断增强。
教师还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进行了解和掌握,尤其在部分特殊训练项目中,如运动量较大项目,对于体质单薄或存在疾病的学生,应适度降低运动量和运动难度,要求其经常坚持锻炼即可。使所有学生都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身体训练、心理活动,以及意志行为培养等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得以有效渗透。如在同一丰体育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学生训练过程加强引导。比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部分学生积极报名参与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拼搏精神,部分学生则因为害怕、集体荣誉感不强等诸多原因,对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措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及时肯定、鼓励、表扬等,使学生存在的懒惰思维及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等能够逐步向集体主义精神转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偶发事件处理相结合,对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准确所握,如在接力赛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学生摔倒的情况,教师对现场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如摔倒的学生及时爬起来继续比赛,而接力的队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运动技术优势,使摔倒学生所耽误时间得以弥补,教师应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上所体现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进行及时表扬和激励,对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渗透。
3.2 体育故事与德育教育加强融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对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渗透。借助蕴含强大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体育故事,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感染,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如在战胜癌症获得自行车赛冠军的运动员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对不轻言放弃、敢于拼搏的教育精神有更深刻地感受;如对为祖国争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故事进行讲述,能够使学生的爱国精神得以激发等。另外通过故事讲述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其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对拼搏精神有更深入地感受和领悟。如在进行女生排球课教学时,因女生往往力气小,对击球力度及方向难以有效控制,极容易影响学生的排球运动兴趣。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中国女排以及教练艰苦拼搏的故事,使学生在榜样的作用下,不断树立榜样敢于拼搏、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进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3.3 建立完善评价体系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团队竞赛项目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加强培养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及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同时教师还应在团队合作训练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对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实际能力及体育训练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學生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也有利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3.4 校园文化营造
学校可从制度建设及校园文化营造方面入手,对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精神教育方针进行制定,在体育教育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有效融入体育精神,包括体育榜样简介、体育精神标语等设置,使良好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得以营造。另外还需要对具有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教育能力的教师加强培养,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4 结束语
“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在高中体育教学课程中充分发挥,能够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德育教育工作相结来,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学生能够对运动基本知识及实践技能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并通过“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使育人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有效保障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