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研究

2022-07-05 23:31周先梅
当代体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锻炼体质

周先梅

关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国务院13号文件中,提出要对全民健身进行新一轮的监督和行动实施,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良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基本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论述,并参考权威机构以及国家体质标准数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对如何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深入研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绪论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青少年担当着国家的未来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重要角色,而且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以及保持健康体质等问题是建设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各界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在政策的支持与不断改革下,了解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问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为今后青少年在体质健康发展方面提供更为科学、有针对性、更体系的一套培养标准,这也是青少年在体质健康方面最主要的核心问题。

当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教育部自1995年以来连续5次对全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检测报告的调查,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上升的同时,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也在不断的呈下降的趋势,超重、肥胖率也在不断呈上升趋势,由肥胖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也越来越突出。在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的习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九大工作中,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增强青少年与中小学生的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儿童青少年的近视以及心理健康进行宣传活动的展开。

基于以上政策,本课题试图选取青少年对于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后面发展的趋势展开研究,试图通过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不同情况下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以揭示出目前青少年在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特点,为国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提高和改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2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参与体育项目兴趣浓度不够,意识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任何兴趣的来源都是源自内心的喜欢。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有24.6%的青少年学生是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40.9%的青少年是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26.2%的青少年对于学校开展的体育开展的兴趣是一般,有6.6%的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学习组织的体育活动,仅有1.8%的学生是根本不愿意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大部分的青少年是愿意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的,兴趣浓度较浓。但是,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不同,其锻炼的形式以及消耗的体能也不一样,参加的人群也不一样,男生与女生参加的项目类型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有关数据的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上差异性也不一样,男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上明显好于女生,女生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需要老师多引导与鼓励,男生对竞争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有着较强的欲望,而女生对可以展示身材优美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健美操和瑜伽类较感兴趣,可因人而异进行体育项目的设置与课堂组织。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态以及需求程度与自身体育意识是有较大关系。现代社会意识“重文轻武”思想比较严重,注重智力的发展,忽视了体育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青少年学生对可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多数的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而且感觉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单调无聊、缺乏乐趣。其中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的思想意识,都是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对积极推广与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不足,吸引力不够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各种活动无不与动机、兴趣、心理有关,而人的动机和兴趣是建立在人是否有无需要的基础上,体育锻炼动机指的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与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求的主观反应,是个人的内在过程。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排序是增强体质,占总调查数据的23.1%,体育娱乐的占17.5%;锻炼意志品质的占14.2%;掌握运动技能的占10.8%;健身健美的占14.2%;减肥的占8.4%;与朋友交流的占7.2%;塑造形体的占5.7%;追求时尚和其他的分别占1.9和1.1%。从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主要看中项目的丰富性、追求形式多样性,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喜欢的动机也是健康的,但也不容乐观,值得一提的是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仍把体育课的考核作为自己主要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所以,学校的体育主要部门要对体育考试的主要标准与评价方式进行探讨与改革,能让学生一进来就能根据自己的意向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这有利于维持学生锻炼体育项目的动机。

再者现如今我国主要的升学途径是文化考试,因而绝大多数师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科目教育上,自然而然地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升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无法为师生带来足够的回报,这也导致师生对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愈发不够重视,出现恶性循环,甚至最终完全放弃体育锻炼。

2.3 面临升学时间紧迫,学业与心理压力大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也是知识爆炸性的社會,人才的竞争也特别的激烈,信息网络不断的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的增多将导致青少年注意力的分散,在自我认知的不足、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确立的关键时期,面对如此纷杂的信息,必然会遭到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压力,体育锻炼对于缓解疲劳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体育锻炼不仅对初高中的学生有生理功能增强的作用,还对高职类学生有较强的作用。研究发现,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下,会使得神经功能不断的消退,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也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病产生,通过参与日常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可以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的心里,放松身心。正如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所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体育锻炼可以做到“笑声与汗水”中,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情绪,从而调节不良的情绪。

2.4 学校体育健身意识的不足,场地设施不健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学校的体育改革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教学围绕考试走,为了考试而学习等现象,都是为了学生暂时考试通过,没能从体育素养、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等方面进行培养,缺乏体育能力,也没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危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还有比较重要的因素的体育教学事故也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出现意外,从而降低体育课的难度和强度,根本达不到体育课程的锻炼目标。体育课中的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的理论与设计不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很多的学校体育场地硬件设施上不足,使得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体育设施的陈旧与滞后,学生锻炼容易受伤,活动的区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2.5 参与运动项目形式单一,缺乏锻炼动力

学校体育的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均是跑步或者自由活动,没有把学生组织起来从学生自身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出发,老师的专项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的体育感兴趣的专项选择以及教授不够专业。所以,造成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这与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以及组织的形式不合理,没有迎合学生的想法和喜欢的项目进行选择,使得项目较单一、不够多样化,学生也就缺少体育锻炼的动力,不喜欢体育课程的现象,很多老师的上课形式刻板,不够新颖,让学生觉得枯燥与乏味,所以对于体育锻炼缺少动力。

3 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主要路径

3.1 政府积极宣传与建立公共锻炼场所

青少年体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依靠某个力量是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需要国家政府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政府应当把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工作纳入法制行列,并作为基本国策。在体育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行政手段将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纲要》的措施与计划切实落实到地,并尊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要求,每天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不缩减、不占课、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中心,作用于日常的体育活动。

3.2 学校优化体育课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体育课程的管理与监督,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体育教师的配备标准,确保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需求,保证学生锻炼的安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可以依靠与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互结合形式,对于课外的体育形式主要体现在“大课间”,其形成于校长、办公室主任统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老师辅助,学生为主体达到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放在首位,教会学生至少一种体育专项技能,形成青少年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3 家庭配合孩子锻炼,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习惯的主要阵地,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要不断强化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健康生活知识的普及,通过科普课堂、趣味知识竞赛、文化展板与宣传页、体育 App 软件、亲子运动会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树立合理膳食的意识与能力、绿色出行的意识与习惯,挖掘学生与家长的运动兴趣与潜能,通过多样化的运动交流、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的全面重视,并给予其有效的体育锻炼精准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4 社会制定完善的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都是影响整个社会对学习以外的内容的轻视与排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需要一套完整的社会计划,在社区体育是社会能给与青少年最直接和最安全的健身场地设施,各个社区建立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机构和体系,以此对青少年的状况、运动能力和生活习惯进行定期的观察与评测,同时也增加住户的满意度,打造特色健康小区,营造健康运动的氛围,同时社会制度制定一定的评定标准,家长也需相应的转变观念,借助社区体育,为青少年提供大量体育锻炼方式,使青少年体验运动的乐趣。

3.5 青少年自身建立良好体质健康意识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巨变的现代生活方式,学生在学校上课都是利用的多媒体,甚至很多学校用电脑上课,学生上学多数也是坐车、智能手机基本每人一部以及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出现。在这样便捷的生活条件下,出现了很多学生的高度近视、体质的下降以及肥胖和体重超重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的人格的培养、情感的部分缺失造成阻碍,这对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

4 结论

如今青少年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下降,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这其中有主管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管因素来说,青少年普遍对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这其实是社会普遍强调文化科目学业重要性所导致的,出于功利性,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客观因素来讲,如今的体育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存在锻炼形式单一,锻炼过程散漫,甚至普遍存在文化科目挤占体育课时的情况。如果要改善上述问题,也需要从问题关键点入手,例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锻炼的氛围,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培养青少年的锻炼兴趣,同时从行政层面杜绝文化科目挤占体育课程课时的情况,规范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中青少年能够有效锻炼,而非散漫活動,在期末考试中也可适当小比例加入体育科目成绩,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日后将成为国家的栋梁,扛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前提就是青少年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可以说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关系到社会整个旺盛的生命力的延续。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要通过体质健康适应性的优化,强化青少年接触最密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以及比较重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改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当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现状,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其可能导致的深远影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改善现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单位:太安镇中心小学校)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