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7-05 12:11翟惠娟
关键词:迁移能力大单元教学综合素养

翟惠娟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数学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在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设置作业以及课后反思时,都应立足单元,从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及应用的全过程,感受知识、活动、方法间的关联。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方法、思想的迁移,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迁移能力;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9/22-0040-03

“大单元教学”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近几年参加的不同学科的教研活动中,都有大单元教学的身影。教育专家的理念引领、一线教师的实践示范、教学名师的经验分享,让笔者对大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陌生是因为自己一直是一名观众,从没有真正的思考、实践过。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展示任务迫使笔者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尝试,也让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下面笔者将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谈一谈对大单元教学的点滴思考。

大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数学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平常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观赏到的都是一节节优秀、独立的课例,我们在赞赏之余,多多少少有点遗憾,因为在一节节独立的课上,我们看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延伸,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长足发展,迁移能力的体现更是微乎其微。其实,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迁移”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再者,数学中的单元学习内容在编排上也是将有内在联系、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教师就要重视知识间的沟通和衔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基于单元视角下设计课时教案,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效组织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更为宽广的空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生所学知识碎片化、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该如何实施基于迁移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有效实施基于迁移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

一、基于单元,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素材,集聚了众多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心血与智慧,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读懂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作为教师在对整套教材泛读的基础上要做到对整册教材精读、对单元教材品读,对课时教材研读。

笔者与其他两位教师承担了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单元教学任务。为更好地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握单元教材的整体地位,我们仔细对前面与之相关的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线、垂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等教材,以及后续的五年级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和六年级圆的面积计算的相关教材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力求能对小学阶段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做到整体把握,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所承担的任务,明确“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需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解决图形面积和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圆面积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单元教材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灵活应用,完成课时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任务。

二、立足单元,从整体上设计教学

数学知识的建构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递进的原则,课时教材在单元中的呈现顺序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像“比较图形的面积”作为“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承担着的导航任务,既要唤醒学生已有的面积相关知识经验,又要学习数方格、割补等计算、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图形面积的学习埋下伏笔。在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到面积概念、数方格等知识的适时嵌入,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素材,讓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究中的应用,积累探索图形面积的活动经验。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在单元教学中则承担着种子课的作用。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探究其面积计算方式中用到的割补转化思想像一粒种子悄悄萌发,在后续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时得以茁壮成长。因此,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应关注如何潜移默化地种下这粒种子。首先丰富的素材、必要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动手操作会拓宽他们的思维。其次,恰当的启发与适当的放手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感受到对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受限,另寻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适时点拨,“能不能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进行剪、拼、折等活动,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从中体验割补法的应用,悄悄埋下“转化思想”的种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的探索可以看作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拓展和应用,是一种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迁移,是学生“转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承担的更多的是迁移任务,它需要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用到的割补方法、蕴含的转化思想、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唤醒学生主动迁移的意识,启发学生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经验迁移到三角形的面积探索中来,鼓励他们创新、求异,利用多种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分析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关系,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立足单元,从整体上设计作业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基于“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作业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时作业的设计,更要从单元的视角、从整体上去考量作业,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各课时学习内容相对独立,而又通过作业相互牵连,让一课时的作业成为下一课时的探索起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形成知识链,不知不觉中搭建起知识体系。像“比较图形面积”一课的作业除了基本的练习外,可以增加一项比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题,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割补等方式比较它们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埋下伏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可以增加一道题:“你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分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试着做一做,并和爸爸妈妈们分享。”“三角形的面积”一课,除了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外,我们可以增加“你能利用探索三角形面积的经验继续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试一试”这样就可以成功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有了课前的自主探索,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单元学习结束后,设置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知识梳理的作业,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兼顾到知识间的联系,让每个知识不再孤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立足单元,从整体上反思教学

课堂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单元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单元,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分析它所承担的单元任务的完成情况。导航课我们要关注有没有统领整个单元,有没有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初步的整体认识等;种子课,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有没有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里埋下知识、方法或思维的种子;迁移课,学生能不能做到自主迁移或高质量迁移,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反思单元整合是否到位,是否真正的放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等,像上述的三节课例,教师应该再放手一些,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进行整合,借助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留置“你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分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试着做一做,并和爸爸妈妈们分享。”的作业,将三角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放在一起进行探究,如若学生能发现把梯形的上底逐渐变小,小到為零时就变成了三角形,提出能不能把三角形看成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也利用(上底+下底)×高÷2来计算面积就更好了。这样学生不仅对图形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对图形间的联系以及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所以,大单元背景下的课例教学,反思时不能拘泥于反思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处理的成功与否,而应置于单元背景下,从整体上去反思,去改进,让每一节课都既能绽放独特的魅力,又能与单元内其他课时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知识、方法、思想或能力,经历从种子萌发到逐渐成熟、再到开枝散叶的全过程。

教师在实施“基于迁移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时,无论是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还是设置作业以及课后反思时,都应立足单元,从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及应用的全过程,感受知识、活动、方法间的关联。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方法、思想的迁移,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大单元教学综合素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