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四种方法

2022-07-05 19:28吴小青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四种方法,建议教师从正确解读教材、留足思考时间、养成记录习惯、培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着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82-03

高效课堂有三个标准:一是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事做;二是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等效果;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同时,高效课堂又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使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能够动起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理念时刻提醒笔者——课堂四十分钟,教师如果坚持每节课都围绕一两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静思默想,充分探究、体验,感同身受而不囫囵吞枣,日积月累,定能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语文学习智慧,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正确解读教材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诸多可圈可点、值得玩味的地方,需要教师围绕单元教学主题进行研读,充分发挥每一篇课文的育人功能。而要正确解读教材,教师应该做到:弄清语文教材落实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清楚教材的重难点、解决教材的疑难点等。

以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一课为例,作者宗璞从眼前丛丛簇簇充满生机的丁香花写起,详细描述并赋予这平凡的小花不平凡的意义——它让作者文思如泉涌、浮想联翩,“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然而,作者此时笔锋一转:在古人的诗词里,丁香不是这么神定气闲、诗情画意的,它是“愁怨”的代名词!最后,宗璞先生结合丁香花蕾挤挤挨挨、圆圆鼓鼓的样子,认同了古人的“丁香结”一说,并联想到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解着一个又一个“不顺心的事”,这些烦恼就如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一样,让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不再“平淡无味”。作者开始竭力赞美丁香的美,其实是在说生活的不顺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它们充实着我们本来平凡的人生。作者的思维是跳跃性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標》)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认为,本课的着力点不应放在对丁香花外形描写的欣赏上,也不应当不辞辛劳地链接古人描写的关于丁香结的诗词,而应聚焦重点语段的涵泳,以发现作者思绪延伸的那条情感主线,并顺着这条情感主线想象开去,在唯美的意境中淡化“不顺心”的痛楚,将“不顺心”看成是对人生的点缀,从而豁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因此,该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3)感悟丁香的美,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相信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会很容易达成“阅读充满情感温度的美文时,需要关注细节、关注语言表达特点”的探究目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作者产生共鸣,并享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快乐。

二、留足思考时间

回顾我们日常的课堂组织,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线性教学。这样的阅读流程不会漏掉文本表达的任何一个亮点,教学资源的运用相对最大化。但是,很多教师会陷入另外一个误区:为了教得完整,讲得事无巨细,导致学生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氛围中难以完成从知到能的沉淀、从陌生到熟稔的转化。学生忙着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思考的时间却不够充足,最终导致学得不充分。薛法根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也难免磕磕碰碰,我们不能光走流程而忽视了过程。《语文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开发人的语言潜能,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共生共长。因此,教师只有围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去设计相关的阅读探究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探究、实践,才能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以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可能会将课堂阅读目标定位在“体会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这一层面上,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精妙和表达的匠心。学生在自主思考、集体交流时,不自觉地将完整的课文拆成了一个个零散的画面。他们从天空的明朗可爱、草原的绿意盎然、小丘的起伏延伸,以及蒙古人民热情地迎客、招待、表演等方面“大谈特谈”。行云流水般的课文,被学生肢解为一个个草原起伏图、羊群行走图、牛马静立图、迎客图、握手图、敬酒图、表演图……作者的选材及谋篇布局的特点被“降级”为低、中学段单个句子的赏析。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浅表状态,他们不过是重复着已有的阅读认知经验,毫无新的发现。对此,笔者围绕学段要求和单元目标,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挑战性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深入地阅读、深刻地体验,生成个性化的见解。比如,笔者从“草原一行,给老舍留下了哪些难以忘怀的印象”的话题入手,让学生着眼全篇,提取较为全面的信息。结合他们的交流反馈,笔者及时提出问题:“此情此景,让老舍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如果你是老舍,面对这样的草原,面对这样热情的人们,你会怎么做?怎么说?”然后,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在充分思考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条理更清晰:“看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自由散步的羊群,老舍觉得这是一幅画,一幅渲染出来的中国画。我也觉得非常像美丽的画卷。不过,我更觉得草原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小丘像波澜起伏的浪花,羊群则是航行在碧波上的白帆……”“草原人民像过节一样招待老舍他们,让老舍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发自内心的热情,从而发出蒙汉情深的感慨。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享受到别人的热情招待后,都会对对方产生好感,像好朋友一样难舍难分。老舍将这种感情上升到民族之间的友谊,呼唤民族大团结,这样高的立意,让人敬佩。”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体验感更加真切了。

哈佛大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认为,越是舍得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老师,越是好老师,如果能“把全部时间都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就是特级教师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文化的“代言人”。一堂课40分钟,教师只需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两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尽可能地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实践,让学生生成自己的感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扎扎实实地提升语文能力。

三、养成记录习惯

相信很多人都认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孩子的智慧在笔尖上”这句话。在当前仍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学习认知、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样的问题,思考的速度、表达的完整度,都会有所不同。一些反应较快的学生可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而大部分学生可能还在细细琢磨甚至还没有进入状态。如果课堂上始终采用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方式,就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思考。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当他们一直处于班级发言的“麦霸地位”后,会不自觉地不断提高自己发言的速度和频率,最终导致其学习思维日趋肤浅和碎片化。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笔者认为,若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需要教師引导学生在思考后适时用笔表达,养成用笔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将零碎的思维火花汇聚成小火苗,将随意的口语表达变成严谨的文字。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时,某教师以“根据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读书方法”为主题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就“写制作指南,教别人玩竹节人”这一要求,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会关注作者用的什么材料。”“我会看看作者是怎么玩竹节人的。”“我会看竹节人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乐趣。”……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浮光掠影、不甚了了。这些思维碎片无论是对于他们的语言发展还是思维进阶都无裨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独立阅读思考—用笔写下你的观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做补充或者修改—完善自己的观点”的学习步骤,静下心来有条理地写下自己关注的两三点阅读内容,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清晰地归纳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圈画相关内容、做批注、写感受、做摘录等。虽然这样做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但是学生真正地经历了、思考了,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在用笔记录所思所想的过程中,学生不用担心被别人抢了风头,也不会被别人的发言所干扰。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合所掌握的阅读策略,写出自己的独特观点,是深入学习的表现。

四、培养思辨能力

课堂是否高效,还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要达成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一种寻根问底和不断反省的态度。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主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美国当代哲学家、被誉为“儿童哲学之父”的马修·李普曼曾说:思辨的核心在于对话。当然,这对话不是指口头上的运动,而是指头脑运动,即让学生时刻思考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找到理据,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虚心认可对方的想法。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让学生用“安安静静”一词造句,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电视的画面、孙悟空活蹦乱跳的模样等,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安安静静”一词的意义,再从不同的角度来造句。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有借鉴意义,因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情感态度的体验是多维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读出丰满的“哈姆雷特”,在积极思辨中不断走向睿智。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题,设置了探究《狼牙山五壮士》写作思路的学习任务。当时,很多学生受课后练习题束缚,在阅读、提炼课文内容时过多关注字数的处理而忽视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将重要的情节转化成不痛不痒的语言,失去了概括的意义。发现这一问题后,笔者及时做了调整:“你能围绕课文主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准备转移时,五位战士的面前有哪两条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悬崖绝壁?”“课文主题是由哪些画面构成的?”“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画面为什么有的是点的描写?有的是面的描写?”“如果给这些画面取名字,分别取什么名字比较合适?”……学生通过静思默想,所思考的内容都饱含情感,不再是为概括而概括的文字符号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笔者对课本中的单线记录进行了处理,变成了“事”“情”共同发展的双线脉络:

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引上绝路→打光子弹→跳下悬崖

智慧诱敌→竭尽全力→义无反顾→毅然决然→气壮山河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写出的见解更加深刻、独到,对文本中的高大人物形象感受更加深刻。

当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辨方法,用科学的思辨方法思考问题,并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去调查、印证,作出正确的判断。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既考验教师是否具备“博观约取”的能力,又考量教师是否能带动学生朝“厚积薄发”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以《语文课标》理念为指导,通过正确解读教材、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让学生养成记录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2019(Z1):66-69.

[2]薛法根.好课都是简单的[J].江苏教育,2018(33):53-55.

[3]林芳.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6):85-86.

[4]宋方红.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小学生(下旬刊),2022(2):79-80.

[5]张惠敏.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浅谈[J].读写算,2021(33):3-4.

[6]张静.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1(31):93-94.

[7]朱婷婷.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分析[J].读写算,2021(30):81-82.

[8]李斐.践行生本理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21(27):56-57.

作者简介:吴小青(1977— ),广西防城港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