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许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他出生在北京,与风云际会中的北京深度交集。这也使得老舍先生对北京的生活,尤为是对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广泛的同情。他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作品。而这其中被视为珍品的便是他在1936年创作的小说《骆驼祥子》。这是老舍先生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也被定位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祥子悲剧的一生,围绕着祥子三次买车三次卖车的经历,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控诉。祥子勤劳、朴实、坚忍,一心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来买一辆车,先后经历了大兵的抢夺、侦探的敲诈以及妻子的难产之后,他买车的梦就此破灭,丢弃了理想,放弃了挣扎,逐步地成了一个麻木、狡猾、自欺欺人的行尸走肉。祥子的经历告诉人们在那个年代,想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宿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极度的奢望。祥子就是被这样的社会葬送了一生。在这部作品当中,老舍先生用其特有的艺术方式,也对这一悲剧全面而富有深度地进行了解读,他不仅要让人们看到祥子的悲惨际遇和不幸命运,同时以他深刻的洞察直指造成这些人间悲剧的根源。
一、时代碾压下的“强者”悲剧
在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深度解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看似无奈经历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部作品发表于1936年,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大批的失地农民走入城市,在贫困生活中,他们所燃起的奋斗之梦与时代并无关联。因此,在整部作品当中我们看到时代给祥子编织了一个无可逃脱的命运之网,理想与幻灭就此轮番上演。祥子是一个勤劳、朴实、坚忍的青年,充满激情而又脚踏实地,以这样的一个形象出现在小说开端的祥子,给人一种“强者”之感,他似乎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而起初的经历也似乎预示着这种可能,他几次差一点儿就触摸到了心中渴求的那份幸福,然而作为个人“强者”的祥子,却被时代蹂躏、碾压,他被毁了,而且是毁得那样的彻底。这不禁会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与祥子的共情中,更加体会到时代于心头的重压,不由地感知并认识到造成祥子悲剧的真正祸根。小说不动声色地将这样的一种残酷的现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纵使你有多么不服输、积极进取、抗跌抗打、勇往直前,你都会被时代的利刃一点点地剥去理想和美德,直至变成被这个社会同化的人。透过祥子这样一个“强者”的经历,人们也在心中集聚了这样的一层阴云,若换成那些体力上、性格上、品质上不如祥子的人,他们又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呢?
为了更为深度地表达出时代碾压下的“强者”悲剧,一方面老舍先生将部分文笔给了与祥子同时代生活的这些可爱、可怜的小人物们,小马、老马以及小福子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祥子背景的这一主题。另一方面用部分筆墨将这样的一个貌似伟岸的“强者”的内心细腻而真实地表达了出来,于是乎人们可以看到祥子坚忍外表之下那颗孤独而柔弱的心。祥子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软弱感,这也使得他在面对一次又一次波折的时候选择了逆来顺受。故事中的他一方面把这些东西归结于命,而他又不信命。他把理想变成了自己的精神鸦片,去掩饰着内心的这份无助、苦恼和惶恐。当他自己将理想之火掐灭之时,他也就终结了自己的人生。不得不说,奋斗中的祥子也想找人倾诉,也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定的安抚。在他最为孤独、最为脆弱、最不知所措的时候,他遇到了小福子,一个可以重新点燃他生命之火的女子。同病相怜之下,他们将对方看作了人生的唯一希望。而也正是小福子的自杀,彻底击垮了这个伪强者。时代摧垮了他,情感埋葬了他。在理想已逝,又找不到任何出路、任何情感依附的际遇里,堕落成为他人生的必走之路。
二、人生悲剧中的无端虐恋
在解读祥子形象的过程当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是小说中祥子仅有的这一段婚姻。他不仅是将祥子推向深渊的重要事件,而且也通过这一事件让祥子形象变得更加鲜活、深刻。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爱情被誉为人世间最美的一种相逢和相守。而爱情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专属。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也渴望着这样的一份美好,这是他未来人生规划当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部分。而可悲的是,他用勤劳的双手在筑造他的这个家园的时候,却未料想半途会住进一个“魔鬼”—虎妞。这个变态、泼辣而有心机的老女人终究是葬送了自己,也毁掉了祥子的一生。
他与虎妞的结合是一个“局”,是虎妞给祥子下的套儿。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老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女,虎妞完全承继了她父亲的狡猾、流氓、无赖,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粗野而泼辣,没有一丁点儿女子的形象。三十七八岁了自己还没有嫁出去,与其说是刘四的自私耽误了她的青春,倒不如说是她的那副尊容、那种性格无人消受得起。在虎妞的眼里,这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小伙子是她最中意的一个人,她爱上了这个小伙子,是真情实意的。人们也可以透过虎妞的种种行为来深刻地认识到,她并不是在玩弄祥子,而是真心实意地对祥子好。而这份好,祥子显然未能做好接受的准备。祥子的梦想只是有一辆自己的车,不再受车场老板的盘剥,待经济稳定之后,娶一个乡下姑娘,能洗衣服会做饭这就够了。他沉浸在他的小人物的小逻辑所规划好的人生当中。面对虎妞的种种,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沉浸在自己作为男子汉要负责的认知当中,待事件发生后他完全听从了这个老姑娘的话,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了方向,从那一刻起成了一个任由虎妞支配的人。这也使得他陷入了一种无限的煎熬,“命是自己的,却叫别人管着”。而这其中人们也清楚地看到了祥子勤劳、善良背后的愚钝、盲从。从某种程度上说,虎妞也是一个受害者,但由她给祥子带来的伤害比起她自身所遭受的伤害要厉害得多。由于她和祥子在出身、经历以及情感经历等方面的诸多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一场婚姻还未开始相扶、奋斗就如她们最后的那个孩子一样,早早夭折。这一切似乎也是一个命数。他们俩始终没有能够合上拍子。虎妞一心想要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这样祥子就可以不用辛苦拉车,陪在她的身边。而祥子却坚守着自己的本分,一心拉车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借着拉车暂时躲避这个他生命中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的人。人生莫名显得悲壮起来,这样的一场婚姻的出现腐蚀了他生活的意志,打破了他的人生愿景。也正是这样的一场身心的打击为他后来的堕落埋下了伏笔。祥子总归是善良的、勤劳的、本分的,纵使生活之中虎妞好吃懒做、大手花钱,他也没有半句埋怨。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支撑着他,成家后的男人终究还是要养家的。结婚后祥子的努力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而正当读者们为祥子惋惜,以为他们就这样生活下去的时候,命运开启了又一次重锤—虎妞因难产而死去。祥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于家庭、关于梦想的一丁点儿奢望,又被全部浇灭。他失去了那个他不知道是爱是恨的妻子,他也失去了他素未谋面的孩子。而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打击,祥子的灵魂被夺走了一半。
当虎妞死去,车再一次失去的时候,祥子有过“就那么淡而无厌的一天天的混”,但毕竟还是振作起来了。而这个人的离去最终夺走了祥子全部的灵魂。这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子—小福子是祥子余生當中的最重要的心灵寄托。他们没有相互的承诺,却犹如同病相怜一般,于精神的世界当中完成了一种相守。当小福子未能逃脱魔掌而选择自杀之后,祥子也就此将希望深深地埋葬。一个麻木、自私的行尸走肉就此形成,也就此终结。
三、命运捉弄下的悲剧人生
在对造成祥子悲剧梳理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造成祥子人生悲剧的主要成因有三:一是祥子自身的个性缺陷所导致。祥子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那个韧劲儿让人动容。但他不会变通、自私的性格也是将其推入深渊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因。同样是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高妈,她身上虽然有很多为人诟病之处,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这样的一个乡下女人显然要比祥子更懂人情世故、更晓得如何变通。同时,在面对孙侦探之时,祥子唯唯诺诺且自私的性格又在其中作祟,这使得孙侦探的敲诈轻而易举地达成。二是祥子生活中的这些偶然因素。这些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将他一步步地推入了深渊。他因为想多挣几块钱冒险出城,结果历经了三年奋斗买的车被大兵掠去;好不容易就要攒够钱,想要买车,却被人给敲了竹杠;纵使有一万个不乐意,他还是选择了虎妞,还是就此经营起这个小家,但虎妞的难产又一次让他变得一无所有。这些偶然因素的叠加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祥子悲剧的第三个因素—社会原因。这样的一种方式,让看似不关联、不调和的现实在社会背景这一主线下得以糅合,让造成祥子悲剧的真正根源显露了出来。
而这样的一个根源的揭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祥子。他是命运捉弄下的有着悲惨经历的人。老舍先生在小说的结局之处写道:“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而后大声疾呼“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我想此时的老舍先生也陷入了一股深深的绝望之中,那个社会有“病”,而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祥子“病”得轻吗?从祥子自己的视角出发,他一直在奋斗。他可以为挣钱,不惜冒险;他可以为挣钱,在狂风和暴雨下坚持;他可以为挣钱,不惜忍气吞声。可以看到的是,挣钱就如一个魔咒一般将他锁进了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也遮蔽了他的双眼。他从未认真地思考过自己为什么没有挣到钱?也没有认真地反思过自己挣钱为什么这么难。他认为很多事都是正常的,自己的生活也是正常的。从读者的视角出发,读者在看到了所谓的勤劳、真诚与热忱之后的无用和徒劳的同时,却也会看到他的无知与可怜。
通过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揭示,也深刻地反映出了老舍先生对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本质思考,并在这一思考之下,完成了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最有说服力的解答。小说在塑造祥子这一形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舍这种超越时代的冷静。文中的祥子经历是盲目的,而有着独特经历的老舍先生却是清醒的;文中的祥子奋斗是困惑的,而老舍先生却是理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老舍与祥子之间的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老舍在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清醒在一步步地刺破困了祥子一生的盲目、困惑与难堪。
老舍先生在经历了社会生活的深沉磨难之后,他已然隐隐地觉察到,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人及人性的摧残,他逐步地看清了其中的本质,看透了其中的弊病和祸根。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情绪架构和理性认知之下,祥子的悲剧也就成了这个社会悲剧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现身说法者。而这也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他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把看似小人物的小悲剧上升到了大时代中的人生哲学。因此,对于人们而言,要能够真正地读懂祥子,一方面需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祥子的视角感性地去经历这些时代织就的宿命之网给他所带来的盲目、困惑与迷茫,看似用一句“这就是命”可作为一种终极的回答,另一方面需要通透深刻地站在社会环境的视角去理性地认知社会给正常人带来的身心创伤,深度地读懂当时社会下的一种浸染,去想办法逃过“命”的禁锢。也正是这样双重视角的出现,让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了这一人物,读懂了人物。
祥子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祥子从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健壮的青年,逐步沦为一个狡猾、自私、堕落的行尸走肉。一个人在社会的蹂躏当中终将不复其最初的模样。祥子用他的一生告诉了当时的人们,无论年轻的自己有多么“强”,也只是那个还未被染“病”的人,终将难逃成为病态的人。勤劳、善良、朴实这一切的优秀品质在那个时代也只是追梦途中的几点微尘,于人生的奋斗没有任何的意义,无以抗拒的魔咒终将会让这些美好化成泡影。这样的一场亲历、见证重重捶打了每个读者的内心。我们可以把祥子的悲剧看成是个性的悲剧,看成是生活的悲剧,但其中所隐匿的深沉而无法反抗的力量仍让人心有余悸。同时,透过祥子的故事,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种怜悯,并期待他及他的故事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