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外宣物料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及英译研究

2022-07-04 14:53:51程晗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中国文化

程晗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第24届北京冬奥会从奥运会的吉祥物、体育场馆设计风格、开闭幕式演出到参赛运动员的“战服”等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创新。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环节,这些物料的宣传翻译须彰显我国的文化特征,翻译路径策略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北京冬奥会外宣中国文化的特点

北京冬奥会在构建中国体育和体育人对外形象中体现出多维度、多层面的核心理念。在笔者看来,北京冬奥会外宣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于“可爱”“和谐包容”和“创新”。疫情下举办的奥运会通过文化创新、环保创新和科技创新吸引世界观众共享比赛盛事。

北京冬奥会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平台之一。极具亲和力的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是中国文化中十分惹人喜爱的一枚标签,一直以來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其造型保留了传统熊猫的憨态可掬,有像宇航员套装和冰糖葫芦糖衣包裹的外壳,还赋予了五环的彩色光圈,它手握小红心欢迎八方来客,内八字的双脚设计萌到极致。而且它叠字取名,易读易发音。

“和谐与包容”在冬奥会开闭幕式表演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次冬奥会是外宣中国文化大国风范的窗口。“黄河之水”象征中国势不可挡的前进步伐,母亲河气吞山河的气势凝聚了中华儿女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大浪淘沙”书写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显现了中国人民不惧压力、顺应自然、洞察自然哲学的精神追求。美轮美奂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传承文化遗产,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生活方式的科学结合。烟花“迎客松”和“折柳相送”的中国好故事,是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和恋恋惜别的美好代表。模拟和平鸽制作的鸽子灯表演巧妙地表明了中国“一个不能少”的主权思想。在现实中,我国不仅是承办冬奥会的东道主,也是宣扬和平和谐立场和国家统一思想的东道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分伯仲,中华文明重新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无疑给这次冬奥会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来源于过年悬挂的红灯笼。上面绘有和平鸽和天坛的图案以及运用了剪纸艺术,其内部发光的身体似奥运火炬般代表包容、友爱和坚强。红色也是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的喜庆颜色,是独有的文化底色。对外分享我国的传统春节和立春节气,坚定文化自信,让世界体会到中国冬奥会的年味。

本次冬奥会的主题宣传“一片雪花”虽小,但积少成多,每一片雪花象征一个国家,晶莹剔透,浪漫唯美,代入冬奥会的纯洁感和公平感,冰雪世界的内涵给人以空灵的美感。雪花连接起来,说明当今全球没有任何孤立发展的个体和国度。利用火箭技术来制作火炬,独树一帜的火炬虽小,但集高科技含量于一身。奇幻的主火炬设计理念刷新了奥运会的点火方式,低碳环保,以减少碳排放为出发点,我国独立研发的火炬地面装置系统,与往届高耗能的主火炬相比,仅用运动员传递的一棒独火炬的微火,完成了有创意的节能点火仪式。北京冬奥会的技术创新为冬奥运动员供给了智能化的食宿服务,精挑细选的中国经典菜单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高地,让地道的中国名菜小吃在世界餐饮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传统美食到智能餐厅都展现出了中国绿色环保的恒心和技术赋能的威力。运动员们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原创设计的服饰上。另外,在转播技术上的数字化突破也不遗余力:5G物联网支持下,4K比赛制播、8K+VR开幕式直播、“时间切片”回放模式、360度低延时定制化视角观赛系统,还有专用于速滑转播设备的高速“猎豹”摄像机,帮助全球观众更好地欣赏高速极限运动的转播画面。

北京冬奥会宣传物料的文化翻译

融合惊艳创意的北京冬奥会,深度加入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也树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办赛标杆。冬奥会的物料翻译是担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重任的翻译工作。因此,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应该以向受众传播文化内涵为首要目的,发扬奥运文化的同时,加快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外宣物料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中西语言发音构词的不同、中西文化的象征差异、动物膜拜和颜色理解的差异和体育专业术语的复杂性等,翻译技巧也体现在吉祥物的英文名、开幕式倒计时数字的处理、体育场馆的命名等。

吉祥物的异化音译

早在冬奥会正式开幕之前,频繁占据热搜榜的顶流就是吉祥物“冰墩墩”,它也有自己的专属英文名(Bing Dwen Dwen)。中文名称中,“冰”字符合冬奥氛围和美学精神,使来自远方的客人相信和认同中国骨子里的浪漫;“墩”字意为“结实胖乎”,细致描写出大熊猫的形体特征。原来“冰墩墩”差点叫了“冰墩儿”,但专家考虑到中国南方的“儿”化音发音困难,最后改用了“墩”字的重复。这样对国人而言发音不难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通常会用叠字在姓名中来表达对于人或事物的宠爱,特别是对儿童和小动物。这种叠字应用在中国语言文字中很常见,起初用于儿童读物对话和感情宣泄语境中居多。叠字强调亲切感,易上口,有种呼唤朋友的喜爱感。最后命名为“冰墩墩”,既照顾到国外群众的发音问题,也坚持中国汉字文化内涵的传递。在名称术语的翻译上,通常新产生的中文词汇短语无法找到英文的对等语,形成文字上的空缺,都会优先采取音译法。按照我国的惯例,往届国际赛事的吉祥物会直接以拼音来命名,如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熊猫吉祥物就直接取名“晶晶(jing jing)”。表面上看,这次“冰墩墩”的名字翻译,从语音上来说英文发音与汉语拼音发音听读起来基本一样,是采取了音译的方法,实际却另藏玄机。首先,在英文中“冰”可直译作“ice”,也有晶莹剔透的空灵美感,但译成与汉语拼音相同拼写的“bing”。原来,在英文中也有“bing”这个单词,比如著名的“必应(Bing)”搜索引擎网站,所以发音不成问题,可以保留原样。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异化处理就更说明保留中国特色的决心。那么“墩”字翻译至关重要,对应的拼音是“dun”,曾在国外的人名出现中译为“当、邓”等汉字,所以最后为了准确性,专家们新创了“Dwen”这个词汇,用机器翻译发音来考察,读起来跟吉祥物中文名的读音最为接近,也符合西方的读音习惯,不会有发音困难的情况出现。

更有难度的是它的小伙伴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Shuey Rhon Rhon)的英译。原型为没有生命的手工艺品“红灯笼”。灯笼象征吉祥幸福,寓意光明温暖,拟人化的设计赋予它活灵活现的模样。为了贴合冬奥会的季节感,选择“雪”字开头,用同音字“容”和“融”来替代单一的叠字。“容”有包容、宽容的意思,旨在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包容之心。“融”有“融合、融入”的意思,突出冬残奥会如同冬奥会一般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感觉。还意味着冰雪融化,寒冬过后,迎春复兴。灯笼内有灯火,点亮梦想,打动内心,鼓励残奥会运动员们永不言弃,努力拼搏。“雪”的英文单词是“snow”,汉语拼音是“xue”。在外国友人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汉语拼音中的“x”“z”和“q”容易念错,所以“xue”改用了在外语发音和英语姓氏中也存在的类似发音“shuey”。同理“容/融”的汉字发音为“rong”,略微改动异化为外语拼读习惯的“thon”。国际赛事考虑到大众的发音正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也利于吉祥物的对外宣讲,为它们在冬奥会历史上成为经典吉祥物的设计做了铺垫。

二十四节气的数字英译处理

洞察出数字“24”的不同寻常,开幕式开始前的倒计时深度挖掘中国数字的多样性,一改常规从10到0的倒计时方式,用只属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来映衬第24届冬奥会的弥足珍贵。黄金时段唯美的短片播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表现。万众瞩目下,一年轮回,中国独有的时间概念和季节气候划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齐聚北京迎接一个新的春天。“二十四节气”用于关键时刻的倒计时,如此重要的文化传播包含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文明不曾有此说法,译者针对这种文化空缺,配以直译或意译的英文版本和相关的古典诗词别有韵味。作为主办国,平等的文化交流在于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今天的中国文化也值得西方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它作为陌生的文化知识,借此机会走出中国,为外界所熟知。一年之计在于春,用排列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来指代“倒计时”,揭开冬奥会的帷幕,意义非凡。

“节气”是中国古人留下的独有概念和时间知识体系,但在英文中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版本。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英文对照基础上,冬奥会有一些修饰词的改进,确定了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官方翻译。古人根据太阳运动规律将一年时间划分为24个时间段,因此节气与太阳solar有关。“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中有些取一对一的字面翻译,如“立春”指春天的开始(Beginning of Spring);春雪融化,“雨水”增多,逐字译为“Rain Water”;对于西方文化中容易理解的全球昼夜相等“Equinox”以及表示太阳到达南或北的极值“Solstice”,这些中西气候地理科学相通的自然现象直接用来翻译“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

其次采取意译,取节气名的隐含意思。“清明”解释为“清澈、干净、明亮”,指这段时间天气晴朗、生机勃勃、草木萌芽的一片景象,与传统节日清明节重名,要注意区别,抛开字面含义,释义译为“Pure Brightness”。“惊蛰”本义为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们,但译文仅以昆虫为代表,译为“Awaking of Insects”。“芒种”形容谷物成熟、麦穗垂落的农忙时节,取其注解为“Grain in Ear”。“ear”原为耳朵,在这里是“谷物的穗”。而“处暑”则指夏天的结束,依据包含的意思,译为“The End of Summer”。“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对农忙时节和自然观察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向外国友人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文化推广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冬奥会体育场馆、运动员比赛服的“中国元素”翻译

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由三个赛区的场馆组成,虽然都是体育馆,其中几个新建的场馆官方名称和昵称都有不同的英语表达。主赛区标志性的场馆为国家速滑馆(National Speed Skating Oval),没有生硬地直译为室内体育馆的“gym”,而是依据它的椭圆形状,独有创意地译为“oval”,更加与众不同。速滑运动在此举行,选手们同场竞技,如丝带般迅速划过冰面,故而喻为“冰丝带(Ice Ribbon)”。西方文化中“ribbon”有丝带、蝴蝶结的意思,精致美丽,深受喜爱,让人不禁联想到比赛项目的高速和激情,贴上了浪漫的标签。首钢滑雪大跳台(Big Air Shougang)也有一个富有中国意境的场馆名称“雪飞天”。作為雪上项目场地,其赛道设计曲线的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运动员雪上滑行的动作表演,就像飞天当中丝带飞舞的轻松飘逸感。夜幕下灯光璀璨,这个无比美妙的城市滑雪大跳台就像放射出迷人色彩的“水晶高跟鞋”。滑雪大跳台项目在英文中是“big air”,有“在空中腾飞、飞跃”的涵义,与极具中国味的“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处,显得自然又贴切。

中国元素贯穿参赛运动员的服装和器材用具。许多选手亲自将中国风格加入到自己的服饰里。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汉民族的图腾崇拜。为了让世界看到丰富的中国文化,归国运动员谷爱凌在她的比赛服后面和雪板上都设计了中国龙,印有“人中之龙(the dragon of the people)”。中国女子冰球队门将周嘉鹰身穿炫酷“龙服”,她的头盔上印有龙纹和长城的图案,护具都绣有双龙,她祝愿中国冰球队能像龙一样威武霸气,期望世界了解中国龙的意义。

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通过冬奥会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文化大国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冬奥会物料的对外宣传和翻译传播。通过冬奥会,恰当的翻译策略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传播工具”的作用。(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中国文化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青年时代(2018年13期)2018-07-29 09:04:18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