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加”到“相融”,都市报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2022-07-04 16:15:37李萌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

李萌

关键词: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及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更上一层楼”,成为当前我国主流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作为曾以“江西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国报业三十强”为自身宣传亮点的传统媒体,《江南都市报》较早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从1994年4月1日《江南都市报》(原名《赣江大众报》)创刊,到2013年江南都市报微信、微博、江南都市网上线,及至2022年2000万用户全媒体矩阵形成,《江南都市报》28年见证了都市报诞生成长、壮大辉煌、转型创新、融合发展的时空轨迹。从“相加”到“相融”,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融合的不僅是平台,更重要的是内容。

破局:从纸质阅读向数字终端阅读转变

与全国大部分市场化的报纸一样,《江南都市报》在危机出现前,也是“一纸风行通天下”的亲历者。熟悉江西报业情况的人都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昌市场上除了《江南都市报》外,还有一大批以市民为主要读者群的晚报、消费报、商报、时报等。历经几轮发展,大浪淘沙之后,《江南都市报》仍然领跑对手。以2011年为例,《江南都市报》日发行量近50万份,创下了发行量全省第一、零售量第一、家庭订阅户第一、广告刊登额第一等多项纪录;广告收入2.7亿元,占据江西平面媒体的半壁江山,稳占中国报业30强。2008年开始,随着以四大门户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成功上位并风光无限,传统媒体受限于生产成本过高、互动性不足、内容信息相对滞后、新闻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传播影响力严重下滑。在转型重压之下,都市报破局成为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无社交,不新闻”。紧跟时代步伐,《江南都市报》全力革新图存。2009年起,率先提出了“报网融合”理念并付诸实施,试水数字终端阅读,从报业战略上高度重视全媒体转型实践。

以“两徼一网”为基础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2010年1月22日,江南都市网诞生,同期上线《江南都市报》电子版,开创了江西纸媒的先河,成为江西省内第一家推出专门网站的报纸。2010年4月10日,《江南都市报》紧随全国都市报转型趋势,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成为全国首批开通社交账号的传统媒体之一。2013年4月25日,《江南都市报》开通江西首家纸媒官方微信互动平台——江南都市报微信,奠定了江西区域用户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终端阅读的基础。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江南都市报》已形成拥有48个平台、超2000万用户的融媒体传播平台矩阵,可实现新闻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覆盖更广阔人群。

以“新媒体部”为开端缔造新型主流媒体。2013年4月,《江南都市报》在江西省媒体中率先成立新媒体部,划归《江南都市报》传媒有限公司管理,10入团队全部由新鲜血液构成,在配置、机制、考核等方面独立于报社之外。每天7时至24时,《江南都市报》新媒体部的工作内容从最初将记者生产的内容搬运到网络平台,到微信、微博引入KPI绩效考核,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优势,在新闻时效性和互动性上下功夫,再到各平台号百花齐放,实现媒体聚合发声。以新媒体部为开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整合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平台资源,《江南都市报》正式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江南都市报》原有品牌影响力和新媒体的创新力,《江南都市报》新媒体部成立当年就实现了自收自支并略有盈利。

以“数字终端阅读”为导向探索媒介融合创新。受益于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江南都市报》新媒体成立初期即拥有了较高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受众群。再加上专业的新闻记者队伍、成熟的专业采编能力和媒体从业经验等先天优势,在热点事件,如权威发布、突发报道、民生新闻、深度解读、公益增值等,《江南都市报》超强的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根据江西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作为江西传统媒体的领头羊,《江南都市报》在新媒体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连续多年稳居江西媒体第一方阵。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都市报》新媒体破冰迅猛的同时,其存在的不少短板和先天不足也愈发明显:动力不足,经常比资讯市场慢半拍;财力不足,新媒体技术等投入有限;人力不足,全媒体型人才严重稀缺;定力不足,原创菲同质化内容大打折扣;创造力不足,融媒“两张皮”现象明显……如何真正实现从“相加”到“相融”,亟须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难题。

转型:可视化成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切入点

2016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升级,移动端设备普及率大大提高,凭借在新闻资讯表达上时间短、表现力强、生产门槛低、易调动受众情绪、传播效果强、记录真相等优势,短视频一跃成为新闻资讯传播的主流。而随着SG正式商用,抖音、微视、快手等一大批短视频应用迎来全面全新的爆发。鉴于此.在“两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标配后,可视化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切入点。

为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同时受困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江南都市报》探索与技术公司携手优势互补、实现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入口共建的良好生态模式。经多番考察,2016年3月1日,《江南都市报》与总用户量达1.6亿的ZAKER强强联手打造了聚合类移动客户端——ZAKER南昌上线。客户端在聚焦“南昌头条”和“南昌生活”两大本土频道的基础上,2017年3月22日全新改版,上线了直播江西频道,并升级了短视频接口,为江西媒体融合开辟了新蓝海。视频是新闻的终极表达形式,以直播和短视频等可视化表达为抓手,《江南都市报》融合转型找到了新切入点。

撤销新媒体部,推动全员转型。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融合和创新,这就需要彻底改变“两张皮”问题,单设新媒体部,使新闻采访口和新媒体编发口分离,显然已不合时宜。为此,2017年年底,《江南都市报》依托媒体融合打通“报、网、端、微、屏”等各种资源,在“准、新、微、快、精”上下功夫,撤销新媒体部,将新闻采访口、视频直播口、新媒体编辑口等集中归于《江南都市报》融媒体厨房,推动全员转型。从南昌舰回归英雄城,到分别在南昌和资溪举办的两场马拉松赛……《江南都市报》转变资讯传播方式,深入一线,把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呈现在用户眼前,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新闻采访口记者是此次转型的主力军。为培养记者的融媒体意识,2019年,《江南都市报》新采用赣鄱云的江西新闻采编平台,修订融合考核办法,先网后报,引导记者考核向数字平台倾斜。同时,为推动报纸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引导记者多拍视频,《江南都市报》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并明确要求每位记者都必须懂剪辑、能直播,相关工作成绩直接在考核中体现,对记者编辑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采编队伍尽快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环境。在此作用下,2020年1月30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首创、实地探访两个封闭管理村,并进行了现场视频录制,了解民众关切问题,反映一线党员干部群众及防疫人员抗疫故事,引发全国轰动和媒体效仿。

技术赋能,创新媒体融合方式。2019年,江西省级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依托共享共用的运营模式,《江南都市报》主动融入,在导向、内容、技术上加强与省融媒体中心的联动,产生了积极效果。如借助其新华智云技术,《江南都市报》创造了真人模型AI虚拟主播,可快速生成视频播报新闻,还可以和新闻现场远程互动,丰富报道形式。同时,依托其技术支持,《江南都市报》还推出了手绘版H5作品《信仰者》致敬方志敏、原创H5纪念抗战胜利、创意H5作品《冲天赣劲添彩国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多款创新型融媒体作品,成省内融媒体优秀作品样板。2019年景德镇瓷博会期间,推出的手绘微信,以老外来景德镇探访china为创意,以新颖别致的风格展现景德镇陶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景德镇陶瓷界、高校和瓷博会参展人员中引起较好反响。

此外,《江南都市报》还在技术、形态、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以技术赋能,打造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可视化产品,推動媒体融合跑出“加速度”。如《江南都市报》开先河、创办了“融媒体封面”,聚合全报社力量,进行晶牌推广,集文本创意团队、美编设计团队、大V推广团队于一体,采用报纸的设计风格,用新媒体语言来创意和传播,兼具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引发全省乃至全国同行取经。此外,第二眉世界VR产业大会上,《江南都市报》耗时3个月精心打造的《蓝海雄风》VR产品亮相,模拟出在现实世界大海中的辽宁舰战斗群真实的视觉、听觉上的感受,体验者可以全视角、全方位地体会国之重器的威武之姿,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借此,《江南都市报》成为当年江西唯一携作品参展的媒体。

突围:咬定“新闻+”借力融媒体树立精品品牌

从手机报到“两微一端”,再到当下火热的短视频直播,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江南都市报》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媒体转型发展,转变的是传播渠道、思维理念与呈现方式,而始终不变的是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保持优质和权威的新闻内容,仍然是媒体不断发展的根本。为此,《江南都市报》提出,树立精品品牌意识,咬定“新闻+”不放松,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

打造全国首个营商全媒体平台,开创“新闻+”政务服务新模式。面对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营商环境高度重视的大环境,2021年9月15日,国内首个报网端融合、政企媒互动的营商全媒体平台——江西营商全媒体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江西省发改委(省营商办)、江西日报社共同指导设立,隶属于江西日报社,由其下属二级核算单位《江南都市报》运营管理,是《江南都市报》充分发挥媒体内容生产、信息传播、数据运维等优势,以“政务服务+舆情引导+数据运维”为构架实现转型突围的重要尝试。目前,该平台已构建集周刊、江西营商官方网站、江西营商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江西新闻APP、ZAKER南昌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成为各地、备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宣传展示窗口。2022年,“全国首个营商全媒体平台上线”,列入202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成为《江南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江南都市报》还尝试拓展了与上栗县、省林业厅、江西财经大学和省发改委等合作的图书出版、政务公众号代运营等“新闻+”业务,树立了《江南都市报》在江西省“新闻+”政务服务领域的精晶品牌。

升级“江南微帮办”民生服务栏目,打造都市报“新闻+”生活服务新样板。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甘苦,是《江南都市报》28年来一直坚持的办报理念,打造的“记者调查”“市民热线”等民生晶牌栏目有口皆碑。2022年1月7曰,《江南都市报》将中国新闻名专栏“市民热线”迭代升级为“江南微帮办”栏目,依托《江南都市报》集报纸、新媒体、客户端等多项媒介载体为一体的强大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码上办”“码上查”“码上看”“码上报”“码上问”等实现一码通办,让维权渠道形成专线,打通为百姓帮办服务的通道,并且联动手机短视频、帮办直播、维权互动等形式,建起帮办连心桥,打造都市报“新闻+”生活服务新样板。栏目开栏仅两个月,就解决了来自全省各市(县)区市民的“急难愁办”超百余件,不断收到来自帮办对象以及群众的好评,《江南都市报》品牌影响力在融媒体助力下继续提升。

文创领衔推出《洪城里》,探索“新闻+”商务服务新尝试。2019年6月14日,《江南都市报》推出了一份怀旧周刊《洪城里》,将报纸变成了文创纸,在业界引发热议。2020年,主打情怀的《洪城里》周刊,再次大胆尝试,从《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故事中获得灵感,结合时下很火的盲盒项目,定位95后、00后年轻群体,以主流媒体的身份推出了以系列卡通“小天鼠”为主打的盲盒项目,实现了报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而言,是挑战,但更是机遇。从认识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从“相加”到“相融”,《江南都市报》融合转型之路有成果、有不足。踏上新征程,用新技术新形态塑形,用优质内容塑形铸魂,大胆创新、勇敢尝试,继续推动《江南都市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南都市报)

猜你喜欢
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2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1:58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14:57
沣芝转型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