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初中语文生本教育课堂的思考

2022-07-04 11:53刘春美
黑河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刘春美

[摘 要]语文是一个整体,学习语文是学生确立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认知、体验、情绪、情感的形成,学习语文是接受祖先的过程,是塑造社会的过程,是培养人的情感的过程。有了这个观念,再来应对和思考教育转型,就更容易理解“以人为本”的视角和方法论嬗变。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教育;高效课堂

传统教育学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对学生客体的认知和对培养目的修正建议。如今的教育理论多半由“价值观”倾向的学术文本构成,并被一线教育实体如数吸收,渴望通过“观念”的更新来指导实践探索。“生本教育”是在这样的研究环境和对现实的渴求下进入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一、教育转型视角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内外观

自2000年以来,一系列课堂教学观念和名词不断出现在教师的教研文本当中。其中“翻转课堂”“人性化课堂”“民主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不断被推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等随之而来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宣传和推广。直至今天,课堂模式依然处在借鉴与变革之中,整体教育转型不可避免。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思维处于劣势地位,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基础学科——语文,必须思考自身的转变方向。

首先,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看,课堂的组成分为背景知识、文本阅读分析、基础字词的掌握、阅读理解的训练这几个部分。这种结构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目的相关,却与教育的最终目的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强化语言文字能力,从而应对考试,但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语文的“用”,也就是形的部分,而教育目的最终要求语文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强调语文的“神”的部分。“用”是表,“神”是里,过往的模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显得成熟,但在教育转型下的今天显现出有形无神。

再者,从外部的观察视角看,过往机械和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些天生擅长语文学习,内心敏感,情感丰富的学生,会得到正向强化,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最大化展现语文教学的效用,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而在这二者之上,首先要探讨语文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为什么不把语文教材分成文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类呢?回答这个问题要去思考语文的实质,语文的实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文化是抽象和潜移默化的,它存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存在于文字的构造,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这些是几千年华夏文化演变而来的,它就在语言文字里。

二、生本教育:教学思维与视角的转变及其带来的方法论嬗变

如果对“生本教育”这个观念进行溯源的话,经典理论里有它的影子,如“产婆术”或者杜威的实践目的论,再或者孔子的启发式引导,甚至古代禅宗的顿悟观念,这些古代理论与“生本教育”观念的共同点是——视角的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教育者的视角是站在知识库和学成者思维上进行俯瞰和教导学生,本文着重探讨的观念,是将教师视角转变成学生的视角,思维的起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假如自己是学生,用学生现有的思维和体验去接受和发现知识。知识接受的过程永远都不是被动的,就算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中,知识的接受都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很多时候教师在结束讲授活动前,学生已经理解了目标问题和逻辑,因此,学习永远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主动去理解教师逻辑的过程。生本教育观念强化了这种主动过程,让它从课堂的额外结果成为课堂的主要方式。

有了这样思维和视角的转变,在落地实施的时候,指导方法就有了可以调整的依据。传统方法是结果预设、强迫达成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做到什么样,也就是要求学生配合教师、接受教师的讲授,达到预期的考核标准,这是站在教师角度的方法论模型。而实践转变后,教师用学生的视角和感受去思考与体验,就会产生另一个角度的认知,教师要感同身受学生的经验,一旦教师能够把自己当成学生去设计课堂和知识习得路径,整个课堂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必然是另一种形态,其方法论模型将会更倾向于知识目标——起点契机——启发路标——操作计划——结果研讨这样的学习路径。

三、生本课堂:前瞻观念的完满与实操细节的匮乏

生本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其吸引人的理论穹顶,在这个穹顶之下产生了看起来相当完满的前瞻性主张,如“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先做后学”等具有实际操作色彩的主张或意见,但思想的完满不代表其产生操作方法的有效性也高。相反,任何思想的完满程度或者说前瞻性都必然与其滞后的实践探索相联系,教育更不例外。有史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思想能够完美地兼容各种立场。

“生本教育”的观念必然会与滞后的实际操作相联系。换句话说,“生本教育”的观念其实更多地被社会需求、实际效用进行考核着。更重要的是,在其统摄下的一线实践场景里,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操作、更明确的实施步骤、更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的组织细节等相关模式却非常稀缺。也就是说,一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模式和方法的重复,而生本教育指导下的生本课堂却充满着随机和灵光一现的随意性,这对教师而言不具备长久实施的重复性,而要求教师在重复性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创新和随机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任何看起来很完美的理论都要面对现实的苍白。

四、初中语文的模式创新远景:完整链条的逐步营建

对于新理念的崇尚者,注意的视线更集中在其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展现上,而对于理论的真正研究者,却能看到更加真实的部分,一方面是观念的完满与突变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实际操作的困境与怀疑,对于需要在新环境里寻求与时俱进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一个可以参考的完整蓝图,这就是模式创新的理想远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组织课堂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座位排放、板书形式、讲解权等,可以考虑更具有开放性意义的主题式汇报、辩论式、表演式和创作式的课堂展现形式,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被动聆听和背诵的任务完成式课堂。

任何形式的产生都有一个完整的演变逻辑链条,自然规则表明,任何事物在发展链条之上时会在必然的时机产生必然的结果,人为的因素可能让这个过程提前或者延后,但不能左右链条的存在与否。终点的需求影响事物过程形式的变化,任何形式的产生都会因为终端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的产生,现在生本教育所以没有成为常态而处于一种被呼吁和宣传实验的阶段,证明社会还没有发展到所需的成熟阶段。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客观社会来说,社会对“生本教育”的教育形式需求有没有产生,或者有多高的需求系数,对于理论研究者似乎较少关注。要完善和成熟“生本教育”模式和課堂改革,实际上必然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形态,这个链条的开端,就是社会的认知和需求,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变化取决于社会需求什么样的教育。链条的第二段就是与这种教育形态相配合的完整物料环境,如必须重新编写教材,以生本教育为导向重新安排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提供更多的相关可用工具和相关实际操作场所,以及更成熟的师资配备和教研培训体系。

这个链条的最后一节,就是最终的评价与验收。任何实验的结果都不存在臆想性,而如此具有实验性的课堂形式探索,必然需要一个最终验收的评估,站在时间的开端对结果的任何想当然的乐观预估都不符合科学精神,量化、评估、验收、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才能评价一场实验的有效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验者也必须认识到现实的可变性,以及接受实验结果不可控的现实情态。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作用,把对学生的教育从知识扩展到情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优势,从而在适应未来对人才要求更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鞠文玲.生本谋堂让教育绽放情智的魅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沙永电.基于生本教育的自主课堂研究[J].北京教育, 2013,(02).

[3]张玲生.本教育极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 2016,(08).

[4]吴娟.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