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学园
(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116)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1],对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和身体素质锻炼两手抓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神秘而有魅力的运动项目,而且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阵地,学校传承武术文化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促进文化自觉教育。[2]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部经研究还专门成立了教育部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然而,中国武术并没有完全在小学校园普及开来。有研究显示,虽然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但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武术普及程度较低,学校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武术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不高,青少年对武术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现有武术教材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忽视礼仪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等问题。[3]对此,王岗等人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应在“文化自觉”的理论指导下,承担新的使命、找到新的立场。[4]因此,要想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中华武术文化进行创新,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下大力气促进校园武术的全面发展,让青少年真正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徐州市某区5所小学的校园武术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了解武术进校园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广泛阅读已有武术进校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校园武术开展情况,本文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放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武术的认识等内容。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小学有青年路小学、公园巷小学、解放路小学、徐师附小、民富园小学。学生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发放172份,回收172份,有效问卷172,有效率为100%。此外,研究者还访谈200人,包括徐州市某区教育局的分管领导、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武术运动的管理问题、教学问题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
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将武术运动和学校结合起来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但大多是针对高校校园武术的研究,且多集中于校园文化建设。2010年以后,有学者陆续关注武术进中小学的可能性,如戴育群分析了福建省南少林武术引进中小学校园的可行性,毛文换等人分析了武术文化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策略。近五年,武术进中小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如柴广新等人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探析》、王海鸥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思考》等,关注到了中小学武术教育内容繁难、课时过少、教法单一、师资缺乏等问题。[5-7]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有关部门先后发布文件,决定加快武术进中小学的步伐,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武术进校园”活动,全市体育中考选考项目中增加武术项目,后列为全市体育中考必考项目。徐州市中小学武术进校园活动虽然逐步拉开帷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徐州市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小学校园武术发展情况,多举措促进各小学的武术项目开展。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有合格的硬件条件保障校园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的学校的校园武术运动的硬件设施,如场地、器械等有待补充或更新。访谈发现,某区各小学基本没有标准的武术场地,多和操场、排球馆等传统体育场所并用。另外,校园的外部环境对校园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嘈杂纷扰的学习环境对武术运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武术教学中,专业的武术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武术教师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与技能教导学生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而且承担着普及武术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因此,武术进校园必须有具备高尚武德、高超武技的专业师资。
调查发现,某区各小学武术教学的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小学武术课程几乎由体育教师兼任,而有些体育教师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师资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校园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真正、准确地了解中国武术。个别小学武术课程还存在教学内容不专业、课程不被重视、方法不当的情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学生能否接受武术、喜欢武术,与自身兴趣有很大关系,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密不可分。由表1可知,大多数小学生对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兴趣较大,只有5%的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武术与激烈的校园竞技体育不同,它强调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培育武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因而,学校、教师、社会、家长需组成合力,共同努力,为校园武术营造良好的氛围。
表1 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统计(N=600)
武术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然而,调查发现,某区小学课外组织武术运动的很少,武术比赛不完善、持续性不强,无法长久推动校园武术文化的发展。据统计,67%的小学生愿意参加武术比赛,侧面反映了武术在小学校园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无论是对全民健身国策的落实,还是对小学生体质的增强,校园武术运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缺少上级领导部门和家长的支持,是导致校园武术运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徐州市某区小学校园武术运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校园武术,多把武术作为体育的附属活动,在管理体制、竞赛组织等方面做得不到位。二是家长不重视,多关心语数外等主科的成绩和排名,对体育不重视,甚至认为武术会让孩子变得“好斗”,影响孩子的成长。三是学生不重视,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较大。表2结果表明,小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目的不一,单纯喜欢武术和希望得到武德教育的不到30%,33%的小学生选择武术是为了升学加分。
表2 小学生参与武术运动原因的调查统计表(N=600)
由于武术的特殊性,小学武术运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然而,小学当前的体育场地无法满足校园武术活动的要求,又因年久失修带来较多的安全隐患。访谈发现,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保障不到位不是某个学校存在的问题,没有专门的武术场地、硬件设施跟不上是校园武术运动难以开展的主要客观原因。
一是专业师资配备不齐全,二是现有师资缺乏专业培训机会,三是当地精通武术的人士出于各种原因较难被聘为学校专业教师。除此之外,受限于武术的多样性和地方性,武术教学一般较难有统一的教材,且多作为地方特色课程来开展。因而,某区各小学并没有将武术运动列入正式科目,多安排在体育课,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和体系。
武术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但社会各界对武术缺少必要的宣传,导致很多人对武术的认识不深刻,严重制约了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在教育部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统筹谋划本地区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武术运动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加大对武术场地、器材的投入或改造,构建公平公正的武术竞赛机制,提高参与武术运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综合考虑武术和体育的关系,借鉴传统的体育赛事经验,将武术比赛制度化、常态化。
鉴于已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宋丽丽认为,武术教学内容的编创要体现出梯度、层次和衔接性,选取典型的武术爱国人士的事例进行历史重温和民族精神再现,建立以武术课程为主、武术课外训练与兴趣小组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8]针对本文调查结果,小学可从以下方面优化武术教学资源配置: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武术教师,从体育院校或大学体育院系招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小学武术师资;加大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外聘的方式与当地武术培训机构或武术专业人士合作,以开设兴趣课、社团课的形式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指导;结合当地武术特色,创编富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教材;加强小学与高校体育院系的联合,借鉴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经验和师资力量,充盈小学武术运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陈青山等人指出,自然力量是武术美的基础,精神力量是武术美的灵魂,如意志力量与武术战术美相匹配,思维力量与武术意境美相对应,情感力量与武术神形美相吻合。[9]当技击与社会及个人的目的、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当掌握真与善的本质力量,并通过武术这一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展现出来,武术便进入了美的境界,即真善美相统一。[10]针对武术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武术文化的宣传,教师、学生真正认识武术、理解武术、接受武术;充分利用家长会、融媒体等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武术;把武术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中国武术中的文化元素,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助益作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十分有必要。教育主管部门只有高度重视,与社会、家庭、学校通力配合,才能发挥武术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培育武德的育人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