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展豪,李晶晶,申强强,唐欣雨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专业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逐渐产生适应性转变。[1]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课程学习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成功度。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学生的能力脱离社会产业结构需求的问题。深入探究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建设和学习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的作用是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路径。
学习方式是学习投入的一部分,学习方式被界定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式,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2]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对其学业产生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状况与学习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发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探索。在对学习方式与职业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韩婷芷发现内部职业目标正向影响本科生的深层学习方式,外部职业目标则负向影响深层学习方式[3];顾剑秀等人发现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4];学习方式在学生感知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成果之间起中介作用[5];社会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6]
由于个体学习方式、特征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者在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方式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学习方式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目标影响着其学习方式的选择,但学者对学习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的研究相对匮乏,对职业成功观的前因变量研究颇多,但针对高校学生职业成功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7],同时,对群体间学习方式差异性与职业发展的关联作用探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理念和个体环境视角,探索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对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
学习方式是学习投入的一部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式,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形成或选择受学生个人因素和外部条件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探索大学生学习方式和职业成功的相关关系是工程管理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学习方式对职业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方式对职业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职业成功观在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动机导向,探讨高校学生职业成功观影响因素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成功观。学习方式的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职业发展。本研究将学习方式划分为互动式群体学习和模仿式群体学习,每种学习方式都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学习方式的影响。[8]
本研究将在人与外部环境因素框架下探讨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对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促进群体间的主动学习和模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成功,同时,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主动学习和模仿学习均显著影响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成功且起正向作用;H2: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状况通过作用于学习方式对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成功起中介作用;H3:群体间学习方式的融合传播机制对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成功起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促进交流沟通,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群体成员的学习方式分为互动学习和模仿学习两种,个体间学习方式存在差异,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不自主地进行模仿交流。处于群体中的人员会根据外部环境状况和自身个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本研究通过改进的SIR模型探究相关因素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成功的传播效用模型,探寻群体成员学习方式和职业成功间的作用机制。多路径学习方式下的职业发展作用效果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多路径学习方式下的职业发展作用效果传播模型
根据图1改进的传播SIR模型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表达式(1)
互动学习群体是指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群体成员间学习方式为相互合作型;模仿学习群体是指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模仿优秀同学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身素养的群体。这两种群体人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不同,取得的职业成功度也不同。在传播演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会贯穿群体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即从职业起步阶段到职业成功阶段再到职业衰退阶段,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学习效果作用于职业发展全过程。
其中,β1表示以互动学习为主的工程管理专业群体在互动学习下产生的学习效果以β1的概率作用于毕业后的职业成功发展;β2表示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工程管理专业群体在模仿学习方式下产生的学习效果以β2的概率作用于毕业后的职业成功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一般划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多个阶段,γ表示处于下降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群体人员被淘汰不再成为核心群体人员的概率。
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学习方式下的相关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成功状况传播模型,借助参数取值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证明学习方式变化下的职业发展演化关系。对多路径下的不同类型学习方式,合理的参数设置决定了不同路径传播机制下的演化关系,决定了职业成功的传播效用关系。在主动学习和模仿学习中,群体成员均在相关学习方式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一定的学习效果作用于本科生职业发展的各阶段,可为工程管理专业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群体间的社会成员参照优秀榜样人员的学习方式会存在潜意识的模仿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同学习方式的作用效果也不同,探究不同路径下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成功发展间的关系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本研究假设整个群体研究人员为工程管理专业一个年级的人数,取值为100人,群体人员中假设有10%的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并且在群体中会不自主地与其他群体人员进行交流合作。具有良好学习方式的群体的职业发展都取得了成功。学习方式分为互动学习和模仿学习两种,假设群体成员中40%的成员的学习方式为互动学习,50%的成员的学习方式为模仿学习。
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效果显著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阶段的成功度。对两种群体的职业成功效率,本文分别研究三种强度下的作用效率,即低等作用效果、中等作用效果和高等作用效果,三种作用强度分别显著影响职业成功。群体成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职业衰退现象,因此,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衰退群体的衰退概率在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选取低等概率为γ=0.3。表2列出了在不同作用效率下的工程管理本科生职业发展群体的作用效用参数。
表2 不同作用效率下职业发展参数设置
为验证群体成员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成功作用效果,本研究借助改进的学习方式效用传播SIR模型,根据设置的参数变化通过Python软件仿真分析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强度作用效果下的各节点变化情况(图2、图3、图4)。
图2 低等作用效果下的职业发展
图3 中等作用效果下的职业发展
图4 高等作用效果下的职业发展
对不同学习方式下的作用效果对职业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学习方式作用效果下的职业发展成功也不同。在低等学习效果下,互动性学习方式和模仿型学习方式很难作用于群体间的学习效果及职业发展;中等作用效果和高等作用效果对职业成功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处于职业发展成功阶段群体数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先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减少,很好地反映出职业发展经历了初创期、成熟期和衰退区,整体变化趋势符合职业发展过程。[9]这说明本文构建的学习方式作用效果和职业发展成功度传播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为进一步对不同学习方式下的作用效果与职业成功发展作用路径进行分析,本研究将模仿型学习群体的学习作用效果确定为中等作用效果,探索在不同强度下互动性学习方式变化和模仿型学习变化对职业成功发展阶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互动型学习方式和模仿型学习方式在不同作用效果下的分析发现:两种不同学习方式对职业发展成功的作用效果不同。在互动型学习方式下,当作用效果从低等作用效果提升到中等作用效果时,职业发展成功阶段群体数量从10人增至12人,增加了20%,当作用效果从低等作用效果提升到高等作用效果时,职业发展成功阶段群体数量从10人增至16人,增加了60%。从图5模仿型学习方式下的作用效果可以发现,当作用效果从低等作用效果提升到中等作用效果时,职业发展成功阶段群体数量从10人增至12人,增加了20%,当作用效果从低等作用效果提升到高等作用效果时,职业发展成功阶段群体数量从10人增至18人,增加了80%。对比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高等作用效果对职业发展成功效果更佳。同时,由于模仿型群体人员数量相较于互动型学习群体人员数量更多,模仿型学习群体人员在高等作用效果下的职业发展成功群体数量要多于互动型学习群体的数量。
互动型学习群体人员变化数量和模仿型群体人员的变化数量均呈现幂律下降趋势,互动型学习群体人员数量会随着作用效果的增强强度增加,模仿型学习群体人员数量也会随着作用效果的增强强度增加,这说明了不同作用效果对原始群体数量影响很大,群体成员的初始学习方式决定了成员的学习效果及职业发展。在不同作用效果下,互动型学习方式和模仿型学习方式对职业发展成功的作用效果都很显著。相较于作用效果的分析,高等作用效果下的模仿型学习方式对职业发展更优,高等作用效果下的群体对职业发展成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内部自身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群体人员的学习方式,进而作用于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其中,互动性学习方式和模仿型学习方式的作用效果共同决定了职业发展过程的发展阶段。本文构建的学习方式和职业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提出的假设通过SIR模型得以验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体系需要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校要在促进学生进行互动型学习和模仿型学习中推动群体成员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