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杼
(泉州市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泉州,362500)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原理,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1]最早提出“教学一致性”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他用“一致性”概念替代教学中某些设计条件与预期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之间的匹配程度,认为“如果学习目标与评价一致性高,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天才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2]。对“一致性”做深入阐述的是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韦伯,他认为一致性是指“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即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2]。国内最早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提出“教学评一致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教”一致性,即所学即所教;二是“教—评”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评;三是“评—学”一致性,即所学即所评。[2]可见,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3]
随着“教学评一致性”问题成为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逐步掀起研究热潮。以中国知网为信息源,以“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等为主题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发现,现有文献83篇。其中,期刊论文72篇,硕博论文11篇。张菊荣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关键是评价,且“教—学”必须嵌入“评价”。[1]蒋银华提出,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应遵循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并重的课堂设计思路。[4]赖礼锋等人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要突出目标导向,注重系统设计,坚持评价伴随,着眼要求落实。[5]综合现有研究可知,“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必须指向目标、共享目标,采取正向或逆向思维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力求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实施匹配对应。
基于正向设计思路,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为例,探索阅读教学中学习目标研制、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评价实施三方面的一致性策略,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深度的“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回答“去哪里”的问题。[6]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一致性”也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6]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突出目标导向,基于课程标准,着眼教材,立足学情,把学习目标研制放在首位,使研制策略从文本(教材)走向生本(学情)。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具体化,学习目标的研制首先应体现国家意志,即基于课程标准。[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7]《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先以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再以串联小标题的方式整体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该单元编排《小英雄雨来(节选)》一篇精读课文与《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两篇略读课文,学习列小标题是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点,也是该学习目标的主要定位。
统编版小学语文以“双线组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构成一个整体,不同课文在单元整体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与教学价值。因此,学习目标是否合理,要看其是否符合教材要求。《小英雄雨来(节选)》作为单元第一篇精读长文,通过编排课后题(给其他五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泡泡提示(“读完这部分后,我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的形式,提示学生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路径,即分部分把握主要内容—学习列小标题—串联各部分小标题说主要内容,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8],体现精读课文“落实要素、贯穿方法指导”的功能。总之,借助小标题范式,学习列出和串联小标题,是着眼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着力点。
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不仅要注意教材本身,而且要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学生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精准把握具体学情,从学生的已有阅读基础与认知水平出发,找准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之间的距离。[9-10]《小英雄雨来(节选)》全文达3274字,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学生已能“借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和“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将该课学习目标定为: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是个“小英雄”;二是学习列小标题,并借助小标题把握这篇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能借助课文内容,讲好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教学回答“怎么去”的问题[6],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1]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活动的推进,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坚持目标导向,着力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支架,推动“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从“学得”言语经验、言语能力走向“习得”语言素养。
有效的教学活动始于真实的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与自身内在需求高度吻合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唤醒,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小英雄雨来(节选)》属于革命文化题材小说,如何创设真实情境,架起课文描述情境与学生生活情境的桥梁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在教授《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可利用课文故事性强、主人公与学生年纪相仿等特点,创设“抗日小英雄纪念馆要招募讲解员”情境,如图1所示。学生由“学习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变为“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不仅聚焦重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实现长文短学),而且实现学习内容和实践内容一体化,转化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的持续推进,有赖于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10]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在创设真实情境的基础上,要整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实现学习任务与真实情境相匹配,与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相对应。为引导学生讲好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成为抗日小英雄纪念馆的讲解员,教师可设计三大学习任务:一是整体把握,长文短读,读懂故事内容;二是前后勾连,细处咀嚼,读出小英雄的形象;三是回归整体,运用情境,讲好小英雄故事。学生整体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雨来面对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应对的”为主线,抓住文中对雨来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前后勾连读、细嚼慢咽读,充分感受雨来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而后现场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如此,只有实现从学科逻辑走向生活逻辑,从阅读学习走向任务解决,学生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由“学得”向“习得”转化。
教学活动的持续深入,需要学习支架的全方位支持。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需要设计知识支架、方法支架和程序支架等,引导学生逐个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逐步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将这些知识或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素养。[11]《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两类支架:一是方法支架,即如何列小标题;二是程序支架,即以《小英雄雨来(节选)》第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列小标题的方法支架:先以“主要人物+事件”方式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出示课后题二的范例“游泳本领高”,引导学生比较主要内容与小标题的异同;最后提炼出列小标题的思维过程。为顺利完成“当抗日小英雄纪念馆讲解员,讲好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这一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这样搭建程序支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列小标题的方法;运用方法,学习列第二至六部分的小标题;串联小标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聚焦课文第三、四部分细节描写,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勾连一、二、五、六部分内容,进一步感受小英雄雨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主要内容+人物细节描写”,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如此,方法支架支撑具体学习任务,程序支架则推进整个学习过程,两者共同推动学生知识“学得”走向素养“习得”转化。
评价回答“我到达哪里”“我是否到达要去的地方”的问题。[6]以往的课堂学习评价更多的是指向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学得怎么样,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则从关注结果变为全程贯穿,从前置、融入、研判三方面入手[12],发挥学习评价全程伴随、引导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
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改变以往教学、学习、评价相互脱节的现状,将三者同时视为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学习评价,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明确评价目标,明确“要去的地方”“是否到达要去的地方”。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可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设计如下四个学习评价目标:一是能凭借课后题中的范例,学习列小标题;二是能通过串联小标题,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实现“长文短读”;三是能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感受小英雄勇敢、机智的形象;四是能借助课文主要内容,融入体现人物品质的细节,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如此,所教、所学、所评三者融为一体,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观察评价量表,实现对“我到达哪里”“怎么到达”的评估。在设计观察评价量表时,教师要将评价目标转化为表现性任务,通过设计评价内容、评价观测点,即时观察、记录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走向深入。[5]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学习任务一为例,教师可以从目标指向、评价内容、评价观测点三个方面切入,考虑该学习任务是否指向“学习列小标题,并借助小标题把握这篇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目标,是否包括三个评价内容和九个评价要点,如表1所示。有了清晰的评价量表,教师、学生对学习目标、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一目了然,逐步达成目标、学习、评价的一致性。[5]
表1 三个评价内容和九个评价要点
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质量如何,问题及其根源何在,教师的判断必须有据可依,清晰明确。[13]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充分利用观察量表、学习单及课后访谈等数据,对学生语文学习任务完成的质与量、学习方法的得与失等方面作出准确研判。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学习目标二为例,教师可以综合上述三个评价内容和九个观测点,对学生“列小标题”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完成率、达标率、存在的问题等)。教师还可以融入课后访谈,如“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哪些?这些语文学习任务,你觉得最大的困难(问题)是什么?最希望老师给你哪些方面的帮助?老师或同学提供了哪些帮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对你来说最有用?”等问题,进一步生成和完善数据信息。有了数据与基础,教师就能借此调整阅读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达成“教学评一体”。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是国家课程意志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综合思考目标、教学、评价,整体设计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三方面的一致性策略,才能真正促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度的“教学评一致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