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秋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在新形势下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时,必须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在对学生讲授新知识时,注重学生体育特长与兴趣的培养。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更侧重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更多的权利,极大地拓展了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使得体育教师在获得更充足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高职院校应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际工作表现,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标准,并将最终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教师职务晋升、调整工资薪酬的重要参考依据。但这种评价考核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于体育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只注重体育教师的总体表现,整个评价考核过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完成不同教育任务时,高职院校也仍以统一的考核标准衡量体育教师的具体表现,甚至将教学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使得最终的评价考核结果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最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标准无法精准衡量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这种考核标准得到的评价结果难以被广大体育教师信服和认同。实际上,评价考核标准作为客观评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鼓励体育教师朝着更高水平进步的重要举措,而不科学的评价考核标准,不但无法达到预期设想的目标,长此以往,还可能打击体育教师自觉投入日常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在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与体系时,只能被动性地听从教育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安排,甚至机械性地按照事先制订好的教学方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这种形式使得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与课程体系建设中缺乏基本的决策权及参与度,并且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也仅局限于表面形式,无法突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一致性,在课程内容上以最终的竞技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而这种规范的组织形式,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不得不按照统一的课程进度安排,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由此导致体育教师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时代发展常态下,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安排进行了创新与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中的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弱化了体育教师的被动性,但其传统固定的教学观念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转变。
基于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当前现行的体育教学体系具有覆盖范围广、科目种类繁多的特点,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系统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其进行整合应用,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新时代发展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变化并不了解,高职院校也并未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组织现有体育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并且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原本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无法抽出更多时间系统地学习新知识,也无法将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由此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过于薄弱。
做好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工作,可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而良好的科研能力,不但能有效拓展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能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但高职院校当前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并不理想,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水平也远未达到预期设想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过于薄弱,对新知识的了解也较为浅显,甚至不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与此同时,部分体育教师片面地将科研工作视为职务晋升的手段,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部分体育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追求科研数量,忽视科研质量,由此导致整个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工作缺乏基本的实效性。另外,高职院校在体育科研过程中尚不具备基本的组织能力,在体育科研活动正式开展前也并未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得体育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以及规范的管控措施,甚至无法获得科学有效的业务指导。最后,高职院校并未针对体育科研团队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科研人才引进上也有所欠缺,最终获得的学术研究成果不理想,尤其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还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形,这种消极的科研形势将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若想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提升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开发能力。从广义层面分析,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材料及教学环境,但并不包括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用到的基础设施、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设备,只包括各种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社会活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这些教学资源也是体育教师需要重点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资源既包括体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考核机制等可直接应用的资源,又包括体育理念、体育意识等体育课程中蕴含的重要教学元素。在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逐渐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愈发迅速,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获取所需的体育资源,并利用社交软件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海量信息查询功能的支持下,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选取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基于此,开发利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各种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构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网络体系,并通过多个教学渠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新课程教学大纲将体育课程重新规划到了三级课程范畴,这也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具备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的决策权,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学特色,自由选择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体育教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了解本校所在区域的民俗风情、人文情怀、自然特征、政治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体育教材。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及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及基础设施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理论知识及其实用价值,严格按照新课改要求与教学目标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最后,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意识到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将学生视为整个体育课程建设的主体对象,有意识地挖掘每位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在国家教育目标的指引下,约束学生的行为准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强健学生的身体体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首要目标,推动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均衡发展,在满足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基础上,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在体育锻炼中引进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各种特殊工作环境对机体提出的要求,促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拥有强健的身体。实际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服务学生未来就业的职能,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专门化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切实保障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中的主体性,在遵循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加大了以就业指导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力度。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既需要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又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推动高职院校朝着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