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艳 钱晓霞
【摘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环境的测评对于家庭教育有效发挥作用具有导向作用。从环境单方面影响个体的单向因果关系到强调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向。本文基于国内外学前儿童家庭环境典型测评工具的比较发现,学前儿童家庭环境创设强调物理环境、人际关系与活动等要素。学前儿童家庭环境创设的逻辑框架可以适宜的物理环境为依托、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动力、以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轴来构建。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环境;测评工具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6-0049-04
【作者简介】徐慧艳(1987-),女,浙江淳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钱晓霞(1984-)女,浙江绍兴人,浙江省绍兴市机关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一级教师。
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尤其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家庭环境是其赖以生活与生长的重要条件。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已有研究发现,早期家庭环境的质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心理、行为以及将来的认知和学业技能等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1]。然而,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理念滞后、理论薄弱,存在比较严重的重观念导向而轻实际操作的现象[2],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也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评估。家庭环境理论指出了从环境对个体的单向到双向互动主义的转向和趋势,从实践层面更具指导意义的国内外测评工具中也可以发现家庭环境的范畴在包括传统物理环境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一、家庭环境理论发展的趋势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博文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要素[3]。同一时期,俄国精神分析学家雷森·阿克曼提出了家庭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家庭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情境或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4]。从元理论层面来看,环境对个体功能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模型:单向因果关系、经典互动主义和现代互动主义[5]。以宏观视角分析,从环境单方面影响个体的单向因果关系到强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向或趋势。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生态学或互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儿童成长环境。现代互动主义观点认为,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发挥作用并发展成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个体功能和发展是由个体心理、行为和生物学方面与环境各方面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所指导的。因此,个体与其所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完整、动态互动的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明确地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互动主义,认为家庭是个体在成长中直接体验到的对个体成长影响最大的微系统[6]。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具有特定的物理、社会和象征性特征,这些特征吸引、允许或抑制发展中的人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的、逐渐复杂的互动和活动。马格努松和斯塔廷于1998年提出了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提出作为综合、复杂和动态的个人是环境系统中一个积极的、有目的的部分,非线性和互惠性是人与情境动态互动过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7]。其中,非线性是指个体对不断增加的外界环境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不一定是直接、线性、即时的,可能是一段时期动态互动的结果;互惠性是指人与情境中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的特性是相互依赖。
二、国内外学前儿童家庭环境测评工具比较
家庭环境测评通过收集事实和现状,进而指出环境创设可能的缺陷和改善策略,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教师和家长有必要了解这些代表性的学前儿童家庭环境测评工具,综合、科学、批判地看待这些指标及其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以及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目前国内外研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和环境清单等单一或组合的方式对学前儿童家庭环境进行测评,测评工具主要分为综合测评和单项测评两种类型。其中,常用的综合评估工具有家庭环境观察测评量表(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HOME)[8]、家庭环境筛查问卷(Home Screening Questionnaire,HSQ)[9]、家庭儿童养育环境测评量表(Family Child Care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FCCERS)[10]、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11]、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何守森)[12]等。常用的单项评估工具有儿童家庭早期语言与读写观察表(Child/Home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Observation,CHELLO)[13]、家庭活动和饮食环境自我管理评估表(Home Self-administered Tool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ctivity and Diet,Home STEAD)[14]、家庭嘈雜度评估工具(Confusion, Hubbub, and Order Scale,CHAOS)[15]等。表1(见下页)梳理了国内外典型的学前儿童家庭环境测评量表的具体编制信息、测量指标以及优缺点等。
从测评工具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关于测评指标,单项测评工具主要是针对阅读、身体活动、物理环境等内容进行针对性测评,综合性测评工具的指标通常包括物理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互动的质量。测评工具的结构与维度有所不同,但是物理环境、人际关系、互动与活动等重要测量指标从表1中可见一斑,家庭环境的创设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个体与人际层面。物理环境的指标包括家庭的安全、清洁以及有利于发展的程度、学习材料、空间与设施等;人际关系的指标包括接受度、回应性、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情感温暖、环境气氛、社会适应等;人际互动的指标包括参与度、学习刺激、语言刺激、榜样示范、多样性、游戏、活动与互动等。第二,测评方法多元化并且强调组合多种方法进行互证,家长问卷方法能够快速地收集到大样本数据,家访过程中的观察与访谈等方法耗时长但是能够全面、准确、详实地收集到家庭环境信息,并且这些方法都可以配合家庭环境清单组合使用。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三、学前儿童家庭环境创设实践的逻辑框架
(一)以适宜的物理环境为依托
家庭环境的物理性特征是儿童成长的特定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物品、设施设备、游戏材料与空间等,尤其强调投放图书的重要性。一个安全、组织良好的物理环境,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更具体一点,环境的物理特征包含所有的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家庭中具有足够的玩耍空间与学龄前儿童的整体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在家中所提供和使用的身体活动设备也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存在相关性[16];家庭图书资源、亲子共读、益智玩具资源、多媒体教育资源等对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配备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图书、玩具、室内与户外的活动装备等物质资源,能够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与行动,支持他们的学习。
(二)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动力
早期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儿童早期社会化重要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构成包括认识、情感、动作等成分,家庭成员与生命早期的儿童之间的交往经历从单向交往逐渐转为双向交往的过程,语言、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人际距离等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托马斯和挈斯等人提出“吻合度”的概念,是指当环境的特性及其期望和需求与生物体自身的能力、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一致时就会产生拟合优度,照料者与婴幼儿之间的吻合度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7]。这种吻合度强调的是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双向作用,它与参与这一过程的父母的特征(如人格特征、受教育水平、教养方式)、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性别、社会情绪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关系,并且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同胞关系都可能在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中建立起来。成人应该对儿童的需求保持敏感并且给予适当的回应,儿童在互动中能体验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环境就能够提供支持性的背景促使儿童认知、语言和社会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以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持续有效互动的保障,同时它也是在互动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活动涉及家庭成员的参与度、活动类型与形式的多样化等。首先,父母以及其他照料者的参与度是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表明,成年人参与唱歌、游戏等各种活动,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8]。父母的参与也能够带动学前儿童积极的家庭内兄弟姐妹互动以及幼儿园中的同伴互动。其次,活动应该多样化,具体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包括语言、认知、身体动作、社会交往、科技制作等多方面的游戏或活动类型。HOME和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明确提出了对活动多样性的要求。此外,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兼顾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并非任何互动都能形成亲密的照料关系,只有尊重的、回应的和互惠的互动方式才能促成良好关系的建立[19]。
四、小结与展望
加强对学前儿童家庭环境创设的测评,逐步改善家庭环境,从而实现有质量的家庭教育。了解国内外家庭环境的差异,探索在中国本土环境下根据不同的测评目的来选取相应的筛查工具。
第一,测评工具大多数是从微观层面对家庭环境进行测评,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性。但是,从整体互动主义的理论出发,家庭环境与个体构成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儿童特征、家长特征、家庭特征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要注意到中观和宏观层面家庭环境的创设,幼儿的年龄、性别、气质等特征,家长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生活满意度、人格、教养方式等,家庭的物理环境、家庭收入、家庭结构与家庭文化等,两两之间处于持续、动态的相互影响之中。
第二,适宜的学前儿童家庭环境从个体层面上来看是个性化的。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集体教育环境中通常更为强调环境的年龄适宜性,而家庭环境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以儿童个体为中心,为其创设高度匹配和适宜的环境。教育是生成性的实践,每个家庭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个体特质、所处的地域文化等会有所不同,因此适宜的家庭环境从个体层面而言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参考文献】
[1] Koshy, B., Karthikeyan, A., Bose, A., Roshan, R., Ramanujam, K., et al. Home Environment: Short-term Trends and Predictors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An Indian Community Birth Cohort[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021, 47 (3): 336-348.
[2] 高书国.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缺失与自信重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02): 9-17.
[3] 张志学.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 心理学探新, 1990(1): 31-34+20.
[4] 郭雷, 呂英军. 纳森·阿克曼的家庭心理动力学述评[J]. 心理研究, 2016, 9(06): 21-26.
[5] [7] Magnusson, D., & Stattin, H. Person 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 In W. Damon & R.M. Lerner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Wiley, 1998: 10, 24.
[6] 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A.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R. M. Lerner,& W. Damo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M].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6: 793-828.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8] Bradley, R. H., Caldwell, B. M., & Corwyn, R. F. The Child Care HOME Inventories: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Family Child Care Hom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 18: 294-309.
[9] Frankenburg, W. K., & Coons, C. E. Home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Its Validity in Assessing Home Environment[J]. Pediatrics, 1985, 108(4), 624-626.
[10] Family Child Care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 Third Edition (FCCERS-3 ) [EB/OL]. https://ers.fpg.unc.edu. 2022-03-17.
[11] 費立鹏,沈其杰,郑延平,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正常家庭与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 198-202, 238.
[12] 何守森.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编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112-114.
[13] Neuman, S. B., Koh, S., & Dwyer, J. CHELLO: The Child/Home Environmental Language and Literacy Observation[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8, 23: 159-172.
[14] Hales, D., Vaughn, A. E., Mazzucca, S., Bryant, M. J., Tabak, R. G., McWilliams, C., Stevens, J., & Ward, D. S. Development of Home Stead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creen Tim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ventor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3, 10: 1-13.
[15] Mateny, A. P.,Wachs, T. D., Ludwig, J. L.,et al.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usion, Hubbub, and Order Scale[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16 (3): 429-444.
[16] De Craemer, M., De Decker, E., De Bourdeaudhuij, I., et al. Correlates of Energy Balance-Related Behaviou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 Obesity Reviews, 2012, 13:13-28.
[17] Newland, R. P. Exploring Goodness of Fit,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 Risk [D]. Temp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14.
[18] Sk, R., Banerjee, A., Mishra, R., & Barua, S. Quality of Care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Status in Nepal: A Multilevel Analysi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20, 190(14): 2264-2277.
[19] [美]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 黛安娜·温德尔·埃尔. 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应式的保育和教育课程[M].张和颐,张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4.
本文系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绘本的学前儿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JJ22116)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徐慧艳,xuhy523@nenu.edu.cn
(责任编辑 张 娟)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