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峰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自古以来与书籍有关的名言名句不在少数,直到现在,阅读书籍数量多的人往往能拥有更高的涵养以及更丰富的知识储备,由此可见图书的重要性。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了基本满足,因此,从精神文化层面寻求更多的慰藉是许多人的共同举动,提高图书编辑出版质量,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满足当前人们的阅读需求,让读者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质量上等、内容出色的图书题材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能在字里行间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能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风俗[1]。
科学技术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图书编辑出版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人们无法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能阅读纸质书籍获得更多见识。但是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发展,让书籍都转化为电子形式,人们无须再购买图书,只要拥有手机和互联网就能获取整本书的内容与知识,这对图书编辑出版行业产生了严重威胁。电子书籍的出现无法替代纸质图书,电子书籍具备便携的特点,但纸质书籍却存在收藏、记录、反复阅读的优点。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属于竞争关系,各自都具有不可替代性[2]。提高图书编辑出版质量有利于更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对书籍内容的阅读兴趣,同时促进产生一系列消费行为。图书质量的提升,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纸质图书影响力的扩大有重要影响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有人喜欢在网络中购买电子书籍,也有人喜欢购买纸质书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给图书出版行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趋势。图书出版行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增强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促进图书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图书需要对三方面进行协调与平衡,即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计算机类图书特点在于专业性和严谨性,要求既要有精品图书的特点,还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科和特性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表现为以下特点。
(1)符合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
国家对于科技发展颁布的战略,对计算机图书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教育部颁发的围绕着“一流专业建设”的文件,不断将工科专业建设提升到新高度。作为重要的计算机图书建设指导方针,其在教学教育方面也有突出贡献,特别是教材的使用,将传统教材内容与科技发展战略相结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填补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这些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图书、教材、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专业性的培养助力人才。
(2)具有学术权威性
通过对当前科技领域内的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整合出科技精品图书,与此同时书籍内涉及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及专家进行考察,并予以高度认可后,才能投入于社会中相关领域研究,为需要的人才提供专业知识的借鉴和参考,做到横向与纵向的普及,为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奠定基石,规划出大致方向。计算机类图书也与科技精品图书相互交织包含,计算机类图书是众多教学理念和经验的结合,科技知识的延伸,不仅面向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引导,还可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让知识更好的被吸收利用。
(3)计算机类图书针对性强
计算机技术包含多个不同学科,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丰富,所以要求读者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重点有其独到的看法和理解,表现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多样性。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深厚的学科基础、熟练的技能操作也对计算机类图书有着更高的要求,表现为针对性不断加强。
(4)计算机图书的重复出版情况严重
在当前计算机图书出版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同书籍之间会出现雷同和过多交叉情况。这不仅与图书出版业在宏观管理上不足有关,也与社会对计算机图书出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着密切联系,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效果。
(5)高质量的计算机图书
精品书籍都应该追求的特征就是高质量,特别是计算机类书籍,对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贯彻有着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进行专业精心的编辑。针对其内容表现形式、编辑校对质量、印刷装订效果进行打磨,下足功夫,不仅可以为教材增值,也可以提高读者的学习阅读兴趣,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计算机类图书的分类如表1 所示。
表1 计算机类图书分类
在计算机类图书出版的生态环境下,图书呈现高度的同质化,与碎片化、纵向化结合,并形成稳定的生态链条。
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叙述,更好的对同质化现象在市场的泛滥现象进行论述和理解。
(1)图书出版内容多为低水平,重复内容过多,高水平内容屈指可数;入门级图书由于技术门槛较低,不断重复生产。举例说明,市场上广泛充斥着数以千计的c 语言程序设计类图书;但市场上缺少的更多是难度较高的学术专著类图书,此种案例也适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书类别。
(2)策划以及内容过于老套。特别是在书籍内容组织方面,排版设计布局、封面图文比例乃至书籍名字的设计,有着高度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众多书籍的书名几乎一致,高度重合。
(3)市场营销方法雷同:出版社的市场部门或者发行部门与传统渠道往来,编辑无法接触到终端读者,也就无法了解到读者的真实需求,更不能提供精准的营销服务。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相应的图书产品也应该多元化,同质化出版必将导致单品图书的发行量不增反降,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各具特色的图书产品迫在眉睫。
新媒体时代,读者对信息的获取已经不仅局限于图书,碎片化阅读使大众获取信息技术更加快速、方便,但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并不高;而计算机类图书往往理解难度较大,读者仅靠碎片化阅读显然并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还需要有专门的时间对专业性图书进行深度阅读。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让读者既能轻松学习,利用好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所需知识,达到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有机结合,急需出版界去探索与实践。
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编校管理制度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一个关键内容,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图书出版单位的编校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例如,书稿三审制度不健全、责任编辑制度存在漏洞、责任校对制度落实不完整等。还有一部分图书出版单位存在着肆意减少或简化校对次数与流程、影响图书编辑出版流程的落实等问题,这些内容都会对图书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与图书编辑出版流程有关的APP 出现在市面上,工作人员对这类APP 的依赖程度过强,导致图书编辑出版存在问题却无法检查,严重降低了图书编辑出版质量[3]。
印刷环节是影响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许多图书编辑出版单位并不重视印刷环节的作用,导致印刷图书存在排版错误、字迹不清晰、印刷错误等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书籍存在错别字。这些问题看似影响较小,却会严重降低阅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损坏读书的对外形象,降低纸质书籍的阅读转化率。纸质书籍的成本比电子书籍高,倘若纸质书籍出现低级的质量问题,阅读者对纸质书籍的信任度会下降,极不利于图书编辑出版行业的长久发展。
当前的纸质书籍不但有传播的功能,还具有收藏功能,因此阅读者在购买书籍时会格外关注图书的装帧设计。若图书外观设计精美、质量出色,便会吸引许多阅读者消费。但当前市面上的诸多图书外观设计极为普通,读者感受不到图书的收藏功能,因此会倾向于选择电子书籍[4]。除了外观设计不精美之外,图书出版编辑行业还存在着图书内容的插图粗糙、与主题不符、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图书编辑装帧人员未对读者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也未具体分析读者的个人喜好,导致图书的整体评价较低,影响或降低人的购买欲望。
就当前的图书出版行业而言,图书编辑出版的题材呈多元化特点,数量也极为可观,但图书编辑出版的选题却极为普通。图书选题缺乏新颖性是极为严重的一个问题,重复性选题、盲目跟随选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图书选题市场中最常见的现象。图书选题缺乏新颖性也是导致高质量图书数量少的重要原因。而当电子书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纸质书籍的需求量会不断上升,许多图书出版社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图书质量。当前我国图书编辑出版行业中甚至存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图书编辑人员借鉴、抄袭网络中已发表的作品、题材。图书编辑出版单位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图书质量,导致图书编辑工作呈形式化、表面化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图书自然质量不佳,而且市场中大量出现重复题材的图书,会导致市场饱和度快速提升,降低预期的经济收益。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图书编辑出版行业为获取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必须做出质量提升或改变。
图书出版质量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出版规模的持续性扩大,当前有一部分图书出版企业或单位会本末倒置。图书出版规模扩大会帮助图书出版企业或单位短期内获得巨大收益,但质量下降必然会造成读者流失,从而降低图书出版企业或单位的市场影响力,被市场淘汰。图书编辑出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倘若图书排版质量太差,建议延期出版或不出版,避免降低读者对图书的阅读体验感,引发不良社会反响和舆论。对图书编辑而言,若要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图书编辑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政治洞察力,避免出现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错误;第二,图书编辑人员要反复斟酌句子的逻辑性、合理性、顺序性、完整性。图书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是隐性,一部分是显性,编辑人员要善于发现隐性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图书校对中存在的疑惑,应及时与作者联系沟通;第三,一部分图书会存在插图和表格,插图与表格中的文字信息逻辑性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合理后才能出版;第四,不能太过依赖校对软件,校对软件提出的错误要反复斟酌,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敲,确定错误后才能进行更改;第五,严格审查图书内容中是否存在禁用词,防止造成不良影响;第六,图书编辑要格外注重解决图书内容中的细节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图书质量。图书出版后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图书编辑要根据读者的需求以及阅读感受进行内容的更改与修正,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反馈。
图书出版前最重要的是校对和审稿环节。图书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却内含诸多复杂与精细的工作内容。图书校对工作人员需严格并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涉猎与图书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在丰富阅读储备和开阔阅读视角的基础上,对图书展开校对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图书编辑校对和审稿工作,有关部门需根据这两项内容,同时参考图书出版企业和出版单位的现状,建立完整的制度和流程。图书编辑校对与审稿中存在“三审三校”环节,制定全面的校对与审稿制度才能确保这两项内容的全面完成。审稿流程结束后,为了确保图书质量,应当对图书展开合理的抽检,印刷前确保所有工作完美结束。审稿流程中初审与三审是同样重要的环节,初审占据审稿流程的第一位,初审工作不完整,会对后续流程造成诸多麻烦,也会影响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为了提高初审效率,可适当利用校对软件,对图书中的错别字进行甄别、筛选,在人工检查、修改结束后,利用校对软件再次检查,确保图书的整体准确性。
在图书装帧设计工作中,图书出版企业与单位需考虑封面的精美性以及封面与整体内容的贴合度。根据读者的定位、喜好、阅读习惯,提高封面设计与阅读人群的契合度。图书出版企业与单位需培养专业的图书装帧设计人才,与聘请人员相比,属于单位或企业的装帧设计人才使用成本较低。读者的习惯与喜好会不断变化,企业与单位要对图书装帧设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提高其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带有美感的纸质图书。
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对图书编辑出版企业或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须有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作为约束,相关人员按照监督管理制度中的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落实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图书编辑人员需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防止图书内容出现思想性缺陷。应适当提高图书编辑招聘标准,优先选择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之后对所有的新入职人员展开整体培训,为其安排最适合的工作岗位。
计算机类图书出版中的突破点,在于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渠道,计算机类图书由于其特性,能够与先进科技更加自然地联系到一起,对于融合发展的模式能够更加灵活的进行探索。在当今社会下,科技发展不断更迭,图书出版形式也日新月异,读者的需求也更加具体化,个性化。这就要求计算机类图书编辑人员,将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对当前新媒体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和灵活把握,对于不同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和探索,提高书籍的横向纵向价值,带来综合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