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良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平台,即线上教学。线上教学指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从传统线下的课堂延伸到线上平台开展教学实践,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为充分展现出线上教学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打造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做好体育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起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担。为了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本身缺乏吸引力,仅凭借线下的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导致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足,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则尝试开发体育线上教学平台,探索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开辟了线上资源的利用渠道,让线上与线下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度更高,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而言,线上线下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让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发生改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增强。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构建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整合线上资源,体育教学过程更突出线上教学的应用深度,体育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以短视频资源为主,碎片化特征鲜明,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学习资源参与体育学习与实践。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模式的生成,促进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在课前教师要做好任务的发布,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两者分工明确,共同营造优质的体育线上学习空间。
体育教师在线上发布教学任务,具体流程如下:首先,体育教师整合线上学习资源。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主题,整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并利用视频剪辑软件生成短视频教学资源,时长控制在10-15 分钟,保持体育内容的主题明确,体育教学侧重点鲜明,方便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的自主预习。其次,布置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的设置重点在于驱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根据体育学习任务单的任务要求在课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任务单的布置要讲究难易度适中,保证任务设置有难度,大学生线上学习难度增加。学习任务单设置难度偏低,势必影响大学生学习体验。最后,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单之后在线上渠道发布体育教学任务,根据线上沟通渠道的便捷性和推广价值建立沟通渠道,打破沟通壁垒并就体育教学任务展开沟通。根据大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情况给出指导,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好基础。
在明确高职院校体育线上教学任务后,利用线上渠道将体育学习任务向大学生发布,由于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更契合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体验上将得到提升,相比于传统枯燥的线下体育课堂的讲解方式,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够展现出显著效果。在体育课堂上要结合线上内容进行互动与练习。
首先,体育教师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情况,根据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以此来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情况,对于表现较好和知识掌握系统全面的大学生提出表扬。其次,根据线上的学习任务单要求,在体育课堂上进一步明确体育任务细节,并结合可探究性的任务单内容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过程中采取“组内差异,组间均衡”的基本原则,以便于体育合作与教学互动的展开。在小组完成讨论之后共同就讨论要点进一步分析,如在课前发布一些实践性的体育活动,则需要小组成员通过活动实践来强化自身体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明确教学要点和主要内容,让大学生根据线上的视频资源参与体育练习。如线上教学视频资源是以武术套路动作为主,在体育课堂上则要根据武术套路的动作技巧进行练习,教师带领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不断纠正武术套路的动作要领和细节,使得大学生可以形成肌肉记忆,展示武术套路动作的全貌;最后,小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和交流体育学习心得体会。
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在完成前期和中期的设计之后,还需要将侧重点放在高职体育教学课后线上的测试和指导上,对体育教学课后环节具体设计,旨在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积极推进线上沟通渠道的开发,利用QQ 群、微信群等渠道就大学生在线上线下碎片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科学指导,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问题的反馈,与面对面的反馈方式相比,教师的答疑时间被释放,可以根据同一类型的问题做出解答,减少一对一解答时的重复性答疑时间的浪费。同时,大学生针对线上线下碎片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主动、更直观得反馈,减少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的紧张感。高职体育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定期推送有关于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的内容,激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强化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除了体育教学线上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渠道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运动类App 的使用便捷性及时观察大学生的表现情况,以真实的数据来了解大学生的运动情况,为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要以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依托。其一,建立透明、高效、安全的云管理平台。高职院校要肯定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的应用价值,着手建设高质量的云管理平台,保证管理平台的功能完备,包括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课外活动的管理、测试模块的管理、交流答疑模块和教学评价模块等。以云管理平台记录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其二,优化学校的网络环境。在5G 时代高职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优质的网络环境直接影响线上教学的质量。学校要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保证校园网络的广覆盖。无论是教师针对体育教学资源的上传,还是大学生根据学习需求的下载过程,在优质的网络支撑下能够使其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学校安排专人进行网络管理并保持网络稳定性;其三,积极推进慕课、微课等平台的开发。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生成对于体育线上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提出更多要求,充分利用慕课以及微课平台让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释放,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支撑让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得到优化,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
高职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颠覆了传统师生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以大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为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着手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这对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要将关注焦点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教师作为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结合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带来优质的体育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强化实践技能从而有效把控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全过程。体育教师要具备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视频剪辑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等,让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有序推进,革新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强化和提升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不断优化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空间被进一步拓展。其一,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职院校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其提供更多元的体育项目,如新兴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以新颖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新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体育教师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传递给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让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开放性引入更多体育项目资源,让体育项目的价值可以凸显出来,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吸引这一群体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其二,挖掘线上教学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实践线上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本次提出的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体育学习内容,从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得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打破了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完整的评价体系提供支撑。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直接作用到教学实践中,保证高职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可以发挥作用和效果。首先,明确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围绕大学生展开,大学生作为课堂上的评价主体,教师要灵活选择多元的评价方法,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将评价重点放在大学生身上,以大学生的成长为核心,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根据得出的评价结果优化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其次,创新评价方式。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当中,涉及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从得出的结果看终结性的评价所展现出的评价效果并不理想,无法直接反映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情况。在本次的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上要进行革新,将关注焦点放在动态性的过程性评价层面,通过全过程的评价内容的优化,及时地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和建议,让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使得评价效果得到提升;最后,评价内容优化。在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实践中,要对评价内容做出优化,形成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大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大学生资料下载情况、大学生作业提交、大学生交流讨论以及大学生合作学习等等,完成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测试,做好对该教学模式的全过程评价,让评价结果进一步的完善,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周期性的评价框架的安排,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的碎片化教学模式的生成,需要得到学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多方支持。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看,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的碎片化教学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提升提供保障。本研究设计了高职院校体育线上线下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优化设计,生成教学方案和教学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