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术观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建设路径与策略

2022-07-02 14:55:23裴文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裴文杰

摘  要:以我国不同省域8所应用型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vivo软件对其职称评聘现行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未明显凸显其应用性、特色性、实践性特点,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其教师岗位分型和评价实施方式等有待进一步考量。基于多元学术观,从指标构建、教师分型、代表作评价等方面提出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建设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职称评聘;应用型高校;多元学术观;政策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6-3769(2022)03-057-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入,传统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已不利于高校教师人才个性化成长。高校是一个学术组织,教师的职称结构是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管理制度,具有师资队伍建设“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教育评价改革进入新阶段,“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明确指出以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要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应用型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具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建设具有应用性、特色性、实践性的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制度对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也是破“五唯”的工作重点之一。

“多元学术观”概念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卡内基教学提高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提出的,博耶认为学术应该包括:教学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四个方面[1]。教学的学术要求教师改善教学态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课程的系统性,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探究的学术指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的能力;应用的学术指:理论研究与生活实际联系,即: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综合的学术指:不同学科之间应加强互动交流,以便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尊重多元学术价值观,通过质性研究工具NVivo分析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对构建以多元学术观为主导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满足应用型高校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聚焦我国不同省域多所应用型高校,通过质性研究工具NVivo分析其现行职称评聘政策,研究当前各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职称评聘建设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

基于2021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上榜大学情况,选取不同省域排名相对靠前的8所应用型大学,分别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肇庆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利用NVivo11对这8所高校近五年出台的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内容逐一进行编码录入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过程设计

1.词语云

将8所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政策文本导入NVivo11中,通过内嵌词频分析功能,将“词频条件”最小长度设置为“2”,通过词语云可视化方式展示原始政策文本制度中的高频词汇情况,直观得出各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政策的倾向性与侧重点。在各省域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政策中,项目、论文、教学、专业、科研是主要高频词汇,另外,学术、业绩、排名、级别等词语也是频次较高、值得关注的信息。

2.分析单元

分析单元是政策文本分析中最小的元素,本文的分析单元主要以独立的段落、词、句组成。为了全面分析各应用型高校职称政策文本信息,笔者将8所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职称评聘政策文本处理后导入NVivo11中,逐篇、逐句阅读,逐一进行编码,过程中考虑到同一所高校不同级别职称评聘政策条件行文体例基本一致,不同级别职称条件之间更多是级别或数量要求的提升,因此本文重点以各应用型高校“教授”职称评聘政策进行分析。

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等循环调整,主要形成以“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转化”4个一级编码,“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等15个二级编码,由于篇幅有限,仅在此展示部分编码,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均在尝试探索教师分类评价,相关职称评聘分型指标构成情况如下。

1.教学为主型情况分析

应用型高校“教学为主型”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内容可以归纳总结为:教书育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三类条件。教学为主型教师职称评价更侧重于教书育人与教学研究,对科学研究的评价比重设置稍低。其中,教书育人类条件中,重点对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要求,涉及实践教学的条件设置较少;教学研究类条件中,重点考察教学成果奖、教研教改项目成果情况,同时也将课程建设和教材出版作为评价要素,但设置比重较低;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对学术论文与著作、科研项目、成果奖励方面进行了设计。

2.教学科研型情况分析

教学科研型教师,顾名思义,是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教师类型。研究发现,各高校教学科研型教师职称评聘政策设计略偏向于科学研究类条件,在科学研究类条件中,各高校普遍将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的条件比重设置较高;在教书育人类条件中,大多以理论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价设计为主,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较少;在教学研究类条件中,对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教材、教研教改项目的条件设计比重基本等同。除此之外,在该类型教师中,有高校探索设置了“技术转化”类评价指标。

3.科研为主型情况分析

从8所应用型大学职称评聘条件分析来看,科研为主型教师主要侧重于科研业绩条件,其中,科学研究类条件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励、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和横向项目,其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励、学术论文条件设置占据主要比重,学术著作、专利和横向项目比重相对较低。另外,研究发现有三所高校将“技术转化”条件纳入评聘指标中,主要从技术转化的方式、收益、年限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要求“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专利转让或许可等方式转化,单项技术实际收益累计达到200万元或3年内多项技术实际收益累计达到500万元;或以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出资,成果评估值达到200万元且入股公司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并正式运营1年以上”。

4.其他分型探索情况分析

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不同应用型高校教师分型存在一定的特色性与差异性,有些应用型高校探索了具有“应用型”高校定位与特色的教师分类评价类型,其中有两所学校设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三所学校分别探索设立社会服务型、应用推广型、实验工程型。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设置在副高级层面,重点围绕项目转化从转化数量、金额以及获得技术转移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条件设计,还面向在实验教学一线岗位工作的教师设置实验工程型教师;浙江科技学院将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设置在正高级层面,重点对主持横向项目和其经费情况、国家或行业标准制修定、专利发明与专利权转让、或关键技术推广和应用情况等进行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设置了社会服务型教师,从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科学普及、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肇庆学院设置了应用推广型教师,在论文、著作条件基础上,设置了成果转化类或示范推广类或产学研课题的要求。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建設存在的问题

(一)评聘标准重科研轻实践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因此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上述分析来看,应用型高校不管是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还是科研为主型教师,在政策设计中依然更加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忽视了考察教师是否具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例如,科研方面依然侧重教师的课题等级、论文发表数量等,教学方面侧重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竞赛等,这样会造成教师更多关注如何做课题,怎样发论文,而忽视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岗位分类有待进一步调整

目前,各应用型高校均已对教师岗位分类进行了探索,但大多数依然停留在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的简单划分上,存在着与普通高校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同或相近的情况,未凸显应用型高校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性。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之下,应用型高校须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对教师岗位分类进行进一步调整与细化,充分考虑应用型高校与普通高校建设的差异与特色,避免职称评聘指标趋同化,考虑根据教师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偏好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评价标准[2],畅通不同岗位教师职称评聘通道,激励人才职业发展,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三)量化计分评价方式有待考量

研究中发现,有至少三所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采取了量化计分的评价方式,即: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教学业绩成果、科研业绩成果等进行量化,并引入各类参数,设置计分公式和各类换算方式,量化后教师须达到相应设定分数才具备参评资格。量化计分法看起来似乎更能体现公平公正,节省人力等各项资源成本,但笔者认为,此方式存在评价结果过度重“量”化、成果过度标签化、过程过度简单化的问题,单纯从量化计分结果并不能真正体现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还是需要透过“分数”看本质,让学科专家从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分量来评价申报人的学术能力与水平。

四、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建设思考与策略

(一)基于多元学术观的职称评聘指标构建思考

1.基于”教学的学术”教师职称评聘指标构建思考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其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本职工作。[3]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教学不但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须致力于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与提高,适度加大教学业绩尤其是实践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在构建应用型高校职称评聘指标时,增加对于实践教学的考察,借助职称评聘这一“指挥棒”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基于“探究的学术”教师职称评聘指标构建思考

博耶认为“探究的学术”是推动科学前进的生命力,“探究的学术”即指科学研究。分析发现,各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体系设计中,不管是何种分型,都把科学研究类条件及其数量置于非常高的比重。教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科研成果会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4]因此在科研成果条件设计方面,应侧重于考察成果的质量及其是否能代表学术水平,不应过于强调科研成果数量、项目经费金额等数量要求。

3.基于“应用的学术”教师职称评聘指标构建思考

应用型高校发展应打造学科特色发展之路,突出教育服务社会职能。[5]立足应用型大学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制定具有自身特色与适切性的职称评聘标准与程序,鼓励教师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生产、管理实际问题为目标从事应用性研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化,为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科学普及助力,并将上述内容纳入职称评聘业绩成果条件;激发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推动学校内外部优质资源适当向特色学科聚焦,提升学校差异化竞争力。

4.基于“整合的學术”教师职称评聘指标构建思考

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整合的学术,换言之,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多学科整合的交流,会激发教师更多创新性思维。在职称评聘体系设计中,应鼓励教师自觉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注意全面转型、深化发展,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多元学术观的多元教师分型策略

应用型高校教师分型应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多元教师分型。在普遍以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的基础上,探索适合高校的特色化教师类型,例如:可聚焦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科学普及等条件设置社会服务型教师,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发明专利授权、技术转化、产品认证、技术推广奖励等条件设置应用推广型教师,面向在实验教学一线岗位工作且在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产学研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教师设置实验工程型教师等。另外,按照不同学科类别、特点分别设置申报条件,对急需紧缺人才以及特殊贡献人才开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使各类优秀人才均有畅通的晋升渠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单独设置教师类型和评聘条件。

(三)基于多元学术观的代表性成果评价策略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的背景之下,国家明确指出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重点考察业绩成果质量。[6]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各高校应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方面的相关制度,将提交代表性成果的类型、级别、内容选择等充分交由申报人自行选择,不对其进行硬性要求,申报人可以提交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其学术水平的优秀成果进行鉴定,其鉴定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在代表性成果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下,无疑对实施层面提出了较大的现实挑战与要求,哪怕是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区分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在同类型高校中扩大选择覆盖面,按照申报教师的专业学科精细化抽取专家,提高送审的科学性。另外,建议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可靠的三方评价机构,搭建统一、规范、专家资源丰富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平台,为各高校提供更多评价资源,便于高效匹配高水平和负责任的校外同行评审专家,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公平、规范。

参考文献:

[1]涂艳国.多元学术观与大学学术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1):10-14.

[2]王成.多元学术观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J].教育评论,2017(1):48-51.

[3]吴业春.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定位、定向与定力[J].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2020(10):11-16.

[4]徐苏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逻辑研究[J].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5]邓俊熙. 基于多维学术观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6]张端鸿.破“五唯”的易与难[N].中国科学报,2021-03-16(5).

[7]李永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实施学术代表作评价制的挑战与构想[J].大学教育科学,2021(2):71-78.

The Path and Strategy for the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of Faculty'sProfessional Titl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Boyer Model of Scholarship

——An Nvivo Analysis Based on the Policy Text

PEI Wen-jie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8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as subjects and carries out a text analysis through the Nvivo softwareon the current policies of their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It is found that these policiesdoes not clearly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hichstill emphasiz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gnores practice.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cultyposi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need to be further considered.Based on the Boyer Model of Scholarshi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 policiesof faculty professional titl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criteria construction, faculty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

Key words: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Titl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oyer Model of Scholarship; Analysisofpolicy Text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道路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20:38:27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高教探索(2016年12期)2017-01-09 21:59:04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18:17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43:27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