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丽霞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丰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任务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任务设计;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1-0041-05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有限,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常是感性的,从自身的本能认知出发进行思索。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教学思路,能够构建互动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发散自己的思维,有效提升其语文学习的思维素养。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具体任务的设置显得很随意。如教师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趣味性课堂,将课堂分成多个教学区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但是没能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造成因随意进行情境创设而导致课堂秩序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任务和情境,结合内容选择形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需要依赖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资料和信息的筛选不到位,一味地想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材料一一进行罗列,单纯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学内容,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学生也只能跟着课件内容走马观花式地进行学习。语文课程教学应突出工具性这一功能,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图片和视频只是起到了辅助文字语言的效果,如果过多地借助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没有必要的教学情境,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且还削弱了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培养的功能。因此,任务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内容为根基,营造更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境,促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实际学习效果。
(三)忽视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心理特征。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参与情境和完成任务的主角,所以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都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否则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进度,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情境的创设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應坚持的原则
(一)形象性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是将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的语文知识直观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小学生以形象、色彩、声音等元素开展思维活动,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任务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突出形象性,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语言文字本就是抽象的存在,要想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所描写的形象,对他们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形象化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感知,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深度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性
生活与语文的紧密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且生活中处处蕴含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应突出真实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在极具真实性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刺激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求知欲。
(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重要先导,也是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成功的教学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从学生兴趣激发的角度,促使其走向知识探索的最深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趣味性的任务设计和情境创设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积极投入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快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步伐。
(四)情感性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因此在任务设计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增加情感投入,失去情感的情境创设是没有灵魂的。语文学习是关于语言知识吸收、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这就要求他们拥有一定的情感理解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其深刻感受文本和作者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五)问题性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突出任务这一特征,即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建立问题环境,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构建自主思考、交流探究的学习氛围。人的思维从思考问题开始,有价值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有效提升其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性这一原则,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行问题创设,从而引导他们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增加他们语文学习的深度。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
(一)设计真实化情境,突出任务的明确性
1. 借助实物演示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且认知系统尚未完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思维水平的影响难以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把握。为了增加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演示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将课本重点知识体现在实物演示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而且也更充分地了解课本描述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多种口味和馅料的粽子,让学生从实物中体会课文中描写的“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青青的箬竹叶”“又黏又甜”等描述性词语,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和味道等。教师所创设的实物演示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对具体事物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同时将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实物进行联系,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与此同时,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开展教学,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爱,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真实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语文学习任务更突出,也让学生摆脱了对语文知识的陌生感,更加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2. 创设生活氛围
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与课本内容进行对比式教学,用其熟悉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动机,主动从生活认知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通过联系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打开学生的知识库,促使其在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且学习的体验越深刻,对知识的认知也就越深刻,越能增加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片段,促使其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交流式学习。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常见的生活片段,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让他们针对课件中的生活片段进行评述,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另外,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延伸他们的语文学习空间。如在组织《秋叶讲的故事》的说话练习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或校外的公园,让他们静立在树林中,感受秋风吹起金黄色秋叶的场景,然后让他们将落叶拾起来,拼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教育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學生的真实生活,这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来源,是增加其语文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
(二)营造虚拟化情境,提高任务的实效性
1. 图画展示
图画是教学形象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借助图画的形式能够直观展示课文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直观性的思维认知系统。小学语文教材中配备的诸多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对插图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插图来理解课文,有效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节课时,课本中所配备的两幅插图,分别是人山人海的钱塘江大堤上人们期盼大潮来临的场景、浪花波涛汹涌的场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插图,能够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当然,如果课文到最后没有配备插图或不够形象、立体,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搜集相关的图画,如《蟋蟀的住宅》课文中只配备了一张蟋蟀所住洞穴的图画,此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呈现蟋蟀的全身图,讲解它的身体构造。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蟋蟀是如何用四肢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 视频呈现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为了提高任务设计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视频化教学,通过播放画面、声音、动画等内容,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语文知识内容生动化、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更全面的解释,有效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及防洪泄洪的工作原理,教师通过动态小卡通视频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的独特设计,视频生动、有趣,也将设计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学生也更清楚大拱和四个桥洞的独特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完成度。
(三)创设艺术化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源于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通过亲身感受,学生能够深刻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调动自身的情感来全方位感知角色,对强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体验是获得学习经验、强化记忆力的有效途径,不仅符合了儿童的天性,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表演才能,促使其获得强有力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课前环节,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做动物头饰,在课堂上,学生分别戴着老虎、袋鼠、猫头鹰、猴子头饰,在朗读课文环节,戴哪种头饰的学生就读哪种动物的对话内容。通过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行朗读,充分理解角色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将动物们的角色特点演绎出来,如狮子的霸气、猫头鹰的奇特作息、袋鼠的兴奋与激动、猴子的机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进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课堂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再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上台表演乌鸦和狐狸。戴着乌鸦头饰的同学张着大嘴,口里含着大肥肉,演绎出得意扬扬的表情;戴狐狸头饰的同学尽可能地表现出狐狸狡猾、聪明的性格特征,演出狐狸巴结、奉承的姿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也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加深了他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对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从抽象的语言式讲授的课堂模式中释放出来,以一种更为灵动的方式带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有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促使其在直观、动态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人物特点及主题思想。对小学生而言,表演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学习方式,且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扮演各种小动物,让他们参与到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2. 音乐引情
音乐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发情感共鸣,对提高他们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具有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借助音乐来渲染课堂情境,能够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相融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而在大脑中形成视觉图像,激发其想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长城》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配以慷慨激昂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在学习《草原》这节课时,教师播放《鸿雁》这首内蒙古民歌,在歌曲的独特情境中感受草原的壮美辽阔;在学习《白杨》这节课时,让学生聆听《小白杨》这首歌,从歌词中感受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歌曲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能发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此外,音乐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艺术与情感的交织,借助音乐的力量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首歌曲,在凄婉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小女孩饥寒交迫的无助心理。进而将音乐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深度理解小女孩的心理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有效锻炼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四)突出情境问题化,增加任务的探究性
问题化情境突出一个“疑”字,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要求下,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解答。以设疑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是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开始,能够带动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跟上教师的步伐完成学习任务。语文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问题化的情境创设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能够引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在问中学,学中问。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流程。
例如,在学习《夜晚的实验》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所描述的科学家发现超声波的史实中,概括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为什么会选择在夜晚做实验?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几次实验的内容分别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种问题设置的方式为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促使他们边阅读边思考,体验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且艰辛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只有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或困惑的时候,才能引发他们探索问题的驱动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教材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结构,充分发挥其探索的积极性,难易程度也要适宜。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经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五)设计核心问题,突出古诗词教学效果
核心问题设计工作既联系着教学的内涵和目标,也聯系着学生自己,同时新课改政策又要求当前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所以,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工作上一定要从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入手,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其最近发展的变化趋势,所以任何核心问题设计工作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提出,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核心问题教学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其一,老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一定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考虑,既要求顾及核心内容教学目标和内涵,又要求顾及学生,所以老师一定要系统地对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兴趣以及动机等进行剖析,要以学习者最近的变化为基准来做好对核心问题的设计管理工作,以增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价值。其二,老师在设计教学核心问题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具体来讲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水平、与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时所要实现的目标期望值之间的差异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以认识为基点来尽力补足这种差异。因此,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这篇课文时,老师根据课文中对小马的描述而设计了一个问题:“大家认为题目中哪个词最重要?请问‘出色’的意思指什么?”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因为这篇课文叙述了郊游回到家妹妹请求父亲抱,却获得“一匹杰出的马”而高兴回家的故事,“一匹杰出的马”实际上是父亲捡的一个柳枝,作者灵活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段,展示了感人的童心世界。文字描述中用到了一些词语,学习者要具有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能力,这才能够真正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老师指导学习者大胆想象,跟随作者一家一起到春天的郊外,感受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让每名学生都把刚才自己头脑里所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这教学的问题也就因为学生的绘画而得到了回答。学生也在作画的过程中切身实际地体会了“爸爸”所说的话,理解了鼓励的意义,从而提高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
(六)设置精确阅读问题,提升学生理解力
其一,按照课文的主题明确读书目标。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地树立阅读理想,老师首先就应该指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并启发学习者以相应的文本特征为基础自我确定学习语文时的读书目标。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节课时,学习者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成功地确定了如下的目标:①课文结构写得怎么样?②课文结构写了邱少云的哪些典型事例?③作家按哪个次序写的?④作品中要体现关于邱少云的哪些品格?学生经过实践,就可以很高兴地看到,如果老师注意训练,学生也坚持训练,则学生因文而异自主确定目标的意识不但能建立,而且会日益提高。其二,围绕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立阅读目标。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还必须教会学生围绕单元重点的训练项目确定学习目标。如《詹天佑》一文所在单元训练项目是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阅读此文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确立这样的阅读目标: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选择了什么典型事例来写他?体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接着,教师再提醒学生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让大家开动脑筋,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补充确立重点阅读目标。事实证明,学生一旦具有确立学习日标的能力,便能主动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视为个人的学习任务,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逼近,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攻破重点难点之上,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教与学相得益彰。
总之,小学语文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教学策略有效避免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篇目进行创新设计,在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攻破了学习重难点,对提升其语文学习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范秀梅.探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J].环球慈善,2021(7):194.
[2]刘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散文百家,2020(20):149.
[3]宋军红.探究互动情境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存阅刊,2021(27):126.
[4]蒋燕萍.小学语文立体拓展任务设计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10):65-67,79.
[5]刘莉.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探讨[J].教育观察,2020,9(31):95-97.
[6]杨卫兰.小学语文“表现性任务”设计的“三性”[J].新课程导学,2020(2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