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维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有效保障。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而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林崇德[1]认为,创新人才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过程中作出过创造性贡献的人,广义的创新人才包括了具备创造性素质或潜能,可能为社会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Heller[2]则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能过通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在某一领域内获得创新成果,并且该创新成果被认可的人。本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未来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界、业界精英。从这个意义来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高校也应该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当前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但是从文献检索结果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与内涵、成长规律与影响因素、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等方面,有关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构建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都是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校内动态进出的选拔与考核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以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为例,探索优化新时代地方综合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考核机制,有助于促进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期对同类高校也能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受生源质量影响,以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采用“强选拔——封闭特区式培养”的精英教育,更有利于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并产生溢出效益。为此,学校于2010年起设置了由优秀本科生组成的荣誉班级——阳明班,经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具特殊的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阳明创新班按书院制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国际化、导师制、融合制、荣誉制为一体的“特别培养”,为学生提供更优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成才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如何能真正选拔出适合阳明创新班培养模式、综合素质突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随着时代发展与阳明创新班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变化,学校也不断完善学生选拔与考核机制。
2010年至2014年,宁波大学成功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刚建立的阳明班旨在通过实施个性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全部为高考统招录取文理科高考高分考生或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虽然也实行动态进出机制,但考核要求单一,仅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而且要求较低,对学生培养未能起到牵引作用。一方面受地方高校限制,通过高考统招录取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比一般专业高,但差距不大,因此从学习能力上看,整体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可能因不适应大学学习而影响学业,也可能在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研究兴趣与学术潜力、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此阶段阳明班虽也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与成果突出、热爱学术研究的学生,但与学校的投入与期待还存在差距。
2015年,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学校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学校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阳明班改名为阳明创新班,进一步明确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选拔与考核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2015至2017级,阳明创新班学生全部通过校内面试选拔的方式遴选,主要集中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初分别进行校内面试选拔,通过“学生申请-资格审核-专家面试-择优录取”的选拔程序进行。
第一次选拔在新生入学报到后进行,申请学生在满足有正确价值观、品行端正、立志考研深造、热爱学术创新的大前提下,要求高考成绩在招生大类/专业的前20%,且满足数学、英语单科要求。第二次选拔在第二学期初进行,要求申请学生第一学期成绩排名位列所在招生大类或专业的前20%,且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课程成绩优秀;若学生不符合成绩优秀条件,但创新成绩突出,也可申请加入阳明创新班。学生自愿申请并通过资格审核后,组织专家进行面试。2015级学生面试考核主要采用了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面试要求与形式,给定阅读材料,围绕材料内容回答专家提问。经调研,这种面试方式能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的学术志趣、积极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阳明创新班培养模式的理解。为此,2016与2017级学生,在面试一的基础上,围绕阳明创新班培养目标增加了以考查学生理想志向、价值观、人际沟通、阳明创新班适合度为主的面试二环节。其中面试一总分300分,面试二总分30分。以学生面试成绩在小组中的排名为主要录取依据。
除了对学生选拔机制进行改革外,学校还建立了阳明创新班荣誉生考核机制。学生在校期间须参加包括思想品行、课程学习、导师交流、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分学期考核与毕业考核两种类型,并将各项考核指标予以量化。学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该学期的学习成绩、参加活动等情况,由学生在《阳明班学生成长记录册》中填写考核内容,以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考核在学生毕业学期进行,主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考核内容以及毕业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完成主修学业并考取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的学生或者达到所有考核要求的学生,学校授予“阳明班荣誉学生”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此外,对学生动态退出的成绩要求由原来的学年成绩排名在专业或专业类后10%提高至后60%,同时为保护创新成果突出学生,退出成绩要求可由后60%放宽至后40%。
明确了阳明创新班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并对选拔与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后,此阶段培养的学生立志继续深造的目标明确,学术志趣坚定,有浓厚的科研创新意识与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不管是在科研创新成果还是继续深造率上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毕业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人均获奖近4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5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7项,2019至2021年继续深造率分别为66.67%、86.27%、84%,其中近90%的学生免试推荐或考取至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国(境)外著名高校。
随着学校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并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新时代,2018年学校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立了培养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并提出坚持多元融合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除了阳明创新班以外,在一流学科的相关专业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设置了工程力学、水产养殖、通信工程3个拔尖创新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阳明创新班作为宁波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特区,2018年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凝练、优化形成了基于多学科、多导师、多课堂、多学院、多评价、多引领的“六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对2015—2017级入选阳明创新班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追踪分析,第一批(新生入学后选拔)入选学生培养成效整体上不如第二批(第二学期初选拔)入选学生,并且差异显著。可见,通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大学学习,从中选拔学术志趣坚定、学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并有较强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学生,在未来更有可能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此情况下,学校对阳明创新班选拔与考核机制也进行了优化。
为发挥阳明创新班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校整体生源质量的优势,学校将部分生源通过高考统招,取消了新生入学后的校内选拔批次,校内选拔主要在大一第二学期初进行。校内选拔还是要求学生成绩优秀或创新成绩突出,选拔程序也未做变动,进入面试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生面试成绩在小组中的排名为入选依据。但是,根据学生访谈调研反馈,认为原来面试一的材料阅读题,并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更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其他素质或价值追求,因此将面试环节的两场面试变更为一场面试,取消了材料阅读考查内容,重点考核学生逻辑思维、沟通表达、理想志向、阳明创新班适合度等内容。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科学知识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宁波大学“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思考地方综合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遇与挑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构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考核机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已明确指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要建立更加多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为构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考核机制指明了方向。
1.坚持多元化与多样化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实质问题是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与新时代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教育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3]。长期以来,我国在“一元”的教育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了“单一的选拔模式”与“单一的培养模式”,人才选拔或采取笔试考核或参照学生原有成绩排名,普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虽然有的高校为保证选拔的科学性,也会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开展多校联盟的考试,但还是离不开考试,并且一般考试成绩在选拔指标中占有的比重最大,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更为重要的创新思维、价值观念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考核[4]。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更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纵观欧美高校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都非常重视多元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注重通过社会工作、教师推荐、个性特长和面试情况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5]。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仅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实行多元化的选拔与考核内容,并且采用多样化的选拔与考核方式,建立“学业、价值、素质”的多元综合化选拔与考核机制。
2.坚持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创新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不仅是为了遴选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高校的人才价值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因此,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考核机制设计需要坚持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一方面需服务于创新人才选拔需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要求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品质设计考核内容,同时要匹配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全校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选拔与考核的引领与示范效应,提升全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科学性与客观公正
拔尖创新人才校内选拔与考核,不仅对学生个人影响较大,而且对高校、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必须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准入与评价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在选拔与考核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以保证公平、公正。
根据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考核的依据与原则,本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要求设计选拔评价指标体系,追溯分析宁波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低年级时学业成绩、科研创新成果、面试成绩等方面的表现,确定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真正将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优秀学生选拔出来,进行个性化、精英化培养。
1.校内选拔准入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Guilford归纳了创造性人格须具备的8个特点,他认为求知欲、好奇心、独立自主、知识广博而善于观察、工作严谨、想象力、幽默和文艺天赋、极强的意志力是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所必备的特点。国内学者如钱颖一教授[7]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层面阐述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认为在知识层面需要更加关注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此外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上要有追求真理的内在价值追求。程天权等[3]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品质三个维度提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六个方面的特征:博专结合的扎实的知识基础、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为核心的自由发展意识、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崇高的献身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考核指标,除了原有的学业成绩外,还需要包括综合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成果等方面,并且为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相应指标要求尽可能予以量化。在文献整理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对近三届大一学生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类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设置了阳明创新班校内选拔准入指标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阳明创新班校内选拔准入指标
以上准入指标体系设计,改变了原来只考虑“学业成绩”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设置了价值追求、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多元指标。同时对申请准入指标设置尽可能量化并采用了学校相关部门已在实施开展评价与考核的相关数据,不单独组织考核,一方面便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形成多元化人才价值观,为在校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发挥了创新班选拔对促进学校学风建设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挥棒作用。
2.校内选拔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原有的选拔录取规则,进入面试阶段的学生主要以面试成绩在小组中的排名作为入选依据。由于面试考核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并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综合实力,而且也不符合新时代多元评价的要求。因此,在对选拔准入条件进行多维指标设计的基础上,笔者追溯分析了宁波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低年级时学业成绩、科研创新成果、面试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建立了多元综合评价模型。
(1)2020—2021届保研非阳明创新班学生数据分析
根据宁波大学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要求,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方能参加推免资格的竞争。因此对于地方综合性高校来说,能成功保研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按照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原则,追溯这些学生在大学低年级的表现,对制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评价模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对宁波大学2020—2021届保研成功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追溯分析。
2020、2021届保研成功的非阳明创新班学生分别为115人、158人,其大一第一学期成绩在专业(类)中的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33.85%的学生排名在5%之内,71.29%的学生排名在20%之内。另外对其中当年参加过阳明创新班面试未入选但保研至C9高校学生情况分析看,他们第一学期积点分排名均在10%之内,而且均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因当时面试成绩并不突出而未能入选阳明创新班。可见,阳明创新班选拔准入要求成绩排名前20%比较合理,而且在综合评价指标设计时,不能只考虑面试成绩,需要将学业成绩、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因素考虑在内。
表1 2020—2021届保研学生大一第一学期成绩排名分布情况 单位:%
(2)2015—2017级阳明创新班入选学生发展情况分析
对2015—2017级第二批选拔(在大一第二学期初组织的校内选拔)入选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成绩专业(类)排名变化情况来看,从入选时成绩排名与前三学年成绩排名情况分析看,入选时成绩排名在专业(类)前5%的学生,83.64%的学生三年后成绩排名能继续保持在前10%。其次,从入选时成绩排名与升学情况相关性分析,入选时积点分排名专业前5%、5%以后的升学率分别为81.48%和83.33%,无显著差异。但是,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呈现不同特点。人文社科前5%的升学率为81.82%,5%以后的升学率为71.43%,差了10个百分点;理工类前5%的升学率为81.25%,5%以后的升学率为100%,呈现显著负相关。再次,从入选时学生创新成果与升学情况相关性来看,入选时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整体升学率为91.67%,较82.07%的整体升学率高出9.67个百分点,存在差异;较85.71%的理工类学生整体升学率高出6个百分点。另外从升学至C9高校的学生情况来看,入选时成绩在5%之内的共13人,占86.67%,10位入选时曾获得过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最后,从入选时学生面试成绩与升学情况相关性来看,入选时面试成绩排名小组前三学生的升学率与第四及以后的学生升学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面试成绩呈正相关。从升学至C9高校的学生情况来看,入选时面试成绩列小组第一的共4人,占26.667%;前三共10人,占66.67%,与整体入选学生60.26%的学生面试成绩排小组前三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根据上述分析,阳明创新班选拔准入要求成绩排名前20%比较合理,并且理想的选拔结果是将面试成绩突出、创新意识与能力突出且成绩排名在专业(类)前5%之内的学生入选阳明创新班。因此综合评价分的指标设计不能只考虑面试成绩,还需要将学生学业成绩、创新成绩考虑在内。随后,笔者根据新的综合评分公式,采用不同指标权重,对参与2019级和2020级阳明创新班校内选拔的学生进行了模拟录取,根据理想选拔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确立校内选拔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分 =S1×65%+S2×30%+S3×5%
S1:面试成绩(百分制),根据面试专家评分中去掉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而成。
S2:学业成绩(百分制),S2=100×[1-(全课程 GPA专业(类)排名百分比×70%+全课程学分绩点和专业(类)排名百分比×30%)]。
学生在符合申请条件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评分在面试小组、专业(类)中的排名是入选阳明创新班的重要依据。
3.学生考核机制的优化
如前所述,阳明创新班自2015年就开始实施荣誉生学期考核与毕业考核,并且实行动态淘汰机制,但是淘汰主要以学业成绩为依据,除了违反校纪校规,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考核结果并不影响学生评奖评优,也不会产生被淘汰的后果。因此,原有的考核机制一方面不符合新时代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要求,也不能发挥考核的育人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机制进行优化。一是将学期考核改为学年考核,包括学业成绩、科研创新、体能素质、社会实践、素质提升、导师交流等六个方面,并且所有考核项目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二是将学年考核与动态淘汰进行结合,除了对学业成绩有要求外,学生学年考核有若干项未达到要求者也将被退出阳明创新班,但是对科研创新成果特别突出的学生,继续实行柔性政策。新的学生考核机制,既体现了新时代多元化、多样化评价的要求和人才价值观,也可真正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育人功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跨入普及化进程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任务。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更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而建立多元综合化选拔与考核机制,既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精英教育的关键,也有利于高校更新人才价值观,促进选拔考核与教育良性互动的共同价值追求。本研究以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校内选拔与考核机制的改革为例,对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还需要在“选拔—跟踪—反馈”的闭环过程中,不断探索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