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读课实践

2022-07-01 01:59刘君梅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呐喊专题研讨共研

■刘君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里,从“学习目标”和“教学提示”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或建议。针对不同性质的名著作品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措施和指导策略。部编教材中推荐的必读名著都设计了专题探究的话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专题阅读的方式开展研究性的阅读活动。专题阅读研讨,打破了传统的单篇琐碎细化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单篇到整本,从单本到多本,从文本阅读拓展到其他研究文献、学术著作、相关作品的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调动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这样大量的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呐喊》“呐喊唤醒,光照未来”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探索整本书阅读中专题阅读研讨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专题阅读的设计与开发

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往往是经典名著,涉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庞杂,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要根据整本书的文体特征、独特的文本价值、课程目标以及学情特点,对丰富庞杂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建构,从整体出发,运用整合思维,开发设计出课程内容。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新文学作品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崭新的特点,其承载的文学价值至今仍然值得探究。作为短篇小说“合集型”作品,它的14 个篇章各自独立又有隐性的内在关联,便于学生进行梳理、比较、联结和探究。从上述思路出发,我们从序言导读入手,寻找解读《呐喊》整本书的“钥匙”,明确了小说的议题“启蒙”。然后围绕这个议题,进行整体设计构思。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呐喊》整本书阅读框架设计图

二、专题阅读的实施与策略

专题阅读研讨实质上是围绕某个专题走向文本深处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专题阅读研讨可以从三个阶段逐步进行:提出问题(专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梳理研究问题

研讨问题往往来自学生阅读时的兴趣点、疑难点,或者是从文体的特点和价值出发确定问题。《呐喊》是一部小说集,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我们可以先进行专题的梳理,从梳理整合中发现有价值的研讨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几个学习任务,以问题驱动阅读,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专题,为下面的专题研讨奠定基础。

学习任务1:寻找感兴趣的角度,确定一个能勾连起至少三篇作品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整合作品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一份资料清单或专题综述。

学习任务2:用思维导图,梳理《呐喊》人物群像及其命运。具体要求:①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小说人物进行分类,归纳人物群像。②分析人物群像类别各自的特点,发现其创作价值。③在不同人物群像类别下,选择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人物,制作人物卡片档案。

学习任务3:采用表格形式,梳理14 篇小说的环境特点。

学习任务4: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14 篇小说的主题进行分类。

学习任务5:采用表格的形式,对14 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进行分类。

(二)筛选研究问题

第一步,展示筛选问题。教师根据个别指导、学习任务检查,展示学生发现的问题,保留贯穿整本书的关键性问题、关注度高的问题、共通性的问题。第二步,问题分类整合。对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整合,选取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具有针对性、概括性、探究性的特点。第三步,提炼专题阅读研讨问题。在阅读实践中,我们梳理提炼了这样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1)人物专题:病态人物、小人物、旧知识分子、革命先驱、孩子、女性形象、“我”、看客、权势者、人物的命名研究、人物的命运结局研究……

(2)环境专题:自然环境(夜色、月光、日光、死亡坟墓意象等)、社会环境(故乡、鲁镇、未庄、咸亨酒店、坟场、刑场)

(3)物象专题:辫子与奴性、药与疗救启蒙、动物形象与人世百态

(4)艺术特色专题:《呐喊》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创作手法、“含泪的微笑”悲喜剧交融的创作风格、《呐喊》中的孩童视角、《呐喊》中的一人称叙事、《呐喊》中的看与被看叙事模式、离乡与归来叙事模式……

(5)主旨探究专题:寂寞、启蒙、呐喊、疗救、冷峻与温情、文艺救国……(提炼的主题词)

(三)开展专题研究

在阅读实践中,专题研究采用师生共研和小组共研两种模式展开。师生共研2—3 个专题,采用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呈现方式为专题研讨课,每个专题2 课时左右。小组共研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采用课下学习和课堂展示交流的方式完成。每个小专题的课下研究时间为1-2 周,课堂交流展示2 课时。

师生共研的专题研讨课关键是研讨,研究与讨论贯穿教学全过程和整本书阅读的始终。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会以搭建支架、交流讨论、问题推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呐喊》整本书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读懂”到“读深”“读透”,并以反思总结、读写结合或者综合项目活动的形式,驱动学生提炼阅读经验,分享展示阅读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下面以《呐喊》整本书的专题研讨课为例,对研究与讨论的教学环节进行具体分析。这堂课的专题研讨设计聚焦小说中的“看客”群体,通过梳理“看客”形象和精神特征,探究“看客”形成原因,感悟作者创作情怀。教学推进过程如下:

环节一:梳理“看客”之态。

布置前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围绕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围点批注,完成下表。

?

课堂活动1:课堂交流展示,教师板书提炼“看客”共性特征和精神实质。

明确“看客”之态:①共同形象特点:愚昧、麻木、冷漠、无知、残忍……②“看客”共同心理:猎奇、窥探、围观、盲从、起哄、凑热闹、无聊、找刺激……③“看客”围观的两类人:第一类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第二类是革命先行者、牺牲者。

课堂活动2:共读共研,剖析鲁迅“看客”模式的精妙之处。

教师提供《阿Q 正传》中的两个经典文段。(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中阿Q 给众人讲述砍杀革命者片段节选,第九章“大团圆”阿Q 被押赴刑场片段)“看客”现象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单一、单向的看与被看。在片段一中,存在多层“看”与“被看”。首先是阿Q 看砍杀革命者,其次是闲人们看阿Q 讲述砍杀革命者,最后还有一个隐含的“看”与“被看”,那就是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冷眼旁观这些下层不幸的人们如何津津有味地做着看客。片段二中则体现出“看”与“被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这里曾经作为资深“看客”的阿Q成了“被看者”,在他被押送刑场砍头时,他在看这些围观的群众,围观群众也在乐此不疲地看着阿Q。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互看模式。

环节二:探究“看客”成因。

鲁迅前期对看客问题的探索主要是从文化思想层面进行的。他认为看客之所以麻木冷漠是因为非人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造成了现代人格的缺失。他们既没有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也没有把他人当作人的同情心。基于此,他确定了用文艺启蒙改变国民精神的奋斗方向。据此,我们就理解了《呐喊》的主题——呐喊与启蒙(文艺启蒙)。

环节三:“看客”之思。

课堂活动1:作者之思——鲁迅在小说中创作的“看客”群像有何意义?

鲁迅先生刻画看客群体,意在揭示批判“看客”心理和国民的劣根性,解剖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中的麻木乃至残忍,以引起启蒙和疗救的功效。作者对于这些不幸的“看客”既有冷峻的批判,又有悲情的关怀,更有深刻的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创作情怀。

课堂活动2:我之思——联系现实,思考“看客”现象是大有好转,还是改造维艰,甚至愈演愈烈?学生自由发言。课下撰写感悟文章交流展示。

三、教后反思

这堂专题研讨课是对鲁迅作品教学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对整本书专题阅读与专题研讨的有益尝试。在专题研讨教学实施中,专题阅读研讨要遵循整合性、开放性、梯度性的原则。首先选择和设计的专题研究问题应该是贯穿整本书,体现文本独特价值的概括性、整合性问题。其次我们要尽量避免教师直接确定研究问题的情况。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选择权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或者师生共同比较商议确定专题研究问题。开放度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展开阅读研究活动。开放性还包括几个专题之间的难度应该由易到难,逐渐递增。最后,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经验和方法教师可以指导,但是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体验实践中去积累建构。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当学生独自面对类似的研究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将习得的研究方法运用其中,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核心素养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猜你喜欢
呐喊专题研讨共研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对照“故事” 梳理“新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上)
专题研讨嘉宾
治胃寒痛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治胃寒痛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