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勇 吉立新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山东 济南 250117;2.临沂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 临沂 2760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OP发病具有隐匿性,多数人在初期无明显症状,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患病率和死亡率,使其成为一种无声的杀手,因此又被称为“寂静的疾病”[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OP的防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虽然关于OP的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多,但大部分研究针对绝经后女性及中老年人群,对男性骨质疏松的关注度较低。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 502名男性骨密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骨密度的影响,为本地区男性OP的筛查、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男性,通过内、外科问诊,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尿液化验等,排除内分泌代谢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等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且无激素类药物服用史、无骨折病史后,共4 502例纳入研究,年龄21~95岁,身高148~200 cm,体质量44~150 kg。
1.2.1 骨密度测量 采用韩国OsteoSysEXA-30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并记录T值、Z值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每日进行1次仪器质量校验,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一致,其长期变异系数<0.5%。
1.2.2 分组 按年龄每10岁为一个区间,分为7组(<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按身高共分3组(≤170 cm,>170~180 cm,>180 cm)。按体质量每10 kg为一个区间,分6组(≤60 kg、>60~70 kg、>70~80 kg、>80~90 kg、>90 kg)。按BMI分4组,即: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偏胖组(24≤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
根据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3],基于DXA测量结果,采用T值评定法,即T≥-1.0为骨量正常、-2.5<T<-1.0为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与BMD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本研究4 502例男性体检者年龄21~95岁,平均(52.99±14.13)岁,按10岁为一个区间分7组,骨密度T≤-2.5者共1 082例,即临沂地区体检男性OP患病率为24.03%。各个年龄段男性BMD值及骨量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男性骨密度先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骨密度逐渐下降。年龄<30岁组OP患病率为20.00%,较30~49岁组OP患病率高(1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91,P=0.007)。3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男性OP患病率逐渐增高(χ2趋势=298.350,P<0.001)。
表1 临沂地区各年龄组男性骨密度情况及骨量结果
本研究对象身高范围148~200 cm,平均(172.7±5.79)cm,共分3组,不同身高组男性骨密度差异和OP患病率见表2。结果显示,随着身高的增加男性BMD增大,OP患病率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临沂地区不同身高男性骨密度及OP患病率
4 502名男性体质量范围44~150 kg,平均(77.29±11.43)kg。按体质量每10 kg为一个区间,分6组,不同体质量男性骨密度BMD值与OP患病率见表3。结果显示随着体质量的增加,男性BMD增大,OP患病率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3 临沂地区不同体质量男性骨密度和OP患病率
4 502例男性体检者BMI范围是15.70~48.85 kg/m2,平均(25.88±3.33)kg/m2。按BMI分4组,不同BMI男性骨密度和OP患病率见表4。从统计结果可看出男性BMD值随BMI的增加而增高,OP患病率随BMI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4 临沂地区不同BMI男性骨密度和OP患病率
本研究4 502名男性受检者骨密度BM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s=-0.315,P<0.001),与身高、体质量和BMI呈正相关(rs=0.174,0.257,0.201,P<0.00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OP已成为全球常见病、多发病[4],日渐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虽然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男性OP患病率低于女性,但男性OP患病率并不低。韩亚军等[5]研究发现,我国2000年至2013年期间40岁以上男性OP患病率为11.8%。罗令等[6]荟萃分析了2007―2017年我国中老年人群OP患病率,其中男性为16%;贺丽英等[7]研究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60岁以上男性OP患病率为23%。而且OP对男性造成的危害更大,Abraham等[8]研究显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1年后,男性伤残率和死亡率较女性高12%和20%以上,因此男性的骨质健康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OP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9],本研究显示男性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s=-0.315),30岁以后男性OP患病率逐渐上升。峰值骨量过后,随年龄增长男性骨密度逐渐降低,可能与男性激素水平降低,运动量逐渐减少,钙剂、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10-11]。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下年龄组OP患病率为20%,比30~39岁(12.3%)、40~49岁(14.2%)两组的患病率均高,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特点有关,这部分男性以室内工作者居多,平日光照不足,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3不足,从而影响钙的吸收,此外吸烟、喝酒、熬夜、不健康饮食等生活习惯[12],加之缺乏运动[13],均会使骨质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身高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s=0.174)。比较不同身高组男性骨密度发现,随着身高的增加男性BMD值越来越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质量被认为是OP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也呈现正相关(rs=0.257),随着体质量的增加,男性BMD值逐渐增高,这与之前研究结论一致[14-15]。其确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体质量是一种机械负荷因素,较大的体质量增加了骨的承重,骨骼负重刺激了骨的形成,减少骨的吸收,从而有利于提高骨密度,延缓OP的发生和降低其程度[16]。但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肥胖是OP的危险因素[17-19],因此适当的增加体质量可以提高骨密度,有助于预防OP。
BMI是公认的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男性骨密度随BMI值增加而增高,呈正相关(rs=0.201)。目前国内外对于BMD与BMI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研究认为骨密度与BMI呈正相关[20],而美国一项对7 230名研究对象分析结果表明,BMI与BMD呈负相关[21],另有报道校正年龄因素后发现BMI与BMD不相关[22-23]。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较多,可能与地域、人群、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均有关。
OP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毋庸置疑,骨密度是反应骨量的重要指标,在骨质疏松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公认的OP诊断标准也是基于双能X线检测的骨密度[24]。通过健康体检,进行骨密度的检测可尽早发现骨密度异常,从而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男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人群,其骨密度情况、骨质疏松的预防及诊治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