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秀,连嘉惠,许嘉玲,陈振虎,唐纯志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临床症状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2]。PD主要病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PD发病率约1.7%,并有上升趋势[3]。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我国PD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这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陈振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陈教授精研古籍,善于思考,根植于《灵枢》九针理论,提出岐黄针疗法。岐黄针全称为岐黄牌一次性无菌穴位针(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准:20202200072),由陈振虎教授所研发,专利号为201720134057.X、201520271867.0。岐黄针是一种集长针、大针、员利针和毫针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针具,该针具针体略粗长,针身中空,针尖呈卵圆形。岐黄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岐黄针在腧穴进行五刺法操作的新兴疗法。该疗法临床疗效显著。陈教授从事PD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良多,遂将陈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PD的经验总结如下。
PD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振掉”“颤振”等,属于中医“颤证”范畴。古籍中有类似颤证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颤振》写道:“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指出本病的病机为木旺克土,引动肝风,谓:“肝主风……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木气鼓之故动”。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编·战振栗》中阐述气血俱虚可引发颤证,“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现代中医普遍认为PD是由于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和疾病耗损等原因,导致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或肝肾俱虚、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本病病位在筋脉,与肝、肾和脾等脏密切相关。肝主筋,肝风易动,风邪引触筋脉,故见肢体、头部等部位的震颤摇动。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充足,则骨骼强健、智多精巧;反则作强不能,伎巧失职,故肢体失主,症见震颤摇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盛则筋脉得养,运动灵活;气血不足则筋脉失于濡养,引起肢体不自主震颤。
陈教授认为PD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或阳虚经筋失于温养,或阴虚经筋失于濡润,而形成筋结。《灵枢·刺节真邪》载:“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故治疗本病宜解结。教授指出针灸临证应将辨经和辨证有机结合。PD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和阳气虚衰证。疾病初起者多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随着病程迁延,病人正气渐亏,辨证多见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和阳气虚衰证。教授特别强调,PD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运用岐黄针治疗本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经筋,辅以辨证思维。
目前医疗界尚未找到能有效控制PD病情进展的特效疗法,现有的治疗方法只能在一段时期内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运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干细胞移植疗法等。其中药物疗法运用最为广泛。常用的药物有美多芭、普拉克索及司来吉兰等。但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阻断病情的进展。同时药物会引发较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异常等,甚至引起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手术疗法主要有损毁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和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等,但其费用高昂,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也有待深入研究。
针灸治疗PD历史悠久。宋代窦材撰写的《扁鹊心书·手颤病》中记载灸关元三百壮可永除手颤病根。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灵光赋》中写道:“心痛手颤针少海”,又在《针灸大全·席弘赋》中指出少海穴可治手颤,阴市穴可除手颤之病根。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提到:“少海……心脉所入为合……心疼,手颤,健忘。”现代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本病,可能是通过抑制内质网相关凋亡因子的激活,减少黑质区活化转录因子6的表达,提高酪氨酸羟化酶和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的阳性表达,而达到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目的[4]。临床观察也表明针灸治疗PD疗效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5-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教授认为,针具对针刺疗效的影响不可忽视。适宜的针具便于实现气至病所,进而增强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针刺一旦气至病所,则疗效迅捷,犹如风吹云散,即见苍天。《灵枢·管针》有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其意为九针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及病位,如毫针主寒热痛痹在络,大针主大气不出关节。若不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则疾病难愈。因此陈教授精研《灵枢》,提出岐黄针疗法,即运用岐黄针进行穴位针刺治疗。岐黄针巧妙融合了长针、大针、员利针和毫针的特点,适用于多种病证,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岐黄针针柄透明,针体长度为40 mm或50 mm,直径为0.5 mm,针身中空,针尖呈圆弧形。中空的针身加上略粗的针体,增强了针的刚度,而刚度又保证了针感的传导,从而容易实现“气至病所则有效”。圆弧形的针尖通过对组织的扩张、挤压和分离,更有利于促进腧穴得气。此外针尖呈圆弧形,圆滑而不失利度,操作时安全性更高,刺痛感更少,患者的接受度也更高。岐黄针疗法是一种以经筋理论为基石,以岐黄针为针具,以五刺法为操作术式,以辨经筋、选穴和论刺法为要素的新型针刺疗法[7]。基于腧穴的近治作用,该疗法多取用经筋结聚附近的穴位,刺法传承五刺法,主以关刺、输刺和合谷刺。临床操作强调“轻、快”。“轻”指穴少而精;手法轻巧,刺激量小;“快”指进针快,操作快,不留针,疗程短[8]。
3.2.1 针刺贵在守神 历代针灸大家都特别重视神,认为神是生命兴衰的表现,有神则昌,无神则死。所以陈教授指出针刺要守神,既守医者之神,也守患者之神。治疗前,医者观察患者神的盛衰以判断病情;同时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将其散乱之神聚守于内,从而实现守神。PD患者大多存在悲观、焦虑等心理。因此陈教授认为,医者对患者的开导至关重要,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希望,鼓舞其正气,不失为守神之法。治疗中,医者应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注于指下针感,并施以适宜的刺法。临床上,陈教授习用厥阴俞、印堂守神,认为此两穴为守神、调神要穴。厥阴俞,为心包之气转输之处,替心受邪,有宁心之效。另外该穴上临肺俞,下承心俞。肺主气,心主血脉。所以厥阴俞兼有通调气血、安神宁心之功。血气和利,精神乃居,神气充盈。印堂,位于督脉循行线上,而督脉上络脑,脑为元神之府。所以印堂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印堂和厥阴俞相配,守神、调神之效尤佳。另外,神以血气为营养物质,血气盈满有余,神得滋养而能谨守于内。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因此陈教授指出,若要更好地达到守神的目的,必须守血气之有余。如何守血气之有余?陈教授指出关键在于针刺选穴宜少而精,勿伤患者的血气。营卫之气分别行于脉中、脉外,共同调节腠理开合,以防御外邪、保护机体。针刺过多会造成营卫血气的损耗。PD经临床确诊时多数病人病史已达数载,久病多虚,此时血气已处于虚衰的状态,针刺过多会加剧患者的虚损,针后多觉疲劳不适。岐黄针疗法选穴一般在4个左右,间隔数天治疗1次,注重保养患者的血气,最终实现守神。
3.2.2 重视揣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9]。穴的本义指洞、窟窿。这表明腧穴是立体的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上的一个点。陈教授指出腧穴是一个凹陷,灌注转输着脏腑经络之气,应该在肌肉之间、骨骼之间、肌肉与骨骼交接的缝隙处仔细揣穴,找到凹陷即是该穴。如肩井穴,《康熙字典》中记载:“穴地出水曰井”。所以肩井穴是指肩上凹陷处,其中深藏聚集着足少阳经气。定位肩井时应在大椎和肩峰连线中点处仔细揣穴,寻找凹陷处。手三里,教材的定位是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9]。陈教授则认为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之间的凹陷处,在此处进针可觉针下“如游空巷”,畅通无阻。临床上,陈教授不急于下针,每每仔细揣穴,于缝隙凹陷中寻找,力求寻得经气深聚之处,一针中的。找到穴位后稍加力按压,以宣散皮肉之中的营卫之气,达到保护营卫的目的。《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指出,针刺之前要揣穴,以防神外泄。元代窦汉卿也认同揣穴的重要性,其在《标幽赋》一文中指出施针时左手要用重力多按压腧穴,以令气散,减少进针的疼痛。帕金森病患者大多年老体弱、久病多虚,神气不足而邪有余,陈教授认为针对这类病人更有必要仔细揣穴,精准定位于经气聚集之处,激发脏腑经络之气,提高疗效,同时守护神气,防止神外泄。
3.2.3 主取四肢关节部位腧穴 陈教授认为帕金森病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筋脉失养,形成筋结。故治疗本病以解结为法。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经气结、聚、散和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多在关节和肌肉丰厚处结聚,功效为约束骨骼,保证正常的运动功能[10]。治疗帕金森病,陈教授根据具体症状辨经筋,主取病变经筋的筋结点即四肢关节部位的穴位进行解结,通行气血、调燮阴阳。如病在手阳明经筋,可取肩髃等。“手阳明之筋……上臑,结于肩髃”,故取肩髃疏通阳明经气、理筋解结。针刺经筋结聚点,可迅速改善局部软组织的痉挛,促进局部血液运行,改善局部营养,从而较快改善患者的活动不利、肌肉强直等症状[11]。此外,针对转身活动不利,陈教授常取脾俞配气海俞,疗效明显。帕金森病病及四肢肌肉。而脾主四末,外合肌肉,故针刺脾俞以补脾胃、强肌肉和利肢节。气海俞,足太阳经穴,不仅可以激发本经经气,还可以激发全身经气,推动气血运行。气海俞上邻肾俞,下接大肠俞,陈教授认为此穴除了可以疏通腰背部经气,还可补肾壮腰,具有通补功效。脾俞配气海俞,兼补先后天之本,对改善腰背肌紧张、转身不利疗效好。针对起步困难的帕金森病患者,陈教授惯用飞扬穴,认为针刺该穴可扬步如飞。“足太阳之筋……其别者,结于踹外”,飞扬正好位于踹外即足太阳的筋结处,同时还是络穴,沟通膀胱经和肾经,转输经气。冯双双等通过文献挖掘发现飞扬是阴阳进出之处, 更易实现循经感传, 经气飞举效应强烈[12]。对于震颤症状,陈教授善用奇穴消颤。对于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取天枢以通腑气;失眠、抑郁取厥阴俞以解郁安神。
3.2.4 主用关刺、输刺和合谷刺法 岐黄针疗法的刺法传承《灵枢》的古典五刺法:关刺、豹纹刺、合谷刺、半刺和输刺。五刺法是按照五脏(肝心脾肺肾)合五体(筋脉肉皮骨)进行分类归纳的。筋脉肉皮骨既独立存在又相依相生,发病时往往相互影响,所以治疗时可灵活运用五刺法。PD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不稳,多与肝脾肾亏虚,筋肉骨失养有关,所以陈教授治疗本病灵活运用关刺、输刺和合谷刺3种刺法,将病位、刺法和针具结合起来,力求针至病所,效宏力专。《灵枢·官针》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陈教授行关刺时紧贴肌腱进针,直刺至筋的深度,得气后往关节左右轻轻摆动针柄。关刺主要用于治疗筋病,临床上发现关刺对改善肌张力疗效佳。严睿峻等[13]研究发现关刺法有良好的舒筋通络、濡养经筋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肌强直。《灵枢·官针》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陈教授在行合谷刺时将岐黄针刺入分肉间后,不需退针而直接左右摆动针柄。他认为这既可降低患者的痛感,又可适当增大刺激量。张昆等[14]认为合谷刺是借助岐黄针的刚度进行钝性分离,牵拉挤压皮下组织,扩大了作用范围,能更好地达到疏经通络止痛的疗效。由于肌张力增高PD患者会有肌肉疼痛不适的症状,医者予岐黄针行合谷刺法可以很好地解痉止痛。《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痹和病变较深的病证。程良利等[15]认为输刺法直接在病灶处刺激,可消除炎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止痛效果满意。运用岐黄针行输刺时,陈教授以飞针进针深刺至骨,再轻轻摆动针柄以催经走气,随即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陈教授强调针刺要注意两点,一是行针时手法宜轻,手法越轻疗效越佳;二是出针时一定要按压针孔片刻,保护血气,防止血气外泄。杨继洲亦认为出针时宜按其穴,不使血气外泄,他称此为真补之法。
刘某某,女,67岁,2020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僵硬8年伴肢体不自主扭动5年。患者8年前出现左侧肢体僵硬。后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PD,规律服用美多芭(125 mg tid po),初期疗效明显。后因疗效欠佳,多次调整药物,具体不详。5年前开始出现剂峰异动,1天发作约5~6次,每次持续120 min左右,故调整药物为美多芭(312.5 mg qid po)、泰舒达(50 mg bid po)和司来吉兰(5 mg qd po),但病情仍逐渐加重,遂来本科就诊。现症见:患者左侧肢体僵硬,运动迟缓,转身缓慢,步态不稳,腰部僵硬疼痛,暂未见异动症,纳眠可,二便调。查体: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晰,四肢肌力正常,左上肢铅管样肌张力升高。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2016年4月外院查头颅MR示:右额叶、左枕叶皮层下少量脑白质高信号,脑萎缩。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烟酒等嗜好。家族史无特殊。中医诊断:颤证,痰热风动证;西医诊断:帕金森病。治法:疏经通络,缓筋解痉。取穴:左肩前、左手三里、左居髎、左膝阳关及印堂。操作方法:患者先后取仰俯卧位,暴露腧穴,局部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进行标记,押手固定腧穴皮肤,刺手持40 mm岐黄针以飞针快速刺入,行输刺和关刺,深刺至筋骨,待局部有酸胀感后,沿着经络走行方向轻轻摆动针柄行合谷刺,随后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针后嘱患者按时服药,适当锻炼,练习原地摆臂踏步或跳广场舞等以增加肢体的协调性,并多参与集体活动,保持心情愉悦。2020年10月29日二诊,患者诉首诊后当天异动症持续时间较前缩短约20 min,异动症发作次数及异动幅度未见缓解,第二天异动症持续时间恢复至就诊前,左侧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和步态不稳未见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取穴:左肩髎、左尺泽、左气海俞、左委中和左飞扬。操作方法:同前。2020年11月3日三诊,患者诉异动持续时间较前减少约30 min,异动幅度较前稍减小,异动发作次数无改善,左侧肢体僵硬减轻,自觉肢体轻松无紧绷感,运动迟缓,步态不稳,纳眠可,二便调,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弦。取穴:左臂臑、左曲泽、左髀关及左曲泉。操作方法:同前。2020年11月7日四诊,患者诉异动持续时间由120 min缩短为70 min左右,异动发作次数减少为每日4次,异动幅度无明显改善,左下肢稍僵硬,左上肢及腰部无僵硬疼痛,行走稍稳,运动迟缓略减轻,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取穴:左肩前、左手三里、左居髎、左膝阳关及左气海俞。操作方法:同前。2020年11月14日五诊,患者诉异动持续时间缩短为60 min左右,异动发作次数波动在每日3~5次,异动幅度较前明显减小,左侧肢体僵硬较前明显减轻,运动迟缓较前改善,偶有步态不稳,近日眠差易醒,纳一般,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取穴:左肩髎、左阳池、左厥阴俞、左气海俞、左委中和左飞扬。操作方法:同前。2020年11月20日六诊,患者诉异动症持续时间稳定在60 min左右,偶尔可为40 min,异动发作次数维持在每日3次,异动幅度明显变小,左侧肢体无明显僵硬,运动灵活性较前明显改善,睡眠改善,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取穴:左臂臑、左曲泽、左髀关和左曲泉。操作方法:同前。针后嘱患者按时服药,坚持锻炼,以后每月1次门诊行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患者异动症缓解,病情好转。在首次治疗前、6次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的运动功能相关项目(UPDRSⅢ)、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及帕金森病日常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估。详见表1。
表1 刘某某治疗前、治疗后UPDRSⅢ、NMSS及PDQ-39量表评分 (分)
按语:本例患者因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痰湿内生,郁久化热,阴阳失调,筋脉失养,形成筋结,故发为本病。痰热壅滞,煎灼阴津,筋脉失养,不能“主束骨、利机关”,故见运动迟缓、异动症;痰热阻滞,气血不通,肌肉失养,故见肌肉僵硬疼痛;痰热扰心,故见失眠。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辨经筋,主要病在手足三阳经筋,故主取手足三阳经穴位,肩髎、阳池、臂臑、髀关、膝阳关、居髎、手三里和飞扬(每次据实际情况取大概4穴),这些穴位均在手足三阳经筋的筋结点附近,刺之以疏解筋结、疏通经络和缓急解痉。居髎亦为足少阳和阳跷脉的交会穴,跷脉主司下肢运动,故刺之可益下肢运动。此外尺泽、曲泽均位于肘关节凹陷处,是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筋的结聚点,泽为水汇集之处,故尺泽、曲泽有滋阴之功,刺之以养经筋、利关节。肩前,位于手太阴、手阳明经筋相交处,取之可解两经筋结,促进肢体活动。曲泉,是肝经的合穴,也是足厥阴经筋在膝关节的结聚点,针之可舒筋缓急。气海俞,为膀胱经背俞穴,刺之可益气补虚,还可疏通腰背部气血、通经柔筋。厥阴俞和印堂,有守神宁心、除烦安眠之效。陈教授强调针刺手法要做到“轻、快”,手法越轻疗效越佳,忌讳过度刺激。早期治疗宜密,逐渐延长间隔期,以巩固疗效。陈教授认为西药、针灸和运动3种疗法相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更佳。他推荐患者跳节奏缓慢的广场舞。广场舞不但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还能减轻其悲观焦虑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张某某,女,61岁,2021年3月23日初诊,主诉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9年。9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于外院诊断为PD,予口服美多芭(具体不详),初期用药后症状可显著改善。近3年来,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双手震颤,曾多次于外院门诊治疗(具体不详),现予服用美多芭(125 mg tid po)、泰舒达(50 mg bid po),自诉疗效可维持3~4 h,但病情逐渐加重。现症见:患者肢体僵硬、乏力,双手震颤,情绪紧张、激动时肢体僵硬和震颤加重,行动徐缓,重则无法行走,需轮椅代步。伴有腰骶部疼痛,无下肢放射痛,左右转动时腰骶部疼痛明显,多汗,纳眠可,小便调,大便秘结,2~3 d 1次。查体: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晰,四肢肌力正常,四肢铅管样肌张力升高,舌红,苔黄,脉弦数。辅助检查暂缺。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自诉血压控制可,未服药;腰椎退行性病变病史。家族史无特殊。中医诊断:颤证,风阳内动证;西医诊断:帕金森病。治法:疏经通络、缓筋解痉。取穴:肩前(双)、手三里(双)、居髎(双)、膝阳关(双)和腰阳关。操作方法:患者先后取仰俯卧位,暴露腧穴,局部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进行标记,押手固定腧穴皮肤,刺手持40 mm岐黄针以飞针快速刺入,行输刺和关刺,深刺至筋骨,待局部有酸胀感后,沿着经络走行方向轻轻摆动针柄行合谷刺,随后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针后嘱患者按时服药,放松心情,少生气,适当锻炼,可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加肢体的协调性。2021年3月25日二诊,患者诉治疗后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自觉肢体僵硬、乏力,行走、起步困难,双手震颤,姿势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多汗,纳可,眠差,夜梦多,小便可,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细。取穴:印堂、气海俞(双)、手三里(双)、膝阳关(双)和飞扬(双)。操作方法:同前。2021年3月30日三诊,患者诉肢体僵硬较前改善,但情绪易激动紧张时肢体僵硬加重、行走困难,双手震颤稍减轻,睡眠较前改善,夜梦减少,多汗,纳可,小便可,大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沉细缓。取穴:厥阴俞(双)、大肠俞(双)、髀关(双)、阳池(双)和四渎(双)。操作方法:同前。2021年4月1日四诊,患者诉肢体僵硬较前明显好转,活动较前灵活,可在室内随意行走,效果可维持1天,双手震颤较前缓解,多汗,纳可,眠可,便秘较前减轻,两天1次,舌红,苔薄黄,脉弦。取穴:手三里(双)、阳池(双)、天枢(双)、居髎(双)和膝阳关(双)。操作方法:同前。2021年4月8日五诊,患者诉肢体僵硬、灵活性较前明显改善,效果可维持1天半,双手稍有震颤,紧张时肢体僵硬、震颤加重,自觉下肢乏力,纳眠可,便秘好转,1~2天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取穴:手三里(双)、阳池(双)、气海俞(双)、居髎(双)和飞扬(双)。操作方法:同前。2021年4月13日六诊,患者诉肢体僵硬明显减轻,肢体灵活性、协调性均明显改善,行走较前轻快平稳,效果可维持两天左右,偶有行走困难,双手震颤较前缓解,但肢体僵硬及震颤症状易受情绪变化影响,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取穴:印堂、厥阴俞(双)、箕门(双)和大陵(双)。针后嘱患者按时服药,保持心情愉悦,少生气,以后每月1次门诊行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在首次治疗前、6次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UPDRSⅢ、NMSS及PDQ-39评估,详见表2。
表2 张某某治疗前、治疗后UPDRSⅢ、NMSS及PDQ-39量表评分 (分)
按:本例患者个性争强好胜,平素易激动,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生风,风阳内扰,阴阳失调,筋脉失养,形成筋结,故发为本病。风阳内扰,筋脉失养,不能“主束骨、利机关”,故见运动迟缓、行走困难;肝阳内盛,阴血不足,肌肉失养,故见肌肉僵硬;肝火扰心,故见失眠。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辨经筋,主要病在手足三阳经筋,故主取手足三阳经穴位,阳池、髀关、气海俞、大肠俞、膝阳关、居髎、手三里和飞扬(每次据实际情况取大概4穴),这些穴位均在手足三阳经筋的筋结点附近,刺之以疏解筋结、疏通经络和缓急解痉。本例患者症状易受情绪紧张影响,故取厥阴俞和印堂以期安神宁心。阴阳相生相长,故取阴经肩前、箕门以调和阴阳。该患者腰骶部疼痛,局部取穴腰阳关以通阳行气、通络止痛。患者便秘,交替取天枢、大肠俞以通腑行气,促进排便。陈教授指出PD患者要做好情绪管理,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心情愉悦,情志和畅,精神安定,则人体的正气充盛,御邪抗邪的能力强大,有益于病情的改善。
PD是临床难治性疾病,迄今尚未找到治愈的方法,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无特效方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特点,治疗本病疗效可观,无明显副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针灸治疗PD在取穴和具体操作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其次,由于医生个人精力、时间有限,很少能给病人一一做行针手法,进而影响疗效;最后,针灸治疗一般要留针或艾灸半小时左右,耗费一定的时间,不适合上班族或学生群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针刺疗法,岐黄针疗法具有取穴少、操作快、不留针、刺激量小和起效快的特点,能有效减少医生的工作量而又不影响疗效,并且能减少患者的时间成本。该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简便实用,经济安全,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陈教授强调,PD是一种疑难疾病,若能联合西药、针灸和运动3种疗法,将会取得更佳的疗效。岐黄针疗法治疗本病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