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嘉颖 赵武超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小学数学则是这二者互译的起点.本文将从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的意义、培养方法和教学设计几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语言;数学语言;互译能力;培养
生活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但在学习数学时,若简单随意地用生活语言理解和表达,可能会造成很多误解.而数学语言则是一种被“符号化”的生活语言,是人们思考数学问题的工具.
小学阶段中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害怕学数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主要依靠感观、直觉和具象,而数学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数学语言对于他们本就晦涩难懂;二是教师对语言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学生难以独立读懂和掌握数学语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符合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还要亲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互译能力的培养要格外注意: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利用学生耳熟、常用的生活语言引入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把原本对于小学生繁杂无味的数学知识变身为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事物和现象,从而能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再将数学语言回归生活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生在既有生活情境又有数学内容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数学乐趣,感受数学价值,以实践当今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学教学.
一、 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的意义
(一)互译的概念和含义
数学、生活语言互译的含义:数学语言是生活语言的符号化、抽象化,而这两种语言的互译是一个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相辅相成的过程.生活语言数学化指在数学的视角下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把它抽象为数学符号,即用符号语言来替代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或者说归纳为符号语言后得到由特殊到一般的某个客观事实,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数学语言生活化指教师整理加工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换或代入到某个熟悉的开放性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切身理解其中奥义,为数学语言披上生活的外衣,使数学回归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既可以以生活语言为起点,也可以以数学语言为起点,但目的都是为了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互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增强辨析能力,互译的过程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有助于不同思路的转换与问题化归.
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二)互译的意义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在进行启发引导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回答的比较浅显、言不尽意,有时候甚至只能蹦出几个概念或公式,在练习作业中,不说答案正确与否,连解答的格式都一片狼藉;在独立解决问题时连题目都读不懂,无法对给出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无法将某些应用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时,但如果教师在一旁对某些重点字句用生活化语言复述后,学生立即茅塞顿开,迎刃而解;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倚靠着一点小聪明和数学直觉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但他们并不完全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也很难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学语言来答题,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承认“可以看出来”“我是猜的”这种生活化、随意的语言回答;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学生只思考不表达,最后更有甚者连想都懒得想了.
小学数学思想与生活语言、数学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是相互促进、同宗同源的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精简性、抽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并不仅限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要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离不开对这些语言的积累练习.若养成随时把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的习惯和能力,那么对其他语言的掌握也会大大提升,对于小学生各方面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的培养方法
(一)增强概念教学
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和内化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转换能力是互相影响的.增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使用生活常见的实例和语言,将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形象化.由于环境等因素,每个学生生活语言习惯也不同,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和语言来理解、翻译数学问题,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语言能力可以直观体现出学生的逻辑能力.当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鼓励孩子用生活化语言说出解题过程,不仅能够快速理解他的解题思路,还能帮助他厘清困难.
例1:将12颗糖果分给3个小朋友,要想每个人分到的一样多,怎么分?
此题由生活中小朋友们常见的分糖问题进行导入,可以事先准备好12颗糖,再叫3个学生上来,一颗一颗地分直到分完,学生得到答案每人分4颗,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理解此概念后,將其译为数学语言:把数字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接着再译为符号语言:12:3=4.至此,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现在又来了一位小朋友,平均每个人可以分到几颗糖?”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内容,独立思考并分别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例2:商场反季大促销,衣服统统半价,裤子都打七折.100元的衣服和裤子现在各卖多少钱?
此题和学生的互动可以由提问和解释“打折”的含义开始,这是生活中常出现的语言,学生说出“就是比原来花更少的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信息,“半价”通常是“除以2”,如果改成打折应该是打几折呢?而“半价”和“打七折”最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呢?通过理解概念“打几折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学生可以将题目译为数学语言:100的百分之五十和100的百分之七十各为多少.接着再译为符号语言:100×50%=50和100×70%=70.接着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何原价相同的商品因为不同折扣会出现价格差异,教师再引出一些其他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比如小数乘法的概念和乘除法的转换.
按照这种方式对小学生教学,长久以往,数学不再是个没有魅力的傀儡,而是他们充满生命力的学习伙伴.
(二)组织学生练习语言表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通常是填空式,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其实,这种思维不完整的问答形式会影响学生语言互译的能力,老师应尽量让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和话语权.小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语言互译,是一个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让学生从不敢开口到如数家珍地叙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那么教师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说、读、写的机会,还要花心思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地进行语言转换的练习.
1.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是新课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式: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会有许多疑问,小组探究可以让每个人都加入讨论交流中去,通过浅显的数学意识的思想碰撞概括出新的数学思想及培养语言创新意识.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也是常用的培养语言能力的一种课堂手段,教师比较好把握纪律和时间,学生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见解、判断正误.
3.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归纳本节内容,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收尾的步骤,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目的.
总之,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互译的培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平时大量的累积和练习,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课堂创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转换习惯,教师要自觉地、系统地对学生的生活语言进行规范,也要将生活语言迁移到数学问题上来将问题“数学化”,再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逐步提升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的语言,提高内化互译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就是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抽象出数学语言进行符号运算解决,或者把抽象的数和符号变为可视的图像再译为数学语言,进一步掌握概念或探究规律,让学生在数字和图形之间建立桥梁,有效促进了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互译能力的提高.
例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4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46千米/时.两车5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针对此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线段图3.3.1,再提出问题:相遇点左右两边又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得出结论:相遇点左边是甲车行驶的路程,右边是乙车行驶的路程,由此求和即可解出“54×5+46×5=500(千米)”.教师再抛出问题: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简便算法简化这个式子吗?由此你发现或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发现:甲乙车的速度和时间的积就是距离.将此规律抽象为数学模型,译为符号语言:速度×时间=总路程.
本文主要从语言互译能力的意义、语言互译能力的培养方法这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译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再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在语言转换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尽管在研究中参考了大量的有关文献,但是由于本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有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一,笔者在试图分析语言互译的意义时,是在分析了数学语言生活化和生活语言数学化后得到的,对于语言互译更深层次的内涵特征和转换关系挖掘得还不够透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其二,笔者只分析了语 言互译对学生的意义,还有更多、更深诸如对老师、其他学科、社会发展、教育現状的意义也很有研究价值,期待以后有机会进行探究.
其三,本研究在语言转换方面所作出的小学数学例题和教学过程虽然结合了一些之前的实习实践经验,但还是不够成熟.所以,本文的教学过程仍有缺陷,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忠琴.“数学—生活”双向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王丽峰.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12):222.
[3]王丽娜.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师,2021(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