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宇
摘要:在“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家校共育依然存在权责边界认识不清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学校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等行为。家校双方观念应急需转变,要将“重分数”的教育期待向“重育人”转变,家长与学校都要强化合作意识,增加合作的多样化,努力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挑战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热浪在全国各地扑来;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更是将家庭教育的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与家庭作为育人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家校合作的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探索出符合“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共育模式成为我们需要讨论的热点话题。
、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区分
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严密的课程,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家庭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平时学习习惯、社会规范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虽然二者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学校与家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能割裂。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以自己的教育内容为根本,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明白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成绩。认清了教育内容的区别,也就明白了各自的责任。在此之前,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学习,回家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这是片面的。学生在思想品德、社会规范的培养更应该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在家校沟通上,我们不能一味的全方位要求学生的分数,这也是贯彻“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的体现。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育分”到“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彻底打破唯分数论的陈旧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被贴上了成绩的标签,因此,学校不能过分宣传学生的成绩与排名,家长在不能纯粹地以成绩来看待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多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发挥学生的长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师与家长强化合作意识,增加合作的多样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孩子的培养不是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单独依靠教师或者家长都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家长也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二者要联合起来,强化合作意识,探索多重方式增加合作的频率和深度。我们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个别约见、电话沟通、家长志愿者、学校发展座谈会等,这些形式邀请家长参加,鼓励家长发挥其特长与能力,增强家校沟通的深度,使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事,更是落实到实际上的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四、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角色的转变
教師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重要纽带,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教师作为教育者之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家长的交流对象、沟通者、推行者和参与者。教师更应该转变“重分数”的思想,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该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爱好与特长等方面。
当前教师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学校也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力,教师要把沟通当做一门艺术,抓住每个家长对孩子不同的关注点,多挖掘孩子的优点,考虑家长的内心感受,以适当的方式唤醒家长的情感共鸣,让家长真正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慢慢取得家长的信任。教师应转变以往的家校合作的思维,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将家校合作的层次向上推进,教师应避免以“主导者”的身份进行交流,提倡平等沟通,更不能以命令、要求的语气与家长沟通,在家校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心态与家长沟通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由此可见,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双减”的背景下,家校合作的要求也更为迫切,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导、家长被动附和的家校模式,家长和学校都要发挥各自所长,在各自的领域内,共同培养学生,家校合作应是平等的、双向的,教师不能再占据家校沟通的话语权,更不能成为“一言堂”。家校共育模式应向纵深发展,提升层次,相互助力,真正成为教育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
[2]沙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合作转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野,2021(9).
[3]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12).
[4]单志艳.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12).
[5]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