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彬
文言文是初中生必读的一类文本。一些同学常常难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无法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甚至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不已。究其原因,除了基本功不扎实,还在于缺乏如下两种意识。
一、语境意识
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往往具有多种含义。有的时候,语境不同,这些实词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同学们若是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忽略了其所在的语境,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就容易出错。所以,在翻译文言文时,同学们一定要具备语境意识,紧扣上下文的语境去揣摩、理解实词的含义,切不可望文生义。
以“备”字为例。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结合语境灵活把握“备”的含义。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出自《答谢中书书》)中,“备”的意思是“具备,具有”。此句可译作: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如果将“备”理解为其他意思,就不符合原文的语境了。“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出自《周亞夫军细柳》)中,“备”的意思是“防备”。此句应译作:把河内郡太守周亚夫封为将军,让他在细柳驻军,以防备胡人侵犯。将“备”译作“防备”,才符合前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的语境。“前人之述备矣”(出自《岳阳楼记》)中,“备”的意思是“详尽”。此句可译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如果将“备”理解为其他意思,就不符合原文的语境了。“左佩刀,右备容臭”(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中,“备”与“佩”同义,意为“佩戴”。此句可译作:左边佩戴刀,右边则佩有香囊。将“备”译作“佩戴”,才符合“左佩刀”的语境。
又如,“无丝竹之乱耳”(出自《陋室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自《桃花源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出自《曹刿论战》),这几个句子中均含有“乱”,但其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结合语境来理解。“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意为“扰乱、破坏”。此句可译作: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乱”意为“战乱、动乱”。此句可译作: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乱”意为“紊乱,杂乱”。此句可译作: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看见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
二、增补意识
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增补意识,将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确保译文完整流畅。一般而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将增补的内容用括号标注。
比如,“又患无硕名人与游”(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一句省略了主语“余”,即“我”。此句可译作:(我)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可以交往;“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出自《湖心亭看雪》),为省略句,在谓语动词“见”的前面省略了主语“他们”,在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可译作:(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又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出自《桃花源记》)是省略句。动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此句可译作: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尽地告诉了他们。“船头坐三人”(出自《核舟记》)一句中的数词“三”后省略了量词“个”。我们在翻译这个句子时需要把量词补上。此句可译作:船头坐着三(个)人。
总之,文言文中的语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各类语用现象,具备相应的意识,切实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