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

2022-06-30 02:24:22王传菊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腰骶症候腰部

王传菊

退变性腰椎滑脱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在退行性病理改变基础上椎体失稳向前滑移导致的,容易压迫神经根,出现明显疼痛感,若治疗不及时,可因长期性节段不稳定导致反复压力损伤,引起压力性骨折,导致关节面失衡,加重滑脱,甚至引发椎体旋转,出现关节突微小骨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故需尽早治疗[1-2]。坐姿旋转复位手法是一项临床常用的中医理疗技术,可利于椎间孔扩大,缓解神经压迫感,改善椎体局部疼痛感,取得显著效果;腰椎康复操是临床常用的一项康复技术,能纠正患者小关节紊乱,恢复患者失稳脊柱内平衡[3]。目前临床上已存在关于腰椎旋转复位、腰椎康复操各自疗效报道,但较少学者将两者联合使用。而本文就此展开调查,并以腰骶角度、临床症候积分等作为预后评估指标,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优势,具体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2020年5月潜江市中心医院13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试验对象,诊断标准:(1)符合文献[4]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诊断标准;(2)经X线检查,显示腰椎退行性改变,包括腰椎小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牵拉性骨刺形成;(3)伴随腰痛,以及下肢、臀部的麻木和疼痛;(4)腰椎相对平行滑脱>2 mm。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60岁;(3)符合治疗适应证;(4)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腰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存在皮肤病者;(2)合并病理型、创伤型、发育不良型腰椎滑脱;(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4)因骨质疏松、感染、结核、肿瘤、脊柱骨折等因素造成的滑脱。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平均病程(33.92±3.23)个月,平均年龄(69.64±4.66)岁;滑脱节段:L323例,L427例,L515例;滑脱程度:Ⅰ度45例,Ⅱ度2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平均病程(33.65±3.45)个月,平均年龄(69.32±4.78)岁;滑脱节段:L324例,L428例,L513例;滑脱程度:Ⅰ度46例,Ⅱ度19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仰卧位腰椎迁移治疗,取仰卧位,在患者两侧腋下固定好胸带,骨盆带固定于髂嵴两侧上缘,注意松紧度,牵引重量逐渐增加,由小量开始,直至增加至患者体重的一半,每次牵引30 min,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者面部反应和疼痛情况,一旦出现症状加重或疼痛,需立即停止牵引。

观察组采用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1)腰椎旋转复位:①放松手法,嘱咐患者全身放松,取舒适的仰卧位,操作者双手放于患者两侧脊柱骶棘肌,为了使得肌肉得到更好放松,嘱咐患者左右摇晃腰部;②整复手法,根据医生身高参数和患者体重、身高参数计算公式,得出医生椅和患者椅距离、高度,嘱咐患者坐于方便操作的专业腰椎旋转复位椅上,嘱咐患者放松腰部,由助手暂时固定患者双下肢,操作者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放于对侧颈肩部,另一只手顶住责任腰椎棘突,嘱咐患者缓慢进行脊柱前屈动作,当患者抵达术者拇指下感到下位椎体的棘突与责任椎体间隙张开时,便可保持此角度,做腰部侧旋转动作,面向术者,在抵达最大幅度后,术者按住患者肩颈部的手,屈曲向本侧旋转腰部,另一拇指顶住异常棘突,可听到“咔哒”声,对侧重复此手法;③整理手法,嘱咐患者俯卧位,采用揉、滚等手法按摩局部腰部肌肉,使得患者放松。(2)腰椎康复操:①悬吊系统,采用广州弘扬医疗公司提供的SETPLUS3YH落地式型悬吊系统训练,首先将床居中,取仰卧位,调整至合适高度,悬吊窄带或宽带置于滑脱的下一椎体,固定弹性绳,双踝部放置握带,使用弹力绳固定,双膝后方放置窄带,使用实性绳固定。缓慢降低床高度,调整体位,膝距离床面40 cm,屈髋 25°~30°,屈膝 45°~60°,两悬吊康复训练器间隔17 cm,腰部的窄带或宽带稍微离开床面,促使力点转移至下一椎体和滑脱椎体间,2次/d,6 min/次;②功能锻炼,让患者仰卧位,屈曲双髋、双膝,腰背部在床上滚动,并进行起、卧运动,注意动作不可过快,缓慢进行,“燕飞”式训练锻炼腰背肌,略屈膝、髋,仰卧位坐起。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Oswesty功能障碍(ODI)评分,VAS评分:最高分10分,若疼痛感越强烈,分数越高[5];ODI评分:评估内容包括社会活动、性生活、干扰睡眠、站立、坐立、步行、生活自理等10项,分别计0~5分,若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6]。(2)比较临床症候积分,判定标准:主要评估生活障碍(0~6分)、神经损伤(0~6分)、腰痛程度(0~6分)等,最高分18分,若症状越严重,分数越高。(3)比较两组腰骶角度,以髂骨嵴为中心腰骶椎侧位片,站立位透照摄片,使用XHD-150B型X光机,以骶1上缘平面为切线AB,过A点作为重力线AC,由B点作AC垂线,∠ABC为腰骶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重复测量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成对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OD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ODI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VAS、ODI评分对比[分,(±s)]

治疗前 治疗后3周 治疗前 治疗后3周组别 VAS评分ODI评分观察组(n=65) 5.87±1.24 1.12±0.11 37.98±3.98 18.87±1.23对照组(n=65) 5.56±1.33 2.34±0.45 37.67±3.32 27.22±2.54 t值 1.374 21.233 0.482 23.854 P值 0.172 <0.001 0.630 <0.001

2.2 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经重复测量分析,两组临床症候积分的主体内效应、主体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LSD-t成对比较,治疗前临床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临床症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而观察组各时间段临床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候积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临床症候积分对比[分,(±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后1周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后2周比较,P<0.05。F交互=834.542,P交互<0.001;F组间=12.563,P组间<0.001;F时点=43.633,P时点<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观察组(n=65) 10.23±1.22 7.74±1.33* 4.77±1.26*# 2.41±0.32*#△对照组(n=65) 10.44±1.31 8.42±1.95* 6.83±1.14*# 4.78±0.71*#△t值 0.946 2.323 9.774 24.535 P值 0.346 0.022 0.000 0.000

2.3 腰骶角度比较

经重复测量分析,两组腰骶角度的主体内效应、主体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LSD-t成对比较,治疗前腰骶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腰骶角度均有所降低(P<0.05),而观察组各时间段腰骶角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骶角度对比[°,(±s)]

表3 两组腰骶角度对比[°,(±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后1周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后2周比较,P<0.05。F交互=756.785,P交互<0.001;F组间=10.567,P组间<0.001;F时点=32.567,P时点<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3周观察组(n=65) 48.45±4.67 45.74±1.40* 43.67±1.77*# 41.77±1.56*#△对照组(n=65) 48.86±4.33 46.95±1.57* 45.78±1.24*# 43.56±1.23*#△t值 0.519 4.638 7.871 7.264 P值 0.605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由于患者长时间关节突、椎间盘、周围肌肉等软组织松弛、退变导致的,使患者脊柱稳定性下降。脊柱失稳容易导致患者局部稳定组织载荷过大,加大局部压力,引发疼痛感,持续的疼痛又可造成运动功能减退,导致神经调节能力减弱、腰背肌肌力下降,最终恶化脊柱稳定性,故在治疗时,需注重椎旁肌的肌肉萎缩形态学异常恢复,对腰椎滑脱患者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7]。该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腰痛病”等范畴,病因与肌腱、肌肉错位有关,可因骨缝无法对合,引起“筋出槽、骨错缝”。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用药,均较为注重补泻应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虚实、体质强弱、灵活合理运用[8]。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针灸、药物、牵引、手法等方式,主要在于松解患者痉挛肌肉,对局部疼痛进行缓解,增强患者腰椎稳定性,在临床,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尚无特效药。而药物对于患者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具有副作用,而通过手法复位理疗能弥补上述弊端,且可加强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状态,调整力学平衡,利于疼痛快速缓解[9]。在腰椎滑脱康复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腰部肌群力量,对控制能力进行调节较为重要,和传统腰背肌训练方式相比,核心稳定性训练,具有显著优势,能显著提高躯干肌神经控制能力。观察组治疗后3周VAS评分、ODI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采用腰椎旋转复位方式配合腰椎康复操,能显著改善患者ODI评分,缓解患者疼痛感,主要是由于通过提高患者躯干肌肌力后,能降低患者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压力,减少患者周围机械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其次提高患者躯干肌肌力后,能恢复患者腰椎稳定性[10]。同时,观察组各时间段临床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实施联合操作后,利于疼痛、腰部不适等症状缓解。推测原因是,腰椎旋转复位疗法和康复操均注重恢复腰部核心肌力,且对腰椎稳定性具有较大作用,在无痛状态下对患者实施不稳定支撑面上训练,能增强患者核心肌,激活患者腰腹肌肉,通过进行大强度的力量练习,能显著提高核心肌的绝对力量,在改善患者临床症候积分中具有显著作用[11]。此外,观察组各时间段腰骶角度优于对照组,是因通过采取腰椎康复操,能够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对于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性着重训练,能维持患者躯干平衡能力,纠正脊柱失稳,配合腰椎旋转复位技术,能降低患者紧张肌肉张力,对肌肉收缩的柔顺性和协调性进行改善,显著提高患者肌肉工作效率,优化腰椎-骨盆运动节律,从而使患者脊柱剪切负荷降低,改善患者腰骶角度,同时还能增加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炎症刺激。

综上所述,腰椎旋转复位配合腰椎康复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取得显著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感和腰椎能力,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但是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1)本次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未对患者进行随访,无法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2)本次研究尚未细化疗效是否和不同BMI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

猜你喜欢
腰骶症候腰部
脊髓腰骶膨大扩散张量成像参数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损伤程度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磁共振成像(2022年6期)2022-07-30 08:05:30
怎样让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戏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58
腰骶移行椎患者腰骶交界区冠状面倾斜畸形发病特点的临床研究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睡懒觉会让智力下降吗
久坐当心腰“感冒”
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医学综述(2014年24期)2014-03-08 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