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许坚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在高校双创教育深入推进背景下,学校的双创教育体系需要不断优化,由单纯狭隘的创业教育演变为更广义的创业教育,由单纯创业教育的分类完善深化为思创、专创融合,由创赛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教育延展为系统化的教育,由主要面向校内学生教学的创业教育升级为可以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创业教育。这一系列的变化导向都会影响到创业基础课的价值、意义和目标的定位。创业基础课的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双创教育的进阶性和双创教育整体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这些核心问题的确定不仅关乎创业基础课本身的建设,更能体现出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理念和定位。创业基础课的建设,是扎实做好双创教育的关键。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更好地确立双创教育的教学地位,不断沉淀和积累双创教育资源,持续产出双创成果。
创业基础课虽是公共基础课,但其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高。课程内容涵盖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创业者的成长、创业机会和环境的识别利用、创业合法化的实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以及企业创办流程和相关知识的了解等。每一个模块拓展开来都可对应着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基础性角度,课程内容可以是“大而全”,但从进阶性角度,需要实现从通识培养的“敢闯”到双创专业能力培养的“会创”进阶,为此需要创业基础课的教学对后续创业学习的深化和拓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创业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可以作为进阶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创业基础课作为延伸和拓展,可以保证学校的双创课程体系内部有效衔接,减少教学的重复性和重叠性。
双创师资队伍是高校高质量开展双创教育的关键。大部分高校开展专业化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因校情不一,有些学校把创业实践教育作为初期的主要抓手和发力点,而有些一开始就从创业的基础教学抓起,然后逐步发展和拓展。创业基础课的建设和教学是学校培养专兼职双创教师的主阵地,是集聚校内双创师资、整合校外资源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双创系统化教育的发源地。授课教师通过创业基础课的教学进一步了解、喜欢和从事双创教育的工作岗位,并且会把双创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与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进行自然的融合。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来自来过往的社会经历,在校期间的校园文化熏陶、实践锻炼,以及课堂的教学和训练。创业基础课是大学生系统化接受创业启蒙教育的地方。启蒙教育的有效性会影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学习的态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能否将创新创业学习与个人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学生评价学习获得感的重要维度。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程作为启蒙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对于双创教育体系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创业基础课的作用和价值非常重要,但课程建设的难度系数也会随之加大。难点不仅有来自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来自建设经验不足等主观条件的制约。系统分析创业基础课的建设难点,有利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1)课程要求。作为全员开展又是极为少数的专业双创课程,创业基础课的开展注定要满足多方的需求。学生方面要满足不同专业的共性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学习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兴趣激发、精神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基础能力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为后续的进阶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层面来说,希望课程的教学能提升各类二三课堂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创新化水平,尤其希望通过“项目+导师+团队”的方式,将师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更好满足各方的综合诉求是课程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师资瓶颈。创业基础课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讲授式理论教学。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是以行动和成果为导向的[1]。大学生学习创业的理论,有别于商学院学生学习管理理论,它更需要可付诸于实践,更讲究应用性,变理论学习为行动学习。创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对创业实践和活动的解读和概念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指导创业实践。同时有别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深度所需。创业基础课的教师更需要知识的广度,能用身边现实的、最新的事件和案例来诠释理论知识。这对高校已有的师资结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已出现双创教育的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升呈负相关关系的现象。
(3)经验探索。围绕教育部2012年出台的关于《“创业基础”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高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开发。目前国内创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虽已有初步的共识,即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发展,提高对创业的认知度,增进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意愿。但是,基于课程建设者自身对“创业”认知的差异化,以及为学校整体双创教育服务的需求不同,使得创业基础课的内容设计体系是各有千秋的。目前创业基础课侧重企业的创办、创业就业工作指导、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等。对创业教育为什么要开展、目的是什么、应该教什么等核心问题认知不一,再加上创业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各高校创业基础课的建设无模式和经验可循。
(4)场地保障。创业的实践性要求创业基础课的教学更多地为互动式、参与式和开放式,传统讲授教学不利高质量创业学习。目前许多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主要采用线上MOOC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弱化师资、课时和场地保障的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到人观念和思维改变的课程,不适合纯粹的线上教学。大班制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往往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才能使教学的完整性和启发性得到保障[2],所以面对场地和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加凸显出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5)内容融合。创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中一般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对双创教育来讲它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价值认同感,需要尽可能将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增强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此外,课程思政化,还要求课程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具体问题开展创造实践。多维度的课程目标,需要将多种教学导向和知识内容进行融合。
(6)初始认可度。大学生对创业选择的态度和参与创业学习的意愿,对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很大。就一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学生学习前已有的态度对后续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
衢州学院课程团队在历经7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创业教育认知的迭代和对现实条件下如何做好课程教学的认知加深,逐步形成了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内容边界、凸显的实践教学和延展的教学空间等特点的共识,保证课程的教学既有有限的广度,又有必要的深度。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牢牢把握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要素,教学内容设计做到少而精、精而美。课程团队通过“干中学,学中议,议中研”的方式,不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课程设计理念。
创业概念通识化。通过开课前言中对创业狭义和广义的比较性解读,明确课程教学中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应该确定的相对广义的创业解读和认知,提高课程教学内容与全体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关联程度,使得课程有更好的学习价值基础。有利避免学生因自身对创业主观性的认知偏见带来观念障碍,强化学生需学、得学、要学的创业学习观[3]。
课程教学职业化。基于通过创业教学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和生涯设计力的理念,结合创业行为发生的实际规律,把创业知识传授、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发展兴趣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课程的学习对其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内容核心化。对创业的广义解读并不意味着创业教育的无边界化,创业的广义解读是对狭义解读的一种抽离,是对创业精神、核心思想和本质的拓展。课程的教学要牢牢把握创业活动的特点、原理、思维、要素和方法等,通过必要的通用化处理,提高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
教学方式实践化。加大学生对创业认知的体验性程度,让学生脑手并动,做中学学中做,有助加速其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和自我建构。课程教学的目标不是要给每位学生灌输统一的创业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位学生自我建构对创业的理解和解读,从而打通情感教学目标到知识教学目标到能力教学目标跃迁和进化的通道。
从2015年至今,衢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经历了3个阶段的建设和改革,课程团队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站在双创教育价值定位和校本三段进阶式教育体系全局设计的角度,突出和强化了课程的通识性。通过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契合度,提升课程全员学习的价值认可度。
自主开发课程体系。坚持创业需学、可学、可教的信念,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创业基础课设计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以创业者的成长和创业项目的发展为双主线的课程体系,完成自具价值主张特色的框架体系建设。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时间2015.09—2018.062018.09—2019.122020.02—至今课程设计主题聚焦初创企业创办的教学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项目策划的教学基于创业生涯、思维、方法和过程的综合设计教学形式线下讲授+项目策划辅导线下讲授+翻转+练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定平时成绩30%+创业计划书40%+路演答辩30%平时成绩30%+章节作业35%+路演答辩35%平时成绩20%+线上学习成绩30%+项目策划书30%+路演答辩20%
增强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度。通过案例的个性化、课内练习的场景化、课外任务领域的指向化以及基于专业领域的创业项目策划等结合专业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提高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突显课程助推专创融合的桥头堡作用。
改进和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经历了从注重结果考核到兼具相对静态的过程考核再到通过线上测试线下成果汇报的即时化成效检视,充分体现创业的行动性、过程性和成果导向性特点。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自信。教学内容通识程度的提升和创业概念的广义化,弱化了校内教学师资团队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的价值感和意义感。通过常规化的教学分享和研讨,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混合式教学和课堂翻转能力。为建设“基础课+专项课+综合课”的课程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在7年多的课改实践中,团队秉承“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创业理念,不断进行面向未来教育、面向国内外先进双创教育、面向教学实践和面向学生的建议反馈,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设计,逐渐形成了自身清晰的价值主张和教学理念。鲜明的建设和教学理念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逻辑的设计和教学绩效的评价等要素有机一体化的设计。
目前课程形成了 “1-2-4-9”型的课程内容体系。“1”指的是课程的内容设计遵循创新创业化,创业创新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的总基调。“2”指的是内容设计遵循2条主线,即以创业为导向的人的成长线和以商机发现利用的项目设计线,强调创业者与创业项目的共生螺旋式发展。“4”指的是教学内容设计围绕创业职业生涯发展、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和创业过程4个模块,强调创业认知、创业素养、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方法和工具的掌握。“9”指的是围绕4模块设计了9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内容设计上做到了国际双创教学的本土化,国际国内的融合化。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采用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教学素材,倡导国际创业教育中国化的理念,同时在消化吸收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团队自主开发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工具集等。通过参考和自主开发画布工具,为创业初学者提供引导式练习和应用的创业设计工具,降低创业理论的应用门槛。学习拓展上还开设了《创研说》《创赛说》等喜马拉雅音频学习栏目,为实践学习要求更高的学生提供碎片化学习的便利,目前两个栏目累计点击学习次数已超5万。
经过2年来的建设,团队已在超星尔雅平台自主完成线上课程平台的开发,累计6000多学生完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满意度达4.9分(5分满值)。在混合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注重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做到线上有学习,线下有应用;线下提升还需要什么,线上就有拓展和补充。线下的每次教学的设计,总体都遵循BOPPS教学法的理念,采用“4+1”的教学设计模式。“4”即为线上知识复盘(建立学习安全感)、线下知识升华(重难点、学习价值和拓展知识讲解)、课内练习(增强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体验)、课外训练准备(提高课外训练效率)这4个环节。“1”即为根据具体需要增加课外练习成果的检视和优化环节,同时通过组间相互点评和交流,将互学互看互做融为一体,把课堂打造为人人向人人学习的场景。
在课程建设主体要素得到确定的前提下,课程团队一方面受教学效果提升的需要,尽可能做到将创业教学生活化、现实化;另一方面结合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的需要,在因材施教上,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职业发展、行业发展、创业案例等内容针对性设计,以及创业人物交流和基于专业的创业项目的策划的引导等手段和方式,让课程的教学体现出浓浓的专业味,避免创业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脱节。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解大学社会创业、公益创业、新中国创业史等案例以及社会创业类项目的策划引导,鼓励大学生将论文将研究将实践写在大地上。
课程的考评方式一方面是教学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过程高质量开展的保障。课程的评价方式经历了由结果导向为主到过程结果并重,由小组综合表现为主到个人和小组表现并重,由任课教师考核到师生共同考核、交叉考核,由主观考核到主客观考核并重转变。在考评方式中充分体现出关注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创业过程、模拟创业绩效评价的导向,将创业评价的理念体现在课程的考评中。
学校的课程先后获得浙江省省级精品网络课程的认定和建设,同时获批2020年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开设创业基础课,因创业教育的认知、创业的解读、教学内容广度深度的把握以及开课形式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创业基础课的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创业基础课设计充分考虑校本学生的特点和对创业的认知基础,充分吃透在创业基础教育层面,应该向全体大学生传递什么样的创业认知,明确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的关键要素。要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和创业基础课设计的底层逻辑,就需要双创教师具有较高的学习需求识别和教学设计匹配能力,站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人生发展和创业技能学习的角度综合定位具体的课程,课程的教学既让学生明目扩胸,又让他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信心和热情。